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谈谈:法外狂徒“张三”

  众声喧哗的网络世界,人们热衷于先造神,后毁神。袁隆平、张文宏、张桂梅......这些大写的人都曾遭遇误解和非议。直到一切尘埃落定。

  可喧嚣并不会散去,因为有人会急不可耐寻找下一个「猎物」。没错——“罗翔,轮到你了。”

让我们把时间轴倒推回  2020年9月8日。

  这一天,罗翔在网上发了一条读书笔记。

  当时恰逢全国抗击疫情表彰大会,

  键盘侠一看:好家伙,来活了!

  随后便给他扣上了「讽刺抗疫英雄」的帽子。

  无奈之下,罗翔暂停更博。

  (当时还可以看到他停更前的微博内容)

  这是近300天前的事了,

  本以为流言会止于智者。

  但最近鲍毓明出现了。

  他如跳梁小丑般攻击罗翔,

  并嘲讽听罗翔课的学生都过不了法考。

  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

  罗翔关闭了自己的微博可见。

  挺遗憾的。

  我们再也无法在他的微博主页上,

  看到其对刑事案件专业且透彻的分析了。

  为弱者伸张正义的人沉默离场,

  臭名昭著的人却大放厥词。

  怎么说呢,想起一句话: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

  面对卑鄙者的中伤,

  罗翔保持沉默,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毕竟从停更微博至今,

  他完成了一场漫长的自我反省。

  主动将自己的「暗面」悉数呈现。

  多年来,

  罗翔一直在与「虚荣心」和「得失心」缠斗。

  小时候,

  他经常带流浪汉来家里吃饭。

  每次看到浑身散发异味儿的陌生人坐在家里,

  父母虽然心里不悦,

  但为了守护儿子的童心和天真,

  还是笑脸相迎,好饭好菜招待。

  流浪汉吃饱喝足后,罗翔便会有一种巨大的满足感。他天真的以为:自己的善良是「发自内心」和「无谓标榜」的。

  上大学那会儿,罗翔在学术象牙塔里活得很潇洒。每天除了读书上课,

  就是和同学聚在一起喝酒侃大山。他们大谈自由,向往乌托邦。然后借着酒劲儿愤世嫉俗、抱头痛哭。这种高谈阔论,在当时被视作「知识分子的热血和风骨」。

  后来参加工作了。

  担任教师的罗翔和许多年轻人一样,

  渴望名和利,盼着出人头地。

  为了评职称,他付出了巨大的心力。

  然而,前两次的结果都事与愿违。

  这种人生的失意,难免会被总结为「怀才不遇」。

  多年来,这些不假思索推导出的归因,

  时常萦绕在罗翔的脑海里。

  他一次又一次拷问自己——

  少年的善良、青年的上进、知识分子的风骨......

  这些高尚的美德,

  真实且毫无杂质地存在于自己身上吗?

  或许你会问,

  罗翔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审视自我?这要从两件事说起。

  第一件发生在1999年。当时罗翔还在政法大学读研。有一天宿舍来了个老乡,来者穿着破旧、风尘仆仆,表情憨厚,却又难掩怯懦狼狈。

  一打听,原来是寻求帮助的农民。

  老乡在北京没有落脚之地,

  舍友便让他在此借宿,睡在罗翔的下铺。

  期间,罗翔和同学也帮了不少忙。

  然而住了没几天,老乡就默默离开了。

  直到有一天,

  罗翔在学校的地下通道里,

  发现此人竟然睡在这里。

  那可是寒冬腊月的北京啊,可想而知有多冷。

  内心五味杂陈的罗翔走上前,

  询问对方为何不辞而别。

  老乡坦言说——

  自己实在是不好意思借宿了,

  哪怕同学们都很热情,

  可老乡还是觉得,自己会打扰到大家。

  那天,罗翔和同学给了老乡一些钱。

  虽然不多,

  但对走投无路的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临了,

  老乡热泪盈眶地说:我一定会还你钱的。

  老乡的眼神、地下通道单薄的铺盖、老乡临别前充满感激的许诺.....

  让罗翔至今难以忘怀。

  他开始明白:身为法律工作者,自己学的不单是知识,办的不仅是案子,你的所作所为,都牵动着他人的人生。

  第二件事发生在2003年。

  这年冬天,罗翔在北大读博士。

  有一次,他在天桥下遇到一个老太太。

  老人家是在大街上问路,

  可路人行色匆匆,很少有人愿意理会。

  罗翔走过去,得知老太太是想问某法律援助中心的路该怎么走。罗翔拨通了114电话,查到了地址。本打算告知后就离开,可当得知老人已经走了好几个小时之后,他决定打车送老太太去目的地。

  下一秒,老太太扑通一声跪了下来道谢。罗翔深受震撼。

  没想到自己举手之劳的一件事,竟让老人家如此感恩戴德。

  在出租车上,老太太向罗翔讲了自己的遭遇。原来老人是来寻求法律援助的。可自始至终,罗翔都没有亮明自己的身份,

  即便自己已经有了律师执照。

  作为一个「理性」的社会人,他多少是有些担忧的,怕徒增事忧,更怕力不从心。

  车开到援助中心,就在自己犹豫纠结的时候,老太太说了三句话:真的很感谢你。

  你就别陪我上去了。别影响你的前途。

  法律系高材生看似精明的权衡利弊,就这样被老人家无意的感谢拆穿了。一时间,羞愧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从此以后,罗翔不断提醒自己:自己并非全然勇敢,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无所不能。人类的所有美德中,勇敢是最高级的。

  罗翔对自己审视的过程,让我想起一句话——做人啊,心中有愧疚是好事。这份愧疚会永远在夜深人静时折磨我,拷问我。让我永远记得自己的不足和无力,让我更加审慎地面对他人的遭遇。

  如果说法律案件让罗翔意识到人的无力和胆怯。那昔日玩伴和亲人的离去,

  则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随着事业的上升,他和幼年的玩伴渐行渐远。虽然偶尔会听到他们的消息,

  但往往都是坏消息。“有的坐牢,有的吸毒,有的则得尘肺病不在人世。”

  工作期间,自己心爱的外公也因重病离世。临走前,外公留下遗书。其中有这两句话——“你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

  一时间,罗翔醍醐灌顶。他意识到,那个让流浪汉进家门的少年。其实是以「善良」之名,满足了心底的虚荣。自己享受了做好事的荣誉,却让父母承担了做好事的责任和后果。

  他也意识到,知识分子会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幻觉。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傲慢和狂妄?那些论古通今和头头是道,又有多少能解决实际问题呢?

  “罗翔,你那些自我感动和感动他人的言语,是不是只是一场表演?是不是巧于辞令和自我欺骗?你能不能够有相应的行为能够彰显出来?”

  当人们忙着贴标签、立人设的时候,

  罗翔反其道而行。

  一层层褪去悬浮的外在,

  剖析自己的虚荣、傲慢、胆怯......

  将这些人们不愿承认的阴暗面抽丝剥茧、公之于众。

  也只有这样,

  他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和法律的内涵。

  “我觉得真正的知识,

  要从书本走向现实。

  真正的法律,

  并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

  而是每一个人鲜活的故事。

  公平和正义,

  不仅仅要在书上得到体现。

  更重要是在每个个案中得到回响。”

  行走在社会这个江湖中,

  人们很容易迷失自己。久而久之,宠辱不惊便成了稀缺的品质。

  正如罗翔,一年前在网上走红后,面对众人的追捧和喜爱,他三番五次表示「诚惶诚恐」。他清楚地明白:“很多人所谓的被你影响,

  不过是片刻的感动罢了。”

  如今,无论是停止更博还是被持续中伤,他都坦然面对,直面真实的自己。

  “你之前接受了那么多赞誉,这合适吗?这不合适。自然是愧不敢当。

  那如今面对别人的批评,你为什么就要深信呢?

  别人对你的表扬名不副实,你就很开心。对你的批评名不副实,

  你就不开心。

  这不是双标吗?”

  如今,罗翔除了讲课,还会为弱势者做点儿小事儿。“我们太有限了。我只能做我们觉得对的事情,然后去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写到这里,我的心情也从愤怒逐渐平复。虽然树欲静而风不止,但好在有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勉勉,他们但行好事、不问西东,努力弥合「说到和做到的鸿沟」。

  在罗翔的身上,

  我发现了他曾经向往的「勇敢」。

  在这个小人不断给自己立牌坊的时代,有人愿意剖析、呈现自己的暗面,甚至愿意——直视道德之下的伪善、揭示知识隐藏的傲慢、以及反思理性中裹挟着的人性。

  网上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越多,这种「勇敢」便尤为稀缺。

  最后,借用罗翔的口述作为结尾。这是他对自己的提醒,也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我真的希望,有一种力量能够帮助我。诚实的面对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有限,自己的愚蠢,自己的幽暗,

  能够靠着这种力量,

  每天活在一种坦然和不羞愧中。

  然后在自己的使命中,能够超越这种虚荣和虚无。勇往直前,一无所惧。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