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五百九十三 新的国家不养吃白饭的废人

  苏咏霖提出的的行省改革计划,是对汉魏“行台”制度和金国“行尚书省”制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汉魏时期,尚书台成为中央实际决策机构,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制度,彰显中央的力量,有些地方不能解决的事情就会由中央派出专门工作组处理,称之为行台。

  这一制度源远流长,但是到隋唐时期逐渐废止。

  金国时因为频繁的军事行动,这一制度又被拿了出来,但是主要出现的原因多是因为军事问题,为了给执行公务的尚书省高官以军政实权,方便他行事,彰显中央权威。

  此时的行尚书省并非定制,也不是地方行政区划,而是一种官署机构。

  而苏咏霖的改革方案则不然。

  他准备在在地方上以行尚书省的名义取代唐宋以来的道、路级建制,使之成为实实在在的地方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而不是道路等曾经的监察机构、后来的行政机构。

  他打一开始就要把行尚书省变成确切的一级行政机构,行尚书省主要负责承接中央尚书省的政令,对地方行政进行管理。

  看到这个地方,众臣属心中凛然。

  苏咏霖对此的解释还是很有他个人的风范。

  “国朝初立,往往是经过战乱而结束乱世,此时往往人口锐减,天下人心思定,地方上除了恢复生产并没有太多的闲杂事务,中央朝廷的压力也不会太大。

  这个时期,由朝廷直接管辖到州县二级倒也不算难度太大,唐的道,宋的路,最开始都是监察官署,并非行政官署,但是到后来,慢慢的都有了行政职掌。

  原因很简单,天下承平日久,人口大增,人心思变,地方上小事大事全部增多,需要朝廷决定的事情越来越多,朝廷不堪重负,不得已赋予道路官署行政职掌。

  最开始,这都是强干弱枝的策略,受到前汉州牧和前唐节度使的影响而做出的决策,但是往后,又不得不走回老路,如此,之前的诸多谋划、限制,都成了笑话。”

  苏咏霖据此认为与其到后面朝廷不堪重负了再走回老路,不如一开始就把路给拓宽,把执掌明确,积累一级行政区划的行政经验,为未来人口大增、日常事务增多而做出提前的应对。

  对于苏咏霖在这方面的做法,众臣属心中想法不一。

  有人觉得这是提高效率的好事,有人觉得这会造成地方对抗中央的情况发生,不利于有宋以来强干弱枝的传统治国方略。

  宋制固然繁琐,但是宋制杜绝了制度层面的官僚、武将反叛中央的可能,至于其他造反的那些平头老百姓……杀了不就行了?

  但是这一回没人反对了,倒是有人主动站出来支持。

  民政司郎中耶律成辉公开站出来力挺苏咏霖,认为苏咏霖的这一做法是对的,他坚决支持。

  耶律成辉带头,接下来耶律元宜也立刻站了起来,表示他也支持苏咏霖的看法。

  紧随其后又有几个人站了起来,仿佛忽然间才意识到这样做是有意义的。

  孔拯和霍建白不约而同的都看了耶律成辉一眼,仿佛对他的眼疾手快感到不满。

  那么快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是想干什么?

  苏咏霖对此只是笑了笑,没多说什么。

  接下来,苏咏霖的改革计划里还决定废除路、军、监级行政规划,只保留州、府两种规划,并且还要废除当下的六等州制度。

  这六等州制度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都督州、防御州、团练州、节度州、观察州和刺史州这六个等级的州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唯一的区别就在差遣名目与级别,以及给武官、宗室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官额。

  当然主要是武官。

  以宋朝对武官在权势上的打压与人格上的侮辱,为了不让武官过分压抑从而生出反叛之心,就要用丰厚的俸禄来笼络武官,让他们沉溺于享受荣华富贵,不会反叛朝廷。

  简称养猪。

  这六等州制度就是用于此处。

  比如都督州就提供一个亲王专用的正二品都督官额,官称是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或者某州(大)都督兼某州刺史。

  而实际的一州长吏的差遣名目是知某州军府事和通判某州军府事,这是提供给文臣做事情掌握实权的职位。

  规划严密且相当繁琐,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愣是要两三个人甚至三四个人来做,然后一个州需要提供三四份俸禄,以此笼络人心,赡养朝官。

  这一点上宋人就做的更加聪明,虽然对武官在权势和人格上进行打压,但是给足够的荣华富贵,相比之下高丽就做的很差劲。

  王晛也学习宋朝苛待武官厚待文官,结果做得太过火,惹得武官无法控制怒火,最后发动兵变,把文官宦官杀得一干二净,最后王晛自己也死了,直接开启了高丽的百年武人专政。

  而苏咏霖既不准备打压武官,也没有相关的需求,留着这些制度只会增加额外的吃白饭官员的数量,徒增财政困境——

  他正好需要增加足够的法律方面的官员数额,所以保留这些无聊的制度毫无意义,就干脆的一刀切,全部裁撤,给未来的办事干员腾空间。

  于是他宣布所有行政州一律设定为刺史州,所有州级长官一律为州刺史,没有额外称谓。

  六等州制度废除,寄生于六等州制度上的所有官职名目全部砍掉,一个不留。

  这对于群臣来说自然是一个重大改革项目,群臣心有戚戚。

  但是砍掉了吃白饭的武官冗官员额之后,苏咏霖当然也没有对文官更加温柔,他要一视同仁。

  武官有六等州制度帮忙养着,文官也有耗费极大的相关待遇政策。

  比如官职不代表职掌,拿到差遣才算是能掌权办事,否则就是个吃白饭的吉祥物这一现象就是这一政策的直接产物。

  要说重文轻武也就算了,偏偏对文官政府也是百般限制,一件事情明明只要一个职位一个官员来做,偏偏搞出官职和差遣之分,一个职位养好几个人。

  一个专门负责办事的下级甚至找不到能够直接领导他的上级,面对诸多繁杂的命令不知所措。

  这种权责不分的情况也只有宋朝能发生。

  现在这样的情况在南宋依然存在,在金国相对较好一些,虽然采取宋制,但是大部分只保留了名目,没有保留实际,尽管如此,冗官的情况依然不少就是了。

  这一点,当时耶律成辉都和他有过详细的描述,讲述金国行政方面的困境以及完颜亮对这些困境做出的一些改革——该说不说,完颜亮还是个富有进取精神的改革家。

  可惜遇到了苏咏霖这个要革他的命的人。

  而现在,苏咏霖决定继承完颜亮的某些做法,要做的就是把名目和实际都给砍掉。

  他决定取消金宋以来官职名目与差遣之间的区别,把原先的文职虚职全部罢黜,所谓的知州、通判之类的差遣名称也一概取消。

  什么官职做什么事情,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和冗官。

  刺史就是一州行政首脑,就是负责一州行政事务,没什么知州通判之类三三两两奇怪的名目。

  县令或县长就是一县行政首脑,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冗官员额一刀切,互相钳制的手段可以利用权力制衡来达到,无需增加毫无意义的冗官员额。

  新的国家不养吃白饭的废人。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