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十二章天京东王

  没过两天天京就传信命张扬起即刻进天京“候命”也不知道吴立昆是怎么上报的。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本来这几天带着手下四处“打劫”搞得正在兴头上,结莫名其妙的就让进天京,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好不容手中有了几杆枪了,却又要放弃领导权这让张扬起很不踏实,伟人曾经说过一句话是“只有枪杆子里面才能出政权”,这嫫简单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得,但是我这个小小的卒长怎么抗命?只好把部队交给吉顺天,张扬起临走一再警告他:“一个都不能少。”这里并不是指士兵一个都不能少,而是指鸟枪,在张扬起看来,鸟枪远比人要来之不易啊。

  安庆虽然失守,但是一路上并没有受到什么阻碍,清军大多都收缩在县城内不敢出来,而现在天京随近只有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对天京的威胁比较大,所以一路上很顺利的就进入了传说中的天国首都。

  映像中的南京和眼前看到的实在是差的太远了,街道两边的房子低矮破旧,倒是秦淮河两岸还有几栋小楼,不过也屈指可数,真不明白古诗中夜游秦淮河的“万点灯火”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达官显贵跟班手中的松脂火把?从仪凤门进了天京之后,一路之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顺着仪凤门大街、马台街一直走到薛家巷才渐渐热闹起来,也许是因为城外江南大营重兵集结,搞得城内人心惶惶,整个大街上做生意的也没有多少,这是不和天国的“圣库”国有的管理制度有关系?这可不好,保证私有是社会进步的一剂良药,在前世那个喊了国有多少年的时代,不也最终承认了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吗?看来要想让天国强盛,现有的一些东西不改恐怕不行。

  想着向着,张扬起感觉有点迷路了,张扬起接到的命令上说让去东王府承宣厅候命,那东王府在哪里?看来还得找个人打听一下才是。看见不远处有一坐兵营横在北门桥那儿,一队太平兵士兵正在营门口闲聊,正了正衣服,张扬起紧走几步。

  “各位兄弟请了,”张扬起打断了他们的谈话,“请问往东王府怎么走啊?”

  几个太平圣兵打量了一下:“你是哪儿来的?去东王府做什么?”

  “咦!”一时心头火起,张扬起好歹也是个卒长,这几个伍卒对官长如此无礼,“我去东王府做什么还要告你们吗?你们大人没有教你们看到长官要行礼吗?”

  “卒长大人,多多包涵,多多包涵,”几个太平军圣兵马上客气起来,毕竟太平军对于等级的要求还是非常严的,“是这样的,大人您也知道这几天不是一直和清妖打仗么?我们营驻守北门桥,领命严查过往行人,所以……刚才多有得罪,还望大人多多包涵。”

  “原来是这样,嗯,这也不怪你们,兵慌马乱的,是该查格盘查。呐,这是东王千岁的文书,你们看一下。”拿出传招文书,张扬起递给了为首的一名伍长。

  “原来是九千岁特招,对不起对不起,王善人你请看,过了北门桥,沿着估衣廊走到西华门大街一直向旱西门走,就能到东王府了,你看,哎,对对对,一直走,一直走。”看到东王府的印签之后,这几个圣兵更加恭敬了。

  真奇怪,现在东王的势力就这么大了吗?这次到天京来,张扬起其实有一层打算,杨秀清的势力在天国肯定是日甚一日的了,在天京变乱之前如果能借助他的力量,说不定就可以减少不少的阻力。但是这几个圣兵对杨秀清的恭敬又让他感到一丝不安,杨秀清的权力快速鼓胀,直接导致了天京变乱,也许应该想办法压制一下他的权力,避免天京变乱发生,或者减少变乱的损失,太平军过早倒台,对他可不是件好事。

  从西华门大街转到罗寺转弯的时候看见了东王府的门楼,张扬起走到候驾桥的时候,不禁叹了口气,太平天国不败真是没天理了,一个农民政权,从金田起义一直打到天京,可以说历经万难,牺牲无数,可是才短短几年的功夫,入城也没多久,就霸占了这么大一块地,修起了这么大一个宅院,唉,以前上政治课说农民起义军反对皇权,但是又羡慕皇权,但来真的一点不假。

  沿着候驾桥转了一圈才在黄丽巷找到东王府的大门,一块一百米左右的青砖照壁横在堂子大街边上,在照壁的后面就是一个五层楼高的望楼。乖乖,在王府门口还有一个大鼓亭,真是好大的气派啊。

  正在啧啧称奇的时候,一队穿着黄背心绿边的圣兵走了过来,看到他们张扬起可不敢大意,早在来之前吴立昆就一再叮嘱过他,这些穿黄背心镶绿边的都是东王的牌刀手,那都是领同职将军衔的,别说比他,那比吴立昆都大好几级呢。马上垂首立在路边,几个牌刀手过来,也照例询问了一些来自哪里,去向何处的问题之后,把他领进了东王府。

  进了东王府正门,承宣厅就在右手边,左边一排房子看来是参护厅,是名震天下的东王府一千六百名牌刀手待的地方。正前方还有一道门紧闭着,看来是东王府的二门了,不知道二门里面又是什么样子?真是越来越好奇了。在承宣厅等了一会,就来人要引我觐见东王九千岁。跟在来人身后,穿过东王府二门,才发现原来门后别有洞天,用“一八候门深似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要不是初来乍到,真想把这里好好的都转一圈,弄个明白。显然,来人也并不想给我这个机会,穿过大殿之后,张扬起被带到了富丽堂皇的内殿。

  内殿的正中摆着一张大桌,几个人正围在桌子周围商讨着什么。张扬起手足无措的站在一边,本想向带张扬起进的那个老头儿询问一下,没想到那老家伙把他带进内殿后转身就跑了,张扬起只好呆呆地站在那里打量起殿中的几个人。

  寒一个!殿中的四个人都穿着黄龙袍,正中间那个歪着脑袋沉思的身上竟然有九条龙,正他的胸口正中间绣着两个金色大字“东王”!这就是历史上的杨秀清?方国字脸,低鼻梁,浓眉大眼,黝黑的皮肤,真不知道是不是用紫外线灯照的?好像当年杨秀清是烧炭的出身吧,唉,真是天降大任啊,出在封王拜相,也算是熬出头了。

  “两江富庶之地,如果我们从天京出兵,下丹阳,克常州,经无锡直下苏州后分两路,一路夺太仓,一路夺嘉兴,再会师松江,那么自南京到上海尽归我手,清妖漕运也被我截断,由此我军粮草无忧,方可西征。”一个白净面皮的不知道什么王低声说到。

  “这个主意的是不错,但说到漕运,李开芳上次攻打苏、杨,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而且现在苏南一带并无清妖主力,如果调大军东征,则西线门户洞开,前次向荣老妖不正是由安庆东下到孝陵卫建了该死的江南大营吗?”另一个某王马上出言反对。

  “几位都争了半天了,竟然拿不出个意见来,到低是东进还是西征,今天必要有个说法。北伐已出发半个月了,清妖闻风丧胆,现在正是趁火加柴的好时机!”杨秀清拍着桌子吼到。

  哦,原来这伙人是在商量西征还是东进的问题啊!当然是西征了,历史上西征可是取得了不小的战绩,好像曾国藩这老小子要跳河就是西征的功劳吧。而且,西征之后可以扫清安庆以西的广大地区,桐、怀老窝也没有后顾之忧。想到这里,张扬起壮着胆子大声道:“当然是西征了!”

  众人都一惊,回过头来看着张扬起,刚才那个主张东进的某王显然非常恼火,但是在东王面前又不敢出言斥责,一时间涨得满脸通红,倒是东王杨秀清微微一笑,向张扬起点点头道:“哦!你且说来听听,若是说的有理,恕你无罪,若是满嘴胡言,十几个板子是跑不掉了。”

  “给各位千岁见礼”跪下磕了几个头(真是郁闷),张扬起道:“自古取江山,屡先西北而后东南,究其原因,乃由上而下,其势顺而易,由下而上,其势逆而难。况且江之北,河之南,自称为中州渔米之地,有恃而无恐。长江,古来即谓之长蛇,湖北为头,安庆为中,而江南为尾。今湖北未得,倘若安徽有失,则蛇既中折,其尾虽生不久。因此,职下以为,夺安庆,攻长沙,西征才为上策,夺苏南而忘两湖实非智者所虑。”

  想是最后一句话打击面太广了,一下子让屋子里的人炸开了锅,主张西征的某王面露喜色,显然对张扬起的说法非常认同,而那个白净面皮的某王却转过身来瞪着眼睛大喝:“住口,你小小卒长也妄论天下?看你夸夸其谈,分明是奸滑之辈……东王此人一派胡言,万不可信。”

  此时张扬起看到这个白净汉子的胸口龙袍上分明写着两个大字“北王”!一时间心中叫苦不迭,北王那可是太平军中出了名的“奸人”啊,如今得罪他,那还有什么好果子吃?更要命的是老杨似乎也不站在我一边,正在那里摸他那个黑下巴,就可惜胡子少了点。

  “职下该死,妄议军事原是死罪,但职下一心为了天国大业,求各位千岁念在职下一片报国之心,饶了职下吧”看看风向不对,张扬起马上转口,挤出一脸忠肝义胆的表情道。很明显,杨秀清并没有要处罚张扬起的打算,一屋子的人也不敢自说自话的要把怎么怎么样,就是那个面红耳赤的北王也只能静待杨秀清发话。

  “你是张扬起吧?”看到张扬起点头,杨秀清环顾了一下周围的人,接着说道,“你妄议军事,在众位王爷面前大呼小叫,确有不当,但你说的也有一点道理,这板子就免了。你先退下吧,先去承宣厅候着,一会儿我差人叫你。”

  真是莫名其妙,明明是你让说的,结果说了,又算妄议军事?官高一级压死人,考虑到杨同志那官可不是高了一级了,因此张扬起把嘴角又努力往上动了动,越发恭顺的告退去了承宣厅。

  (看精品小说请上侠客,地址为)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