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214章 杭州

214章杭州  杭州,南宋国都,良渚文化遗址所在,古称钱唐、临江、余杭、临安,是自古以来的水路交通重地。自京杭大运河开凿成功,这个地方的位置就越来越重要,多少皇帝日夜盼望的漕粮就是从这里启运的,在很大程度上,杭州的先进离不开运河的帮衬,杭州人民要感谢杨广啊。

  这是赵才哲在拱宸桥上自言自语的一句话,反而惹来了众人的笑声,陈秋白问他:,“那照你这么说,运河沿途的地区,不是都要感谢杨广了吗,这人的评价可是褒贬不一呢。”

  ,“不,不,不……”赵才哲把脑袋摇的拨浪鼓似的,道:,“我们看任何事情都要分两面去责它,杨广这个人是有些荒吟无度,私生活让人无话可说,可那毕竟是一部分,他也有很多积极向上的方面,后来的一些评价是很不中肯的。

  杨广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写出过很多流传千古的佳句:而且也是一个军事家,在还没有登基称帝的时候,仅仅是弱冠之年,就以英勇善战,军纪严明著称,率领军队结束了延续几百年的战乱局面,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天朝的权威。他迁都洛阳并不只是为了享受花花世界,这里边有很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因素,开通大运河更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另外他还打通了丝绸之路,开办科举选士,经营西域政策,这哪一项不是利国利民的呢。

  就拿这大运河来说吧,把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海河都连接起来,这链接的不仅是河流水路,更是把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母文化的南北两种文明连接起来,达到了共融共通的效果,对于中国社会的作用,要比历朝历代的长城还重要。只要不是傻子,哪个皇帝不知道开通运河的好处,可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又有几个皇帝能有这样的大气魄呢。这不但需要有敢于背黑锅,破釜沉舟、舍我其谁的胆量,还要有无比坚韧的决心,别说什么唐宗宋祖,他们没这个胆量:尤其是什么成吉思汗,只会破坏不懂建设,梦着想把全世界当草场,更是连这种想法和意识都没有,文化啊,这个很重要的。”

  点上一根烟,美美地抽了一口,接着道:,“这就又要说到秦始皇了,焚书坑儒的罪过是大,可是他作出的功绩更大啊,如果没有他的严苛法令,统一的度、量、衡和文字还不知道要等到哪年哪月呢:而且他的法令虽然过于严苛,但是不得不承认,法家的理论治理社会还是效果要好一些的。秦始皇也是暴君,可他能出成绩啊,为什么,谁都怕被责罚、惩罚,能不好好干吗。要让我来选,世上最伟大皇帝只有两位,千古一帝秦始皇和隋炀帝杨广,除此两人,再无右者。”

  学历史就是要带着辩证的态度和一半怀疑的眼光去看,如果没有一个探寻真相的态度,那就不如不读书了,这个对于收藏也是很重要的,而收藏就是要揭开历史真相。

  接下来又围绕着这个话题讨论了一阵子,所有人都对赵才哲井观点提不出有力的反证,最后也只能被迫承认杨广是一个伟夹的君主。

  赵才哲这样说其实也是有目的的,他要从身边的人开始入手,让他们对历史产生想要研究的兴趣,不论是为了要和别人辩驳还是要一探究竟,有这个开端就是好的。有了开始,接下来就会真正的关心古文化,

  倒不至于让他们都去搞收藏,可是这种爱好和习惯培养起来了,就会继续感染他们的亲朋好友,这样循环下去,对于延续古代文明是很有好处的。

  赵才哲当然不会傻到一味地认为古代文明就要比现代文明达,那是脑袋被驴踢了,只是数千年的历史当中,有很多值得如今的人去欣赏、

  借鉴和学习的东西,也有很多有待于人们去挖掘和现的东西,这些对于任何时候的人,都是很有意义的。

  ,“yù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可不是苏东坡真的拿西湖来和美女相比,其实人家要表达的意思是,西湖之美丽就好比是一个最漂亮的美女,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哭如梨花带雨,笑若海棠盛开,轻嗔薄怒皆有风韵:不论你是冬天来看还是夏日出游,都有不同的风景可以观赏,游西湖就有晴游、雨游、夜游、雪游等等的不同时节和时间。

  南宋诗人杨万里就曾经写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说农历六月份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说什鼻呢,不是说除了六月西湖就没景可看了,只是他认为六月的西湖看荷花最美。其他的很多诗句,说春夏秋冬的都有,也有像白居易那样”“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强烈表达自己的意愿,想住在杭州不走天天看西湖的。

  西湖最美就是苏堤,尤其是一晨一幕,漫步在堤坝上,桃柳相应,百花争艳,清晨的露水或者黄昏的余霞,又或者日落后幽静的芳香,都让人沉迷于无限美景之中。一年四季总有色彩,依季节而变,或烟雨凄迷,或春光灿烂,或银装素裹,总是有五彩缤纷、姹紫嫣红入眼。

  一个西湖就游了三天,而且是三天四上苏堤,赵才哲对于,“体会”和,“感受”的要求几乎到了一种极致,不如此不足以把自己融入到美景之中,更无法全身心地享受这种美。

  良渚文化博物馆,收藏有大量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物,各种玉、

  器、石器、陶器,尤其是良渚文化的,“玉敛葬”展示,从不同的角度对良渚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阑述,是来到杭州必须要去的地方。

  赵才哲的大名在藏协内部早就传开了,年轻一辈中最杰出的人物,极有可能就是未来收藏界的第一人,即使是经济派的地方力量也不敢小看了他。陈老亲手带出来的和提携过的后辈多不胜数,陈氏的弟子可以说是遍布天下,收藏、文物、园林等部门都有,远的近的也都能扯上一点关系,和苏州藏协的人见面的时候,赵才哲就受到了相当的礼遇。

  苏州一行,拿着苏州各相关部门开出来的条子,所有的景区全都对赵才哲大开绿灯。如果不是赵才哲喜欢清静不搞排场,觉得自己的队伍已经足够庞大,而婉拒了他那些或远或近的师兄师姐和师叔们安排的陪同人员,估计到了景点上都会有人请饭的。

  到了杭州也一样,甚至比在苏州还有过之,这边藏协的会长是铁杆的实干派,秘书长兼第一昏会长是董老的一个弟子,下边的力量也是压倒性的:文物管理局的局长则是陈老教过的学生,很受陈老看重:其他如园林等部门,也是如苏州一样,关系户大有人在。

  良渚文化博物馆的馆长是文物局长的铁杆,早得了局长的通知等着赵才哲一行人,专门安排了最好的解说员为他们解说。

  博物馆的第二展厅陈设的展品,都是良渚文化的精品器物,以玉、

  琮、玉璧等为主的礼器,璜、镯、带钩以及动物饰件为主的装饰玉,还有各种豆、罐等陶器,无一不是精品。

  看着这些人类古文明的遗物,赵才哲不由得在内心感叹,人类的智慧到底书写出了多少璀璨的文明,而历史又可以追溯到哪一今年代呢。

  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耕种技术,能够烧造陶器,有了基本成形的手工业,知道用鲨鱼牙齿和玛瑙等坚硬的物质在玉石上进行细微的雕刻,那么在更久远的万年之前,人类又有什么样的文明存在呢。

  小马对于这些东西完全搞不懂,只看每一件展品的卡片和简单介绍也不可能有更深的了解,这时候看着一件rǔ白色的玉琮,向赵才哲问道:,“怎么这些玉的颜色这么怪啊,旁边那块绿色的还好一些,可是这边这些的颜色太怪了,有点像石头,和你家里的那些玉器都不一样,跟店里的那些就更没法比了,这古代真有这种玉吗,还是说这根本就是一块石头呢?”

  小马这话一出口,邵茗就拉了他一下,低声道:“你说话这么大声干嘛,别打扰了先生,没见先生正专注的样子吗?”

  赵才哲也听到了小马的话,就笑道:“没关系,看来你很用心啊,能够用怀疑的眼光去观察,在与众不同之处问,态度还是很积极的。秋白最近正在专研这些东西,让她给你讲讲吧,秋白,你来说说吧。”

  陈秋白近一段时间的确是在研究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答应了一声,道:“这玉琮的确是玉器”玉石都有一定的硬度,在远古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很专业的工具能够在玉石上进行雕刻。那个时候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先把玉石通过火进行加温,让它变软,然后再进行雕刻。而玉石烧过之后就会因为内部分子的变化成为灰白色,再经过几千年的埋藏,逐渐碳化之后,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虽然这些经过烧烤的玉石已经没有了它的本质,但是附着的文化却流传了下来,在收藏和人类文明研究方面前有很高的价值。”

  小马不是搞收藏的料,也就没必要给他讲的太细,差不多做个了解就足够了。接着,赵才哲的性质也来了,把展厅里一些比较典型的物件一一给众人做了讲解和点评,可谓是相当专业。

  这倒让负责接待的解说员有些郁闷了,这两个人是寄手啊,合着姑娘我今天能就是来做陪衬的,幸亏刚才的解说没有出错,否则还不得给人家笑话死啊。

  太湖地区也是良渚文化的分布地区,可赵才哲在苏州逛了好几处古玩市场都没有找到一件不错的良渚玉器:杭州这边的文物商店也去看过了,正经的好东西也没有,字画之类的倒是不少,但以近代的为多,

  偶有上品也是价格奇高,好的良渚玉器更是一件没有。今天参观完良渚博物馆就想看到古玩市场去转转,或许会有收获呢。要不然回去一说,在良渚文化所在地待了一个月,愣是一无所获真还丢不起那个人。

  李天平为赵才哲考虑的相当周到,知道他会时常惦记着古玩,他的房子就买在在之江路上,出门不用太远就是杭州的古玩市场集中地区,比较著名的吴宅、白马、吴山等市场都在十公里范围之内。

  有时候淘弄东西是要看机缘的,就像那些古琴一样,谁都没想到,可偏偏它就出现了现在赵才哲一心想要找良渚玉,刻意而为之下,却不一定能够遇上。

  连着逛了三天青铜器、陶瓷器、1卜杂件都有收获,甚至连南宋四大民窑的瓷器都已经收了三件,还外带两只良渚文化中晚期的陶罐,可就是没有一件良渚玉到手。这让赵才哲十分的苦恼,按理说这良渚玉、

  也有不少在民间的,别人都能碰上,为什么自己就碰不上呢,这绝对是此行的一大憾事。

  吴宅古玩市场很正规,很高档,专业人士很多,品种齐全,品质也相对好一些大到家俱小到饰都能在这里找到。这里之前是一座官宦人家的古宅,也是杭州城最为雅致静谧的古玩交易场所,这里的商贩们不需要大声吆喝或者拉拢客人,来这里的不是熟面孔就是慕名而来的,你喊不喊也都是这些人。

  站在大门口,赵才哲有些不敢往进迈步这里是最后一处,如果还是没有收获的话,他真就要失望而归了压力很大啊。

  果然,连进六七家仍然是一无所获看着赵才哲无可奈何却又不太甘心的样芋,陈秋白出声安慰道:“你别着急啊,这里还有不少商户,或许会在后边有现也不一定呢。”

  赵才哲也知道这种事情不能强求,只能是拿出耐心一间一间地看下去,直到第十二间的时候,依旧是没有任何现。眼看着就要把吴宅古玩市场逛完了,赵才哲也就把那点希望都收了回去,没有就没有吧,今后还有的是机会,不愁弄丹块良渚玉的。

  有了这样的想法,心里也就放松下来,把这里逛完了就回去休息,采买采买就该抓紧时间回京城了,这次出来了一个月还要多,有不少事情都已经落下了,印尼的那三百万吨燃油还得想办法弄到李天平指定的地方去呢,可没时间耗着了。

  本来是谋着良渚玉来的,但是却收了不少其他的玩意儿,心里不着急是假的。可是好不容易劝说自己放松了心情,不再去想他了,这东西却是自己冒出来了。

  就在还有三四间店就要逛完的时候,赵才哲却看到了希望,这间店里摆放着一琮一璧,造型、玟饰和雕刻工艺都完全符合良渚玉的特点,释放出意念力观察之后,七层紫金色的光芒流动其上,绝对是如假包换的良渚玉了。

  这几天在古玩市场里看了无数的新仿良渚玉,现在可算是找到真家伙了,赵才哲的眼睛马上就亮了起来,拉着陈秋白就冲那一琮一璧走过去。

  可接下来,赵才哲的兴奋劲儿就又被打击了,这玩意几人家不卖,别说想捡漏了,就是花大价钱都不成。店老板也是一个爱玉之人,难得收到这么两件宝贝,哪里舍得出让呢,只是说,看看其他东西有没有喜欢的。

  不过赵才哲也没有灰心,既然在这间店能够找到,那在别的地方一样也能有,迟早会让他碰上的,这回弄不到不是还有以后呢吗。

  要说良渚玉,李天平手里就有,李天平虽然投身商海,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意人,可他的鉴赏底子打的好,这些年来功夫也没有放下,总会抽出一些时间来琢磨。他在玉器上的成就,仅次于褚铁眼在瓷器上的成就,是绝对的大师级别。

  只要赵才哲想要,李天平手里没有太多,十件八件还是能拿出来的,这些赵才哲都是见过的,早些年李天平也给过赵才哲一块良渚玉,现在还在他家里放着呢。要说稀罕程度,赵才哲还真不至于没良渚玉不可,他就是想自己收两件而已。

  就像红山玉极难在南方遇到一样,良渚玉是长江流域的古文化在北方也是极难遇到的,但凡能在市面上看见的,一千件里边最少有九百九十九件是假的,剩下那件还很有可能是破损了的。而赵才哲又比较年轻虽然十来岁就入行了,可那时候他出手的几机会几乎等于零,早些年有人在南北之间来回倒贩的时候,还轮不上他去收东西。

  这些年来,赵才哲收了不少的红山玉,怎么也有十大几块,可这良渚玉的收藏却是一直空白着。这回来了苏杭,可是良渚文化的主要地域眼看着唐韵也要正式运营了,这么重要的文物不能没有啊,所以他才动了想要收两块的念头。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