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十五章 一路向西

  大军出了长安地界,便一路向西,四十万人,数量庞大,再加上带着大量的辎重粮草,又因为随军运送数以万计的霹雳弹、火药,重炮等火器,怕颠簸之下出现异常情况,行进速度非常的缓慢,一天行进才不过几十里。

  杜睿作战,最为擅长的便是长途奔袭,当初征伐高昌的时候,四五天的时间,便横穿了数千里沙碛,打的就是一个快子。

  但是现在,就连杜睿也不得不适应这种行军速度,与以往相比,现在的行军速度简直可以用龟速来形容,太慢了,更不要说彼此间的联络全依靠人,要是前方有突发的军情,是很难做出及时的反应,即使行进的大军遭受敌人的突袭,绵延近百里的人马要做出迅速的反应,会是件很难办到的事。

  一想到这个,杜睿便急切的盼望着杜承学能尽快将他所描述的火车研制出来,如今蒸汽机已经有了,假以时日,当火车轨道遍布大唐的各个角落,沟通每一道,每一州,到了那个时候,不论任何地方出现意外,大唐都能作出最为迅速的反映,当然也包括行军。

  试想一下,大唐军队tongguo铁路网,在敌人刚刚发出动作的同一时间,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不过眼下是不行了,杜睿也知道这种事急不来,当初杜承学的蒸汽机足足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研制出来,火车相对蒸汽机虽然要简单的多,但对于这个时候的唐人来说,还是有些超乎想象了。

  杜睿对行军速度并不满意,行军途中尚且如此,等到战事进行时候怕是也是一样,虽然可以有一部或几部人马能偶利用骑兵的快速机动能力急行突进,但要几十万人都达到这个速度,一天行进百多里甚至更多,那是不现实的,至少粮草是肯定跟不上。

  没有粮草物资的补充供应,如何能保证大军的战斗力?

  四十多万人马需要的粮食物资是个天文数字,此次征战,朝廷征用的民夫数量远比战斗人员多,足足好几倍,手扛肩挑,小车子推进,想让他们跟上骑兵的行进速度,只能晚上做梦去。尽管不满意,但是却也无可奈何,要是在以往单独的骑兵突进,要是这样的龟速,杜睿只怕早就发火了,可是现在的情况特殊,是杜睿执意要打一场全新形势战争的,携带了大量的火器,所以他想象中的快速突进,只能在特定时候、特定情况下进行,而且还是部分人马。

  杜睿每天也都在心里盘算着该怎么打这一场仗,说起来可笑,大唐战神,居然还是第一次指挥这么多人马,四十万人,足足是大唐兵力的五分之一。

  兵力多了,虽然有好处,却也有弊端,他很qīngchu,一旦战事进行,在战场上,大部时候都是一支兵马攻击一个方向,或者几路人马围攻一个目标,要达到以往那样,几个方向的兵马协同作战,简直是天方夜谭,任何一方的军情都不可能及时传递到其他友军指挥官手上。如此情况下,更是要考较领兵将领个人能力。

  领军将领的能力出众,在与敌人遭遇时候做出正确的应对,就有可能取得战事的胜利。反之就可能惨败,一路人马惨败还会累及友军,甚至整路大军都遭遇败绩。

  当初苏定方在怛罗斯之战惨败,就是因为后方的异族仆从军突然叛乱,正在前方和大食人拼命的苏定方根本就没得到消息,等到后方因为得不到救援,全线崩溃的时候,苏定方再想去救,已经太晚了。

  虽然有弊端,但是杜睿却并不如何担忧,唐军就是在不断的战争当中成长起来了的,每一战结束之后,唐军都会发现很多的问题,然后加以改善,在下一次的战争中极力避免,杜睿相信,此战结束后,他同样会发现大唐军队中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自然就是除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人不是一天长大的,同样军队也不是从建立之初就天下无敌,他们也需要成长的过程。

  当初杜睿第一次跟随李靖出征,就曾建议李靖组建一支两马换骑的快速反应队伍,防备战事出现突发情况,能及时支援。

  大军一路向西进发,在行军的过程当中,杜睿也经常将众领将聚在一起,讨论这场即将开始的战争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何掌握分析敌情,如何做出决断,如何调遣各部,各部攻击的任务是什么,需要突击的目标wèizhì,战斗如何开始,用哪一部先开始攻击,等等。

  所有的这些问题,杜睿都会仔细地询问众将的意见,并要众人回答如此考虑的原因,再把他自己的想法也告诉众将,分析探讨各自方案的利弊,及作战时会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如何应对,这样的讲述让众将都是受益匪浅。

  杜睿这种民主的作风,也逐渐让众将都放开了,就连五个儿子也时常把他们所有的想法都告诉了杜睿,让杜睿进行指正,杜睿自然十分欣慰,尤其对杜学征在许多方面独到的见解很是惊异,在称赞杜学征考虑周全的同时,也对杜学征在一些方面略免jīngyàn不足,或者说比较稚嫩的布置作了指正,让杜学征受益匪浅。

  杜睿的言传身教,也让杜学征也是非常的感动。他也都迫切希望能以亲自指挥一场战事的胜利,来证明自己不是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杜睿也期望着杜学征能在此战中有特别出色的发挥。

  现在的杜睿已经根本不需要功勋来为自己证明什么了,反倒是期望几个儿子和其他将领都有战功斩获。

  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征,他希望用这一场大战,为大唐培养出来足够的优秀将领,尤其是几个儿子,杜睿迫切的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成长起来。

  后世的宋朝有杨家将,岳家军,杜睿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衣钵,日后也能成为国之干城。

  大军从长安出发后,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行进,抵达了玉门关。

  作为边陲名镇的玉门关地位非常重要,城墙修筑的很高大,又因为其是内地前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十分繁华,城市规模虽然不能和大唐腹地相比,但比一般的州府都要大上很多。

  因其战略地位重要,玉门关的规模很大,西北有战事时候,玉门关经常作为兵员及战略物资的存储中转站,今次也是如此,先期运送的物资全都堆积在玉门关,再由玉门关的官员负责将军需物资派送到高昌,焉耆,而后辗转进入龟兹,碎叶。

  以往玉门关是大唐的边陲重镇,但是如今西域都已经被大唐鲸吞,这里的战略地位,不免下降了许多,但是一旦西方有战事的话,这里依然会成为天下瞩目的所在。

  大军还未到,玉门关的官员就已经忙得屁颠颠,他们除负责物资的看管及转送外,还要迎接并负责安置路过玉门关的大军,战争进行后,还要负责接收俘虏及战利品,物资的看管及转送同样还要负责,并且还要花更多的人员精力去做好这些事。

  如今战事将起,玉门关一带的官员早已经忙得天昏地暗。在大军抵达玉门关之时,玉门关守将率着一众官员出城迎接,杜睿分明看到,那些官员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眼中全是血丝,他们已经忙了几个月,如今大军到来了,可以说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接下来还有更忙的事等着他们。

  长途奔波了千多里的唐军将士也差不多,他们都累坏了,急需要休整,迎接仪式非常简短,行事雷厉风行的杜睿最不喜欢烦琐的仪式,更不要说现在是战争进行时。一番简单的客套寒暄后,杜睿等人在一大群官员的簇拥下,进到玉门关城内,大军将在玉门关做短暂的休整,然后便要开进西域。

  西域,从狭义上是来说就是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如今的西域已经完全处在了大唐王朝的控制之下,成了大唐帝国的安西道,曾经的那些小国也早就在大唐王朝的累次打击之下灰飞湮灭。

  大军在玉门关安营扎寨后,杜睿立即传令,所有高级将领一律到他的帅帐之中集合,召开战前紧急军事会议。杜睿的大帐内,站的满满当当的,随军出征的中郎将以上级别的将领全都到场。

  百多人齐聚在杜睿的大帐内,但没有任何的声音发出来,谁也不敢私下议论说话,每个人都知道杜睿治军极严,铁面无私,任何人要是违反军纪犯到他手下,决不会姑息迁就,肯定会做出处罚的,就算是他的亲子也不例外,谁都不想成为那只骇猴的鸡,没有人敢迟到,也没有人敢私下议论什么。

  看到属下的将领和官员悄无声息地站着,杜睿很是满意,他在听手下的亲卫说召集的人员都到齐后,也从挂在帐首的巨大地图前转过身,面对帐下的诸将,很威严的说道:“诸位,大军已经抵达玉门关,休整两日之后,便要进入安西道,想来大食人也该知道我军的动向了,接下来我大军要如何安排,本帅还想听听诸位的意见!”

  大军兵出玉门关之后,整个安西道都将成为杜睿的大后方,到时候杜睿将全面接管安西道哥哥州府的民政军务,所有州府的官员必须听从他的调遣安排,接受他的调度。在他的命令未下达前,所有将领和官员都有权利和义务表述自己的意见,杜睿将集思广益,再做出定夺。作为大军的主帅,虽然他对如何进行作战早就已经有了方案,但战事进行前,还要听听诸将的想法,采纳一些非常有用的建议,弥补自己初始方案的不足。

  这也是杜睿领军,一直以来的作风,为帅者就应当博取众家之长,独断专行,难免出现纰漏。

  如今杜睿的手上,可是掌握着数十万人的生死,掌握着大唐的命脉,纵然他三十年来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灭国无数,百战百胜,却也不敢大意。

  杜睿把他收到的大部军情都与到召集来的将领通报了,在将敌我双方的大致情况都说了后,杜睿看着帐下身子挺的笔直的将领,用与刚才同样的声音说道:“诸位,敌我双方的军情本帅都与你们说了,接下来本帅想听听诸位的想法,此战我军要如何打,才是最好的!”

  大唐虽强,然大食却也不弱,这就是当下敌我双方最真实的写照,大食在经历了中亚惨败之后,无力东进,便竭尽全力经营西方,穆阿维叶病死之后,叶齐德一世继位,这也是个强力的君主。

  一方面要防备着大唐,一方面却又多线开战,同时进攻拜占庭王国和伊斯兰王国,还与东欧的蛮族不断交战。

  要说大食是弱者,谁都不会相信,当初杜睿能在西域,中亚连番击败大食人,一方面是因为杜睿指挥得当,大唐将士英勇善战,一方面也是因为因缘机会。

  当时的易布拉西默罕默德急于夺取西域,将战线铺的太开,这才让杜睿抓住了各个击破,消耗大食的有生力量,然后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大范围的穿插行军,最终四面包围,歼灭了大食的主力。

  可以说,如果当初易布拉西默罕默德能够稳妥一些的话,与大唐打消耗战,纵然最终大唐取胜,怕是也无力西进了。

  杜睿话音刚落,前部先锋的高履行便道:“大帅!末将觉得现在我们最大的麻烦不是大食人,而是这西域的天气,西域多大漠,其间气候多变,如今已近冬,西域天气寒冷,只怕是对行军多有不便,倒不如暂且再次休整,等到天暖,再行进兵!”

  “大帅,末将有不同意见!”杜学征闻言,便站了出来反对。

  原本他是没有资格参加这种会议,不过杜睿为了让自己的几个儿子长长见识,便假公济私了,将五个儿子都带在了身边。

  “讲!”杜睿面无表情地说道。

  杜学征见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倒也不怯场,朗声说道:“大帅,末将觉得我大军不能长时间休整,而应该速速开进西域,尽早越过葱岭,寻找大食主力,进行决战!”

  杜睿道:“说说原因!”

  杜学征接着道:“大帅!我大军从长安出发后,虽然行进了千里,但士气依然高涨,要是长时间休整,士气定然下降,那样整支大军的战力必定下降,因此万不能长时间休整,我大唐与大食虽为世仇,然双方民间却未曾停止过交流,安西一带多大食商人,我军大举行进,必然被大食人知晓,一旦我大军在玉门关迁延日久,士气必然下落,而大食人却可以趁着这段时间从容备战,所以我军定不能随大食人的愿,应当速速进发,兵进大食!”

  杜睿闻言,也是暗暗点头,自己以前倒是小看了这个儿子。

  感觉到杜睿鼓励的目光,杜学征的自信心更足,继续侃侃而谈:“如今大食国君穷兵黩武,多线开战,早已人疲马饥,战力与平时比下降了不少,此正是我大军寻歼大食主力的大好时机。我大军物资供应充分,战马草料充足,全军将士所需的粮食也完全可以得到充足的供应,相比较我大军比大食人更占优势。要是天暖春草萌芽了,我军战马有草料,大食人的战马一样会有草料,他们的牛羊也有了食物,会长膘生仔,那样大食人的物资情况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到时候我军休整好了,大食人同样会休整好,一旦他们收缩兵力,在西亚与我们打一场消耗战的话,我军的先机尽失,会非常的不利!”

  杜学征说到这里,再对神情依然没什么变化的杜睿作一礼道:“大帅,此前我大唐与大食连番作战,大食人在我军的手上吃了不少苦头,没占到什么便宜,

  他们的士气大受打击,对我军也心怀畏惧,此番听闻大帅率军将来,更会心生惧意,综合几方面的因素,大食人现在正是士气最低落,战力最差的时候,而我军士气高涨,末将觉得,我大军应趁此大好时机,从几个方向攻入西亚腹地。”

  杜学征说着,再次充满傲气地说道:“大帅,末将愿领一军,为大军前驱,直捣巴格达!”

  杜学征说得慷慨激扬,杜睿也是深深赞许,可是对于杜学征的请求,他却不能答应,作为大军的主帅,他当然能满足杜学征的要求,但是同样作为大军,他不能舀将士们的生命开玩笑,来满足自己儿子的英雄情结。

  “其志可嘉!然你没有统兵作战的jīngyàn,这样吧!本帅将你调入高将军的前部,你若是有大志,也不愁没有施展的地方!”

  又商量了一番,最终杜睿还是敲定,大军两日之后进军,兵法葱岭。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