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123 乱战(三)

  “中国同志还没有回复么?”铁人大叔抽着烟袋,深色严肃的询问着自己关心的消息。

  “他们现在还没有回复是否在印度洋扩大战争的事情。”别尔科夫同志答道。作为苏联人民外交委员会的二把手,别尔科夫同志也算是正式从负责联络中苏贸易的大办事员晋升为领导层。虽然这个职位依旧没有什么特别的发言权。

  战略考量没有太多稀奇的事情,铁人大叔与小胡子对波兰战役的看法一样,都认为这不是波兰的问题,而是英国与法国的问题。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英国与法国倾全力进攻中国,全部战舰都被中国干掉,英国与法国在亚洲各死上上千万人口,从此无力参与欧洲战争。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法国仅仅是在精神上支持英国,英国则无力承担两场战争。即便理想状态没有发生,如果中国拼了老命在印度洋与英国大打出手,对于降低苏联在欧洲的压力大大有用。

  能混进苏联人民外交委员会,别尔科夫同志也不是靠运气,他对于战略的把握也有一定水平。开玩笑一样的“理想状态”仅仅是个玩笑。在中国轻松的把东南亚的英国势力打得落花流水之前,苏联本以为中国将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前一阶段的胜利是如此轻松,苏联方面当然希望中国能够“更上层楼”。

  “斯大林同志,要不要我亲自去中国一趟?”别尔科夫同志问道。

  慢慢的把烟斗中燃尽的烟丝灰烬磕出来,斯大林同志答道:“不,你联络西班牙方面的同志,让他们再坚持一下。”

  西班牙内战现在依旧打得十分惨烈。曾经支持弗朗哥的英法德意此时立场发生了极大变化,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之后,苏联就要求德国退出西班牙。德国暂时同意了这样的要求。

英国对德国与意大利的担忧也让英国改变了立场,一个持续内战的西班牙对于英国这种搅屎棍国家有太多可以上下其手的机会。原本39年初,英法准备承认弗朗哥叛军,现在英法继续旗帜鲜明的支持起共和政府。并且放松了对西班牙共和政府的禁运,相当  量的武器弹药,乃至国际纵队人员加入形势摇摇欲坠的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后,血腥的内战不仅没有终止,反倒在各个势力立场的变化下再次激烈起来。

  别尔科夫同志很快就明白了斯大林同志的想法,西班牙共和政府能够坚持下去,苏联就在南欧还有一定影响力。只是现在撬动世界局势的关键还是中国,中国能够痛打英国人的话,整个世界的局面都会不同,他试探着问道:“是否再向中国同志发一份电文?”

  铁人大叔又抽起了自己的烟袋,世界局面的混乱已经超出了他最初的想象。这样的一场全面混乱中,中国的表现反倒是十分另类。几年前,陈克到莫斯科访问苏联,铁人大叔还能清楚的记得,那张看上去甚至只有三十多岁的年轻面孔上的坦率笑容。陈克用一种认真的表情说着极为“不严肃”的话。“我们会在亚洲打击英国,苏联同志有什么打算?”

  那时候没有苏联同志把陈克的想法当成真的,敢于第830章结强大的兵力一路解放欧洲。但是最佳方案中的三个条件还都没有满足,苏联方面暂时只能等待。

  “中国同志对未来战略的考虑到了一个什么程度?”铁人大叔问道。

  “我国希望能够在美国最终参战之前解决西太平洋问题,试图在美国决定参战的时候,完成对西太平洋的防御体系。在印度洋方面,我们的最大目的就是恢复与中东地区的石油贸易。特别是与伊朗的石油贸易。”中国特使并没有欺瞒铁人大叔。在这个阶段,中国已经不可能与英国在中东的石油公司做生意,能合作的对象也就只剩下了伊朗这个国家。好在伊朗抱持着独立的姿态,只要中国不逼迫伊朗站到反英的阵营中,伊朗有和中国在石油贸易商采取合作的立场。当然,前提是中国把英国从印度洋给赶出去。

  “中国同志没有更向西的战略计划?”铁人大叔有些不太相信。

  “我们相信苏联同志有能力解放欧洲。”中国特使看起来比苏联同志更有信心的模样。

  如果不扯淡的话,铁人大叔其实很好相处,两人只用谈正事即可。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特使是中国人,不受铁人大叔管。而且人民党内部的气氛很宽容,大家也都是聪明人,乱搞的家伙很难容身。

  但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中国特使与铁人大叔交谈结束,苏联一帮官僚们就上来与中国特使谈事。

  “请中国同志能够暂时停止对以前欠款的追讨……”

  “请中国同志能够再多发一部分设备……”

  “请中国同志能够在军事技术合作上更多与苏联交流……”

  各种要求延期付款,索要物资的要求让中国特使烦不胜烦,最近人民党内部正在搞一个学习,主要内容自然是一贯的反封建,反官僚主义。学习内容中提到了一个“两本账”“层层加码”的事情。

  对人民党来说,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自然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与基层落实,这都是有诸多技巧的事情。陈克主席就跟一只报丧乌鸦一样预言了不少事情,结果这些事情连丝毫偏差都没有的发生了。例如这个“层层加码”的问题。

  中央制定了一个计划之后,如果下面拍着胸脯说一定超额完成,这就蕴含着极大的问题。人民党内部对此多次讨论,反复批驳,但是下面的这些事情还是层出不穷。最扯淡的是,下面的一些钻营之辈发现靠“超额完成任务”无法得到器重与升官,干脆就直接批判起中央的态度,“能干到不让干,这就是打击生产积极性!”

  这些家伙还是不错的,还有些干脆就玩起了怠惰。向劳动者服务的本职工作能拖就拖,只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即可。

  两种家伙都遭到了党内的严厉批评,该免职的免职,该滚蛋的滚蛋。只是全国这么多的单位,这么多的人员。这的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势头。总之一切目的都是要升官,让这些人学着反思自己,锤炼自己,改造自己,那是比杀了他们都难的事情。

  幸好是人民党在人类行为学方面下了大功夫,对于这些行为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所以大家顶多说“他们有病”,也没有过分计较。在国内总算是清静了一些,可到了苏联之后,特使发现苏联同志的官僚习气,以及对自己统治阶级的无自觉性,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

  苏联同志在邀功方面的与中国国内一比,使者觉得人民党以及官僚体系已经接近“君子”,至少也是“伪君子”。苏联同志提出的一部分要求明显是奉了斯大林同志的命令,特使能够分辨出来。例如不还债。

  只是有一些内容,无疑是官僚们自己为了邀功而自作主张干出的事情。例如试探中事工业最新技术的部分,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得寸进尺。还有一些他们看似有职权,实际上实权完全由斯大林同志控制的范围上,这帮人的胆子之大,“嘴巴之大”,特使真的哭笑不得。

  最后特使见到了别尔科夫同志,两人多次接触过,也算是熟人。中国特使干脆就向别尔科夫同志问起,如果自己把这些官员们的胡言乱语告诉斯大林同志,不知道斯大林同志会如何处置这些人。

  别尔科夫同志脸色一变,他正色说道:“请不要这么做。”

  “为什么?”特使有点想将别尔科夫同志一军。

  很明显,别尔科夫同志是个很厚道的人,与中国同志接触很久,别尔科夫同志也知道中国的作风,他答道:“我们是用刑法处置怠工以及胡来的。我觉得这些事情您还是不要放在心里为好。所有对外的大事都是由斯大林同志决定,别人说什么都没办法作准。”

  中国特使沉默了片刻,答道:“斯大林同志实在是太辛苦了。”

  别尔科夫同志当然能够听出这话里面的批评意思,他答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与历史传统,有些事情我非常欣赏中国同志的作风。但是苏联与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自然条件与文化传统比我们俄罗斯更好一些。”

  能让别尔科夫同志低三下四的说出这等话,中国特使知道这些事情到底有多棘手。他给别尔科夫同志让了一根烟,趁势中断了这方面的谈话。当然别尔科夫同志也不是纯粹来诉苦,他正式提出了一个请求,苏联对中国的大功率飞机发动机很感兴趣,希望能够从中国进口一批飞机发动机。苏联的空军有一个致命问题,飞机的航程太短。在于中国的交流中,苏联同志发现中国的空军各型战斗机的体积都比苏联的飞机大,机载装备更多更大,航程也更远。这说明中国的飞机发动机比苏联的要好。

  这个正式要求超出了特使的职权范围,特使只能表示回去之后向人民党中央汇报这个问题。别尔科夫同志完成了使命,临走的时候忍不住转身专门提醒了一下,“有些事情请中国同志不要放在心里面。”

  “放心,我什么都不会向斯大林同志讲。”中国特使答道。

  休息了一晚上,特使第二天又去见了斯大林同志。斯大林同志没有中国这么乐观,他表示对未来无法进行过远的预测,而且很含蓄的对中国提出了要求。“中国同志周边的敌人很柔弱,没有什么力量,在未来的战争中,中国同志有承担起世界运动的义务。”

  中国特使倒是不厌恶斯大林同志这种直来直去的敲竹杠,至少没有那么多咸淡事。至于中国周边的敌人是不是很柔弱,中国特使心里面觉得在中国看来,苏联也很柔弱。当然,这种话中国特使当然是不会直接说出来的。

  中苏双方讨论了一下如果中国能够驱逐在印度洋的英国势力,中苏对伊朗的态度。中国方面坚决不能接受苏联对伊朗采取任何军事入侵的姿态。中国方面表示,希望能够在中东维持人民自己选择的国家与政体。当然,前提是这些国家必须与中国做生意。

  铁人大叔倒是不太在乎这点事情,苏联与伊朗是邻国,想收拾伊朗的话,随时都可以动手。何必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硬顶呢?

  双方交流结束之后,特使甚至连休息都没有,而是直接去机场乘坐飞机回到了中国。等他赶回中国,面见了陈克。陈克听完了特使的汇报之后并没有说话。反倒是特使同志忍不住提起了关于官僚体系的问题。“我觉得苏联同志这是上了邪路。”

  陈克无奈的笑了笑,“在这么一个世界上,封建制度的严冬正在结束,官僚体系的春天很快就到了。苏联同志不过是刚开始而已。”

  二战后的历史上,不要说苏联,包括西欧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工业国家,都出现了官僚主义风光无限的好日子。工业化引发的现代通讯手段普及,使得官僚们的力量变得空前强大。如果没有官僚体系,美国是没有办法在太空竞赛中最终反超苏联的。

  特使聪明的很,在陈克的话里面,他嗅到了一丝仿佛是要吹响中国官僚体系的寒意。当然,特使对此什么都没有说。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