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084 查无此人

  节目播到这里,有着长达十几秒的停顿。

  当时编辑片子的时候,关于这段沉默的时间,剪辑师是想减掉的。

  因为如果是电台节目,要是长达几秒钟没人说话,是算作播出事故的。

  电视台虽然没有那么严格,但显然也不会合适让电视画面出现长时间的静默。

  但沈月恒做了决定。

  这段无声的纠结,原样保留。

  因为我们是做新闻,我们不是拍电影。

  我们要展示的就是新闻人物最真实的情绪。

  因为真实,所以有力量。

  电视机前面的观众也都没有聒噪。

  他们很耐心地等着黄盼盼接下来说的话。

  十几秒后,黄盼盼终于平复了情绪。

  “我……我发现,那个路口,就是当年,我父亲在县里当民办老师的那个中学门口,只是现在中学已经被拆了,成了一片商业区。”

  “原来我母亲尽管已经糊涂了,但还留着对那个学校位置的记忆,她找到了那里,却发现怎么都找不到当年那个清瘦的民办教师了。”

  “她身上的篮子里,还装着几十个鸡蛋。”

  “就像30多年之前那样,她走十几里的山路,从村里到县里,要给自己的心上人送去。她担心心上人工资低,在县里面吃不好、穿不好,被人看不起。”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在妈妈的心中,始终没有忘记那个男人。”

  “所以我才开始寻找,我不求他认我当女儿,我也不想认他当父亲。我们可以像陌生人一样老死不相往来,但我希望能找到他,把他带到我妈妈的前面,了结这几十年的心愿。”

  “我之前已经来过京州三次,每次都扑空了,那所大学没有他的任何信息。”

  “没办法,我才开始在网上发帖,幸好遇到了沈导演,才有了这几期节目。”

  “杨文举,你在哪里?我妈在等你。”

  说完这句话后,黄盼盼已经痛哭失声。

  电视机前,无数泪雨滂沱。

  至此,寻爹(第二集)播完了。

  寻爹(第二集)的收视率一骑绝尘,强势登顶频道所有节目的第一。

  沈月恒说一个月时间内,让这个节目组的收视率进入频道的前三。

  事实证明,有才华的人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么牛逼。

  他不是吹牛,他真的做到了。

  拿着收视率的表格,沈月恒第一次去医院拜访了张太德。

  当然了,这是一种示威。

  张太德避而不见,不过那已经不重要,这个打赌,沈月恒赢了。

  自此,这个节目,沈月恒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第二期节目的评论区里面,消息多的,几乎隔几秒钟就要刷一次屏。

  观众们都被这个故事后来的发展感动了。

  就算是再尖酸刻薄的人,此时也都不好再咄咄逼人。

  “看第一集,我不相信爱情,看了第二集,我又相信爱情了。”

  “是啊,忘了自己,也没有忘记爱你。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浮躁喧哗的都市,这样的故事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啊。好浪漫,好古典,好感动。”

  “现在的男女,开房很容易,付出真心很难,这样的故事,让人又温暖,又感伤。”

  “我为之前的言论道歉,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黄盼盼要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了,不是为了利益,只是为了满足一个几乎失忆的老人最后的心愿,我泪目了。”

  “对啊,我此时不改变我的看法,那个杨文举就是一个老人渣,老王八蛋,但我又希望节目能找到他,让他能来到黄秀芳的面前,说一句,对不起,我来晚了。”

  “同楼上。”

  “大家转发起来。”

  “杨文举,你看到了么?”

  “寻找杨文举!”

  观众和网友除了转发评论外,也做了更加实际的工作。

  因为节目里面也提到了一些线索,所以很多网友就开始根据这些线索,提供了很多的信息。

  光是年龄相仿,叫杨文举的人,就一下子被推出来十几个。

  包括杨文举后来读研究生的那所大学,也有很多毕业生、在校生开始自发地寻找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品很是操蛋的校友。

  学生都是单纯而热情的。

  他们一边大骂这个校友败坏了学校的名誉,同时又真的希望能找到这个人,完成黄秀芳的心愿。

  这些网友的互动,这些寻找的过程,都被沈月恒用摄像机录了下来,都是寻爹(第三集)的素材。

  只是可惜的是,网友提供的那十几个同名同姓的杨文举,经过一一调查,都不是正主本人。

  所以沈月恒还是把寻找的重点,放到了那所大学上。

  希望通过学生名册,寻找到杨文举的下落。

  最大的困难,也恰恰是在这里。

  那一年,这一所大学一共招收了213名在职研究生。

  其中男生135人。

  学校也很配合,提供了当初招生的全部名单。

  但正像是黄秀芳当年写信,黄盼盼后来调查一样,查找杨文举时,都是查无此人。

  包括在热心学生的帮助下,找到了校友会帮助,也没人认识一个叫杨文举的人。

  难道这人凭空消失了么?

  还是说,当年他说是去大学报道,但是没有上学,而是去做了别的?

  寻亲到此,陷入了僵局。

  这些过程,沈月恒都同步在微博上进行了直播。

  也就是说,虽然第三期节目还没有拍完,更没有播出,但已经有了充分的关注度。

  有热心网友把当年的学生名单也发到了网上,呼吁大家一起找。

  没用。

  已经找了很多次,都没有。

  有一点很可惜,当时学生的档案并不完备,所以只有简单的文字材料,唯一的证件照也只是一张一寸的照片,并不是足够的清晰。

  这时候,一个网友的评论提醒了沈月恒:“是不是改名了啊?这小子做了亏心事,所以不敢用本名了?”

  “对啊!我怎么这么笨!”

  “改名,一定是改名了!”

  沈月恒一拍大腿,有些恼火自己的愚蠢。

  既然这个杨文举想好了不再和之前的人联系,那么他怎么还可能用本名?

  那个时代的户籍制度,远没有现在这么严谨,所以动点手脚,还是很容易的。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