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十七章、制作家具(二)

  第一张床完工后,漆匠进门了。

  漆匠的工资是计件的,据说整个镇里只有一家漆匠铺子,漆料也只有他家有,好的家具要漆五六遍,故一张床漆完下来,连工钱带料钱要八百钱,其他的窗户框、门框和门也都做好了,都需要油漆,房顶的木板也应该刷二遍清漆。

  因着油漆的味道大,子晴减少了去新房的次数,她的重点是看小孩和帮着做饭打下手,连菜地也去得少了。

  月底曾瑞祥进家时,徐师傅已经做好两张完整的床,开始做餐桌餐椅了,一张八仙桌配八个椅子,桌沿是镂空雕花的,椅子的靠背也有雕花,感觉有些明清的风格。

  不过她也不是很了解,只是觉得跟她上一世从电视里看的古装有点类似。

  徐师傅做八仙桌时,他的徒弟用子晴家自有的普通木料做了十个墩子,外加一个大圆桌面,这几样工艺就简单了,没有任何花样,简单刷了两遍清漆后被沈氏收到库房了,就是倒座西边的屋子里。

  倒座两边的房子暂时不打算住人,东边用来堆放粮食,西边用来堆放杂物,子晴他们现住的木房以后打算用来放农具。

  第一张床已经搬进新屋了,第二张在小院子里风干,门窗都已完工,正在上最后一道漆,徐师傅的徒弟小刘开始做灶房的碗橱。

  碗橱是一套现代整体厨房的低柜和高柜,可以节省不少空间,看着也整齐多了。

  当然,这是子晴的主意,为此她用树枝跟小刘比划了半天,好在这套碗橱也不复杂,否则子晴还真不好跟父母解释出处。

  子晴看到她爹回来,才想到十月底了,洋薯还没挖呢,忙拿了小锄头去菜地。

  这次可能生长时间稍长了些,肥料也略足一些,洋薯比上次的个大,产量自然也提升了。

  子晴喜得忙拉了爹娘去看。

  因着小麦和油菜交给曾瑞玉种好了,这次回家曾瑞祥就不用去外面忙乎了,于是,他带着子福子禄在家刨洋薯,子晴和子寿帮忙捡洋薯。

  看到堆成小山一样的洋薯,老爷子惊呆了,说他这辈子还从未种过产量这么高的作物。

  只是令子晴等人不爽的是,老爷子惊呆过后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责备儿子儿媳没有早告诉他,也没有主动提出给曾瑞庆和春玉那送点种子。

  这话子晴不爱听了,她明明记得当初她给秀水几个洋薯拿回去,没两天阿娘就给老房那边送去了,说是怕长辈们挑理。

  “阿公,怎么没送?我记得真真的,我娘拎了满满一篮子去。”子晴怕沈氏不好辩解,先开口了。

  曾瑞祥怕老爷子脸上挂不住,忙训斥了子晴一句,又主动提出给老房那边一家送一篮子,为免老人心里不痛快,曾瑞祥主动帮着挑过去。

  洋薯挖完了,曾瑞祥的假期也到了,临走前,徐师傅说堂屋的八张圈椅和六张茶几以及供桌、八仙桌最好用红木的,一看就气派,加上屋子里的博古架和梳妆台再给一百两银子的料钱就行。

  曾瑞祥说:“原定的料钱是五十两,如今扣除堂屋家具的用料,应该添不了一百两吧?不若这样,我添一百两,你给我多做二个楠木屏风,拢共是六个,再做六个樟木箱子,也不要全樟木,杉木加樟木,如何?我知你手里有点货。”

  徐师傅爽快地答应了。

  要知道,一百两银子够一般农家过个十几二十年了,就一般人口简单点的城里人家也能过个十多年,所以徐师傅没想到他积攒的好木头这次终于出手了七七八八,自然开心。

  子晴一算家里的银子不够了,怕她娘着急,忙提醒她这洋薯赶紧找周掌柜脱手。

  沈氏去城里找了周掌柜,因是早已说好的事,次日周掌柜亲自带人来拉,足足拉了四五趟才拉完,过完称一累加,居然有五千八百多斤,家里卖了五千斤,剩下的做种或吃或送人。

  不过这一次的洋薯周掌柜只出到三文一斤,说是他们往外卖也就四文一斤,故沈氏只收到了十五两银子。

  周掌柜这次来还给子晴带了个小礼物,是一面小小的玻璃镜子,子晴很是惊奇,问是哪里来的,对方说是海外的船只带过来的。

  “那有没有像窗户那么大的一块?”子晴比划着问。

  “有啊,东家家里就有,不过很贵,东家说粤城那边有一家这样的作坊,是有人从海外花高价请来的师傅。”

  “那周掌柜可否知道一扇窗户大小的大概要多少银两?”子晴抑制住自己的兴奋问道。

  玻璃窗户啊,这可比纸糊的好多了。

  “不是很清楚,我要回去问问东家老爷,下次你来城里再告诉你。不过小女娃,你家的房子盖得不错啊。”周掌柜笑着说。

  “乡下地方,不值钱,还是多亏了周掌柜照应。”沈氏赶紧接过话茬道谢。

  子晴一听这话倒是想起了另一件事,“周掌柜,我家年前还有一批青蒜和香芹,你们要吗?”

  “要,我们东家每年都往京城送年礼,走官道快一些,北方冬天缺菜,经常会带些这边的青菜去,到时你来通知我们一声。别忘了那几十只阉鸡也要,我们老太太说了,跟别的鸡不一个味。”

  “周掌柜,你简直就是我们家的贵人,你放心吧,我们留十只,剩下的你都拿走。”沈氏说道,颇有些后悔没多养一些。

  送走周掌柜,沈氏看着手里的三个银锭对子晴说:“还是种洋薯合适,一亩地一季就能有五两银子的收益,比种麦子水稻什么的强多了。”

  子晴忙道:“听说安排好了一年可以种三季。不过咱家种的挣钱了,周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种,价钱肯定会降的,这么高产的东西不可能总卖这么高的价,现在是因为物以稀为贵,所以趁着现在价高好卖,咱家多种点。”

  “你怎么连这些都明白?我发觉你说话越来越像个小大人了。”沈氏狐疑地看着女儿。

  糟了,没注意好措辞,子晴暗道一声,忙堆起笑容来扯着沈氏的衣襟说:“娘,您没注意听周掌柜他们说话,他和伙计们说的时候我听到了,他说上半年还能卖五文,现在只能卖四文,不就是因为种的人多了吗?”

  沈氏寻思了一下,点点头,“可不是这理,上半年咱能卖四文,现在只能卖三文了。我说你一个细伢子哪里知晓这些,原来是听别人说的。这看来听别人说闲话也不一定全是坏事。”

  子晴暗自松了一口气,忽听得门外传来老爷子的声音,忙从沈氏手里抢过三个银锭送进屋里藏了起来。

  老爷子这次来带来一个消息,说他找风水师给算了,十一月初八是好日子,宜搬家。

  沈氏想离初八也没几天了,再等下去,天气可真冷了。

  于是,她带着子禄去了几趟城里,要买的东西真不少,棉花、被料,布料,还有糊窗户的白棉纸,碗筷这回挑了些精致点的,还买了一个砂锅两个火盆以及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花了一两多银子,主要是棉花和布料的钱多。

  子晴看到她娘忙得团团转,肯定想不到家里的洋薯地闲着了该干啥。

  她琢磨了一番想撒上油菜籽,过年就把嫩条掐了当菜卖,还能拿去城里卖,掐完了嫩条正好把地翻了,用剩下的油菜肥地,歇歇正好种西瓜。

  想好措辞后,子晴就跟沈氏提了这事,好在这次她注意了说话的方式和技巧,总算没有引起沈氏的怀疑。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