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八十七章 大帅当称王之

  赵毅的大军回到永宁州,已经是十二月份了。

  出征两个月,永宁州的改变不小,作为原先的老巢,本就占地十多里的小城,在城墙修缮好以后,李庭浩觉得交通不便,趁着还未开始春耕,又召集宪兵和大量志愿的民夫,连同数千官奴在水泥和海量砖头的帮助下又修建了两条直道。

  两条直道加起来长达五十里,连通了吴城和宁乡,这样既方便兵力的调动和支援,又极大的促进了一州两县的交流。

  在乔胜宁回霍州,也组织了大量同宗交好的晋商来这边植货,永宁出产的大宗砖头和水泥非常走俏,在乔胜宁的建议下,晋商们交了不菲的保证金,并签订了不允许将货物运输至清廷的势力范围的协议后,获得了购买资格,他们运输着这些建筑材料去急需重建的平阳府和潞安府,甚至更远的河南地区,同时带回来丰富的诸如盐、茶、菜刀等永宁急需的百货商品。

  随着商业开始渐渐复苏,人气也回升起来,甚至偶尔有些红白事,也能让人热闹一阵子。

  这里的人们找回了丢失已久的生活乐趣,他们奋发着朝气,对未来有了期待,整个城市都透着一股欣欣向荣的景象,看起来极为赏心悦目,赵毅带人刚回来的时候,面对这样的永宁州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当初那个几乎荒废了的城市。

  他大力的鼓励了李庭浩一番,并让李庭浩整理治理心得,开设治理课,传令下去,组织治下各地的州长、县长乃至村长,连同军中的各级营级以上的将领过来观摩学习。

  回到永宁县后,赵毅又面见了一番乡绅和手下,并公布了一系列的奖惩后,总算初步处理了这些紧迫的事宜,有了片刻闲暇的时间。

  这天雪大,他沿着北川河小跑锻炼,身边跟着几位警卫营的战士,见到有些当初捕鱼挖的河渠还有人在忙碌,生了馋意,便卷起裤脚过去准备摸鱼。

  几个战士也纷纷跟着跳下去。

  河水有点刺骨,但众人都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一点都不怕冷,摸到一半,长高了半个头的虎头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和赵毅道:

  “大帅,宁乡的曹教委来叙职了。”

  “让他过来吧。”

  赵毅应了一声,忽然‘哗’的水花溅起,一条足有两斤重的河鲶被他抛上了岸,笑着和随行的警卫道:“把鱼烤了,整两斤酒来。”

  “诺。”身边的警卫接过鱼,利索的到河边处理了起来,还拿出银钱和附近的百姓多购买了几条肥美的河鱼和果蔬。

  赵毅走上了岸,呼出一道长长的白气,拎着鞋子朝着一边的亭子走,赤着脚踩在雪上也不觉得冻,看着一片田园风光,不禁诗兴大发,想吟首诗,憋了半天,实在是没什么墨水,于是只能作罢。

  “大帅。”

  远处曹丰和老熟人倪元璐一起说说笑笑着走来,同行的还有几名书吏。

  他本就长得丰神俊逸,气度非凡,加上在宁乡磨砺了大半年,沉稳了不少,更添了几许儒雅风度,见到赵毅,曹丰和倪元璐还有身边的书吏一起行礼。

  “不在军中,不用这么繁琐。”赵毅挥了挥手,指着亭子道:“坐吧。”

  “谢大帅。”

  几人落座后,曹丰主动寒暄了一番,详细的讲完自己在宁乡的事情后,便说了一下自己的来意:“此番过来主要是几件事情想请大帅定夺。”

  “嗯。”

  赵毅夹了一口鱼肉,放进口中,示意曹丰继续。

  “一为俘虏之事,现在宁乡有百姓六万多,加上俘虏过万,土地已经开垦完了,想问大帅后续事宜如何安排,二来则是为了潞王臣属之事,诸多王府属官和将领也在宁乡,他们似有事想求见大帅,学生也不好贸然做主,便单独带着倪长吏过来求见大帅了。”

  赵毅看曹丰说着潞王臣属,又不开口提潞王一句,加上说话间给他使了个眼色,心中便会意了,这倪元璐过来,代表的应该是潞王下面人的意思,和潞王本身倒是没什么关系,自己要好好谈了。

  于是精神抖擞起来,给倪元璐倒了一杯酒,态度温和道:

  “不知倪长吏过来是所为何事啊?”

  倪元璐和赵毅拱了拱手,道:“为大帅献礼来了。”

  “哦?”赵毅故作诧异道:“什么礼。”

  倪元璐从怀中拿出一匹布娟,郑重的弯下腰,双手俸给赵毅道:“此乃潞王府一百七十一名文臣武将之名册,谨以此为信,愿降大帅,为大帅谋潞安府。”

  赵毅虽然有准备,但接过这卷名册的时候心脏还是砰砰跳,这个名册代表的不仅是一百七十一名人才,更重要的是这个名册代表了潞王府手下们的立场。

  虽然自己将他们全都圈禁起来,但潞安府那边早就得知了这边的消息,已经对新民军戒严了起来,是敌是友还处于暧昧不清的状态。

  如果自己要一座城一座城的去打,一来对于自己的实力损伤就太大了,自己也将撕破和明廷的最后一道脸皮,虽然前些日子有在蒲县的那番豪言,但只要自己不明摆着反叛,那还是能和明廷维持着和谐的表面关系的。

  有这一百多人的效忠,自己就可以省事很多了,只要不杀了潞王,又能和平接收潞安府的势力,那自己在明廷的眼中最多就是一个拥兵自重的军阀,和左良玉无异,明廷一时半会儿的还不会针对自己。

  “哈哈哈,能与倪长吏和诸多英才共事,才是赵某的幸事啊。”赵毅笑呵呵地将倪元璐平扶起来,言语间用共事二字,给倪元璐和潞王府的臣僚们留足了体面。

  倪元璐感激的拱了拱手,壮着胆子道:“倪某夜观星象心有所感,今日观大帅忽觉王霸之气扑面而来,当称王之。”

  什么夜观星象,什么霸王之气都是借口,他和诸多潞王的臣僚们早就听到了赵毅在蒲县的豪言了,里面动辄说要造反、杀土豪杀鞑子、建立新朝什么的,无一不代表赵毅气吞狼虎的野望,自己等人身份特殊,弄不好就和潞王一起被杀了祭旗,所以心急之下,才弄出了这么一出投名状。

  建议赵毅称王,也是有这份考量在的,赵毅称王倒是没什么,军阀坐大了,基本上是例行常事的称呼,但劝谏的人就不一样了,这代表自己这群潞王府出身的人和明廷的彻底决裂,在那边扣上一个乱臣贼子的名头也丝毫不冤,但不这样建议,就怕赵毅担心自己这些人投降只是权宜之计,哪天秋后算账,一个不悦就咔嚓了,那自己这些人可就真冤了。

  他是想多了,赵毅并没有自大到别人忽悠两句就称王的地步,能闷声发大财是最好的,任何时代“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都是不过时的,但他听懂了倪元璐的话外之意,轻轻的拍了拍倪元璐的肩膀,宽声道:

  “倪长吏放心,新民军没有什么王爷皇帝,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我们行事自有一套详细的章程,不是滥杀无辜之辈,倪长吏在宁乡无事,可以和诸多同僚们找曹教委探讨探讨,又或者去教导队旁听一番,总之,以后大家都是同僚,相处久了,便知晓其中的规矩了。”

  “还有,潞安府之事,具体要怎么办,还需倪长吏和诸多同僚操劳一下,写份章程上来,我任命你为潞安府经事,单独对我负责,全权处理这件事情。”

  “诺。”

  得了赵毅承诺的倪元璐放下心中一块大石,迫不及待的告退了。

  待倪元璐走后,赵毅和曹丰道:

  “老曹,那些俘虏我记得还有几百个活着的鞑子,和几千首级,首级之前我特意让人收集起来用硝石腌制了一下,你再挑几百个绿营俘虏,凑一千人,带一个团的人去,把祖大寿和这些人统统押送到南京去,这件事情交给别人我不放心,需要你走一趟。”

  “是献俘吗?”

  赵毅点头又摇头,鹰一样的眼睛看着东南的方向,凝重道:“不,是耀武。”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