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四章 预测?

  关琅在院子里,不断上蹦下跳着。

  时而坐在台阶下,时而扑腾一下来了个前摔。

  又或者战术后仰......

  总之他能想到的动作他几乎都想到了。

  一些全身的动作虽然眼睛没办法直接看全,但身体内部的反馈,却比眼睛看到的更加完整和真实。

  他在大脑本身就能通过肌体运动的感知在脑海中重构画面。

  因此进程极快。

  一个个不同的动作分门别类在脑海中不断地进行拆分录入。

  尽管也不知道是不是全部都能用的上,但这是一个完善数据库的工作,他也没有偷懒。

  三个小时的时间,他基本上把大脑中能够想到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生的动作分镜影像都录入了数据库里。

  至于非日常的动作,比如一蹦十米高,飞天大跳等超规格的动作,在院子里也施展不开,需要另寻宝地进行录入。

  可以说,他脑海中已经构建了一个日常中的他的完整行为模式。

  他甚至可以在脑海中根据各种情境用自己的动作行为模式进行演绎,如同拍电影般在大脑中推演。

  当然,仅仅有他的动作行为模式是不够的。

  他还需要更多的行为模式数据。

  儿童的,老人的,男人的,女人的,不同职业的,不同性格的......

  一旦将在脑海中完善了这些资料,他相信在人设和动作这方面,应该是无人能出他右了。

  关琅一想到作为新手的自己,就能马上在一个领域拔得头筹,心里就有点小振奋。

  表现在行为上,他乐呵呵地拎起一把小板凳就去外边逛该了。

  啥也不干,走到人群边就放下板凳坐下。

  几个玩捉迷藏的小孩。

  盯了半天把人小朋友给吓跑了。

  虽然他长得很帅,但被这样直楞楞的盯着,别说是小鹏宇,就算是大人都会感到悚然。

  但基本的动态他也在脑海里录入完毕了。

  外人的动作和自己的动作没法比。

  而且若是每个目标都要像是完善自己的动态行为模式那样花上个几个小时。

  他估计未来几个月都别想把脑海里的人类动作行为影像数据库完善了。

  不过刚才也花了十来分钟的时间观察,毕竟是在单靠肉眼捕捉的,相对构建自己的身体的行为模式来说就要费劲一些。

  而且他不仅仅只是普通地把影像刻印在脑海里就算完事了,更重要的是把动作逐一拆分的过程和分门别类的过程,还需要将三维的影响在脑海里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和转译。

  小朋友跑掉了。

  他又拎着板凳啪嗒啪嗒地走到篮球场边放下,一动不动地观察着篮球场上的青年们。

  之所以保持一动不动,眼睛都不眨的姿势,也不是他想要故意吓人。

  只是他现在相当于一个镜头,一旦晃动或者是突然黑屏,记录在大脑中的画面也会受到极大影响。

  后续的加工也不能得到原滋原味的素材资料了。

  几个大中午还在打球的憨憨。

  关琅捕捉着大汗淋漓,上蹿下跳的一群T恤衫男孩感慨着想道。

  殊不知坐在观众席的一些人也在吐槽他这个怪人,大中午特地搬张板凳坐在太阳底下直楞楞地看球。

  要不是他长得够帅,仪表端正,准被人当成是大傻子。

  打球的人不会像心思敏感的小鹏宇,因此他可以尽情地录入影像。

  虽然以他的目光来看,这些人的运动发力姿势都有着极大的问题。

  稍加调整就能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但是这些数据也是有极大录入价值的。

  毕竟这才是正常人真实的动作姿态,不可能苛责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保持着极度优化过的动态。

  他待在篮球场的时间相对较久。

  因为不仅是录入打篮球的运动动态,更多的是在跑动之间正常的精力充沛的男性普世的运动动态。

  当然还有坐在休息席喘着粗气的疲惫动态也极有录入的价值。

  篮球场的录入基本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

  如果还是这群人没变,他下次来,甚至能根据各个人的身体条件,大致推演出比赛的胜负。

  如果数据足够的话,说不准预测这玩意是真的存在的。

  哪怕是一些意外状况,比如摔倒,虽然没办法精准预测,但他也能通过他们的动作仪态,判断出他们跑动姿态的合理与否,进而推算出不同人摔倒的概率大小。

  听起来非常玄乎的感觉。

  一开始还是简单抱着完善绘画数据库的想法在观测的关琅,也慢慢变得认真起来了。

  如果这种观察不断细化,加速,让他能在进入场地的一瞬就获得大量的信息,他是否就能简单地做到对周围环境未来几秒的大概判断。

  从观测晋升为预测的能力。

  中午,他简单找了间沙县大酒店解决了一下中饭。

  他这个人一认真起来就是这样,顾不找其他事。

  一边吃着云吞,他还观察着周围食客的动作。

  而且慢慢地不仅仅是动作,还转移到了更加细致的面部神态表情。

  环境的细节虽然也应该录制,不过他现在还不准备跨界。

  先把人的动作和神态完善下来再说。

  能把人画好了,画神了,他作为一个原画师而言,应该已经是有一席之地了。

  除了大的动作,他也有特别留心关注人说话的口型。

  因为这也是国产动画的一大问题。

  就是音画总不同步。

  相比于耳朵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嘴型画面总是不那么匹配。

  日本动画对嘴型做了许多年的相关研究,才总结出了一套属于日语的说话口型。

  但华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因而研究和探索还不是那么深入。

  他有着超凡的观察能力,在这种领域的工作上,一人应该足以抵上一个几百人的大团队的工作努力。

  听着餐馆里鸡毛蒜皮般的聊天声音。

  他的眼睛锁定在他们的口型上,几乎是耳朵听到一个声音,大脑就立刻记录大致的口型,并与之建立相应的联系。

  这样一个字一个字进行完善,进度也在飞速上涨着。

  搜狗: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