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圣彼得堡正为远在法国的米哈伊尔而持续沸腾的时候,米哈伊尔这些天正忙着将一些比较要紧的事情先搞定,接着便准备直接前往英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欧洲本来就算不上太大,英国和法国离得就更近了,再加上工业技术的进步,总之在如今这个年头,想从巴黎到伦敦,如果路上不耽误的话,基本上三天左右的时间就够了。
由于这一年连接巴黎和英吉利海峡港口的铁路线尚未完工,因此首先要从巴黎坐公共马车到像加莱这样的海峡港口,这算是最耗时的一段路,大约需要一两天的时间。
紧接着就是坐上英法这边已经普遍接受的蒸汽明轮轮船,蒸汽船的话只要三四个小时便已足够,如果说是用过去那种看天气脸色的帆船,那运气差一点就得要一天的时间甚至更久。
在到达英国的多佛尔海岸后就更快了,毕竟伦敦的铁路交通在这一时期已经颇为完善,从多佛尔到伦敦的铁路已经于1844年基本建成并开通,如此一来,这段路程只需三个小时。
而从这样的路线其实就已经能看出不少东西,首先比较明显的就是英国的铁路建设是要超越同一时期的法国的,其次便是蒸汽轮船,英法这边无疑已经普遍接受和使用,那么俄国这个时候呢?
尼古拉一世的另一个儿子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提议要建造蒸汽船,但是尼古拉一世并不信赖新发明,他还是固执地信任帆船。而他的意志便是俄国上层大体的意志。
像这些事情肯定还有别的聪明人是能发现的,但是很遗憾,尼古拉一世年纪越大便越是专制,以至于到最后他的周遭几乎很少有人愿意说真话。
而抛开这个先不谈,米哈伊尔原本的计划其实是先去德国等国家晃悠一会儿,跟一些人交流交流,甚至说米哈伊尔还准备去尼采老师如今所在的一个小村庄,然后达成“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的成就。
是的,现在这个时间点的话,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尚且只有一岁。
另外该说不说,如果米哈伊尔想的话,那他接下来能抱抱的小时候的名人可太多太多了,比如什么莫泊桑、梵高、高更、王尔德、特斯拉 到时候等他们有人互相认识了,谈起这段经历,他们在对账之后说不定会惊呼一句:“咦?米哈伊尔先生也抱过你?!”
然后后人说不定还会戏谑地来上一句:“米哈伊尔手上抱着的是整个欧洲。”
幻想了,米哈伊尔又开始幻想了 当然,计划终究还是赶不上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圣诞节的临近,米哈伊尔最后还是觉得正事要紧,先趁着狄更斯将会在圣诞节发售圣诞图书的机会在英国稍微打响一下名声。
正常来说,英国的很多作家们其实会默契地避开在圣诞节这天发售新书,就算真的在这天发售,他们也绝对不可能写什么圣诞题材。
毕竟这一时期的狄更斯几乎可以说就是英国最有影响力且作品最为畅销的作家,其他英国作家倒也不至于这么冲动。
不过对于米哈伊尔来说 我避他锋芒?!
当然,失败的可能性也有,但米哈伊尔现在压根不怕这种失败,现在不吃文学上失败的苦,那以后就说不定就得吃冰天雪地的苦 不过就在最近这几天,米哈伊尔倒是先兴致勃勃地回顾了一下狄更斯的经典作品《圣诞颂歌》。
这部的故事大致来说就是自私透顶的吝啬鬼斯克鲁奇在圣诞夜被三个圣诞精灵造访:“过去之灵”、“现在之灵”、“未来之灵”。
这些“灵”让他分别看到了有关他的过去的美好景象,看到了他的一个穷下属家中的幸福场景,看到了他未来老去后的凄凉景象。
他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他就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才发现原来施与比接受更快乐。这一切渐渐唤醒他人性的另一面——同情、仁慈、爱心及喜悦,他渐渐开始从乐善好施中他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从这个故事其实就能看出狄更斯里的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歌颂真善美。
与此同时,这部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让狄更斯成为了“发明圣诞节”的人。
简单来说,在《圣诞颂歌》出版的维多利亚时代,圣诞节并不为很多英国人所知。但随着这部的爆火,情节当中的家庭团聚、互换礼物、圣诞餐饮等风俗,竟然在不知不觉间深刻的影响了现实,并且最终成了圣诞节时不可或缺的环节。
而“圣诞快乐”这句问候语也正是因为《圣诞颂歌》的流行而变得家喻户晓,逐渐成为了节日的标准问候。
在信息还未彻底爆炸的年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着能够重塑集体记忆的伟力,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的目的之一也正是想重塑俄国人的集体记忆,用俄国在抵抗拿破仑时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和民族精神来促进当代俄国的发展。
那么事到如今,米哈伊尔也准备掺和一手,他在接下来的作品里无疑会增添一些有关圣诞节的细节,但究竟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风俗,那得另说,就算不能,跟狄更斯一起做这件事情无疑还是很有意思的。
至于要增添什么样的细节,说实话米哈伊尔是想搞点不一样的,但具体如何确实还在想.
米哈伊尔在研究这些事情的同时,他在巴黎的生活当然还在继续。
而最近一段时间的话,米哈伊尔其实去大仲马家去的比较多,首先是大仲马老师对待朋友确实没得说,主打仁义,其次很吸引米哈伊尔的一个点便是大仲马家有着很丰富的食材,辣椒和胡椒之类的东西全都有。
就像之前提到过的那样,大仲马是大文豪的同时也是一位好厨子,米哈伊尔在去他家做了几回客之后,便如愿以偿地品尝到了大仲马的厨艺。
虽然不至于说让米哈伊尔直呼妈妈的味道,但有些菜的味道确实很好。
在这样吃了两次后,突然有些手痒的米哈伊尔便忍不住对大仲马说道:“仲马先生,让我来试一试吧。”
“哦?”
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的大仲马回道:“你也会做菜吗?你也对做菜感兴趣?”
对此米哈伊尔依旧伸出了两根手指头比划了一下道:“一点点。”
这里的一点点确实是实话,米哈伊尔虽然有着这项技能,但做出来的东西只能说味道还行。
“那你就尽管来吧!我可要好好期待一下了!”
得到了大仲马的首肯之后,米哈伊尔稍微研究了一下大仲马的食材后,便很快就行动了起来。
出于找找手感的想法,米哈伊尔先做的是在俄国比较常见的一道菜,而始终站在一旁旁观的大仲马见此情形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对于他这种老吃家来说,欧洲有什么经典菜肴是他没吃过的?
就算是俄国菜也不例外。
现在看来,米哈伊尔确实是只会一点点,做菜的手法也称不上有多高明 正当大仲马这么想的时候,不知从何时开始,大仲马突然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了起来。
咦?他怎么把这两种食材组合在了一起?
咦?他的调料为什么会这么放?
嗯?怎么感觉他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自信了?
所以他到底在做什么啊?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难道我其实不是一个老吃家吗?
难道我对美食的理解还不够深?!
就在大仲马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时候,米哈伊尔这边也总算是整出了两道他比较熟悉的菜。
但由于调料限制,米哈伊尔只能说他尽量还原了一个大概,但即便如此,当米哈伊尔把做好的东西送进口中之后,米哈伊尔还是恍惚了好一阵。
坏了,这下子是真有妈妈的味道了.
不过人生在世,总归还是得始终向前看。
米哈伊尔恍惚了一阵后很快就清醒了过来,而当他看到似乎有些迫不及待的大仲马后,米哈伊尔也是微微一笑,主动邀请大仲马尝尝看。
坦白说,虽然米哈伊尔很是怀念这个味道,但是对于大仲马这个地道的法国人来说,想让他直呼“妈妈的味道!”、“您不在的时候我简直就是在乱吃!”、“您才是真正的老吃家!”确实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不知为何,大仲马竟然还是细细品尝了起来,足足过了好一阵他才回过神来,然后便忍不住开口说道:“很奇妙的味道,看来你并非是在乱做,但你的这套做法跟我见到过的似乎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哪个地方的做法?”
听到这个问题,米哈伊尔也是直接回道:“这是来自东方的做法,但因为材料的问题,这样的做法并不准确,只能说稍微还原了一下。”
大仲马:“??!!”
为了美食你竟然连东方的烹饪方式都学会了吗?
这才是真正的老吃家啊!
一想到这里,对于美食始终有着很大的兴趣的大仲马也是情不自禁地向前一步,然后一把抓住米哈伊尔的手说道:“米哈伊尔,就劳烦你教教我吧!这可是很罕见的烹饪技术,几乎在整个法国都找不到真正能懂的人,没想到你竟然会这个.”
米哈伊尔:“?”
开启支线副本,《我在法国当厨师》?
不过认真说的话,米哈伊尔的时间不多,并且这更多的只能称得上是一种风味,想在法国闹出多大的动静那确实没什么可能。
但既然大仲马都这么诚心诚意地开口了,米哈伊尔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说道:“我只懂一点皮毛,如果你不嫌弃的话,那我可以稍微跟你讲一讲.”
“那就太好了!那么我这里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你觉得这道菜放一些奶酪拌一拌会不会更好吃?”
米哈伊尔:“???”
你敢这么干我真要给你一枪了 “不会的,那这完全就是别的菜了。”
就这样,米哈伊尔这些天在大仲马家混吃混喝的同时,也顺便跟大仲马交流了一些做菜的心得。
不得不说,大仲马在做菜这一块确实有天赋,尽管米哈伊尔知道的不多,但大仲马依旧凭借着这点消息捣鼓出了一些融合菜。
但是这样做出来的大多数菜的味道都未免过于奇怪,等到大仲马费了老大劲终于捣鼓出了一道风味独特、味道还算说得过去的菜出来后,大仲马当即就兴奋地大叫道:
“出现了!一道独特的新菜!米哈伊尔,就叫他米哈伊尔鱼怎么样?我觉得以后说不定能写进书里然后出版。”
米哈伊尔:“?”
还有这种收获?
就是取这样的名字感觉像是会被很多人啃上一口似的.
稍稍思考了一阵后,米哈伊尔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提议,至于说之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那确实就有点不太好说了。
而除了在大仲马这里做客之外,米哈伊尔还专门抽出时间去见了要给他画像的库贝尔,然后找了个地方就给对方当起了模特。
由于库贝尔似乎很有灵感的样子,所以这幅画像他几乎是一气呵成,没过多久直接就给米哈伊尔送了过来。
米哈伊尔不太懂绘画,所以他只觉得这幅画像画的挺像,然后色彩什么的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当然了,也有不好的地方,就像米哈伊尔总感觉自己的画像看起来有点装装的,脸上的微笑乍一看是神秘,但米哈伊尔老感觉这个微笑欠欠的 看来这位画家还是未能抓住我的神韵啊!
我米哈伊尔难道是什么很装的人吗?!
不过因为这是米哈伊尔在巴黎的第一幅画像,觉得还是很有纪念意义的米哈伊尔便在合适的地方落了一个款,而在即将写上去的那一刹那,米哈伊尔也是不由得想到:
这幅画像以后有可能会成为什么文物吗?
米哈伊尔稍微遐想了一下,但最终,他也是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算了,随便吧,无论如何,他今天收到这幅画像都是很高兴的。
一念至此,米哈伊尔便颇为轻松地落笔写道:
画像好极了,就是不够沉稳。
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1845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