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225、服从、危机与尚未可知的一切

  此前我一直以为,真话对于人来说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我的俄国之行却让我认识到其实不然。在这里,撒谎意味着保住皇位,而说真话就是要动摇根基。

  ——《1839年的俄国》

  我不仅能带进法国的书来,还能带进法国的绞刑架来,我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花费是多少。

——尼古拉一世时期关于贿赂的玩笑  严格意义上来说,呈现在尼古拉一世和亚历山大皇储面前的那些有关米哈伊尔在法国的消息,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滞后的。

  毕竟他们两人对于俄国的文学领域并不是很关注,但对圣彼得堡文化界的人来说,米哈伊尔亲自前往巴黎简直就是不下于亚历山大一世抵抗拿破仑的大事。

  在米哈伊尔之前,几乎每一位去往巴黎的俄国文学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朝圣、瞻仰和交流学习,他们往往在巴黎引起不了太大的反响,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访客出现在巴黎。

  没有谁能例外!

  即便是在俄国德高望重的茹科夫斯基和卡拉姆津都是如此,就更不用说别的文学家了,哪怕他们在俄国享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对于巴黎而言,他们又算得了什么呢?

  那么米哈伊尔这位俄国文坛的超级新星会是同样的处境吗?

  《现代人》杂志和围绕着《现代人》展开活动的文学家们关心这个问题,只因米哈伊尔的荣光便是他们的荣光,而且众所周知,米哈伊尔先生从来不会独享他的荣光,而是会慷慨的将这份荣光播撒出去。

  《现代人》杂志的对手和跟米哈伊尔他们这一派别不对付的文学家们关心这个问题,只因米哈伊尔此前就已经在巴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他此番去巴黎显然不是单纯的游历,而是真的想在巴黎出人头地,真正融入巴黎那金碧辉煌又格外有门槛的文学界。

  既然敢有这样的妄想,那么他就必然会碰壁,不趁着这个机会打击他的名声岂不是白白浪费机会了吗?

  就算他们这样的打击已经失败了很多次,但像米哈伊尔这种没有根基的平民作家,只要他失败一次,那么他们这些人就能将这位讨人厌的平民作家给彻底踩进谷底。

  比较中立的报刊同样关注这个消息,作为圣彼得堡报刊上的常客,有关米哈伊尔的很多消息总能为报刊带来销量上的提升。

  圣彼得堡中有许多贵族和市民也关注这件事情,只因在死气沉沉的俄国社会,娱乐方式实在是太少太少,并且受到严格的限制,至于劲爆的新闻那就更是少之又少,而俄国文学家去往巴黎建功立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则传奇故事,其精彩程度完全不亚于一部绝佳的。

除此之外,圣彼得堡的大学生们在关注,圣彼得堡的一些地下小团体在关注,莫斯科的文化界在关注,知识分子中的西方派在关注,斯拉夫派也在关注  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关注并不强烈,甚至说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无论是哪一方都不敢贸然出击,也不太敢轻易下结论,最多就是假装不在意地提上几句。

  而当来自法国的第一波消息传了过来后圣彼得堡便开始沸腾了!

  尤其是当这第一波消息被一些敏锐的报纸和作者编成了类似这样的故事之后:

  话说那俄国人米哈伊尔刚到巴黎,起初无人在意他的出现,就连巴黎的乞丐都能一脸傲慢的表示道:“我们不要俄国人的臭钱!”

  可他们实在是大错特错了,那俄国人米哈伊尔只是微微一笑,接着稍稍透露了一点他到达巴黎的消息,于是那位在法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文学家仲马立马火速赶来,一见那俄国人米哈伊尔当即纳头便拜!

  在巴黎人震惊的眼神中,那俄国人米哈伊尔继续向前走去.

  类似这样的新闻刊登后,他们报刊的销量可谓是一下子就起飞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故事看似抽象,实则比起这一时期的俄国特有的斯拉夫赢学来说,其实还真算不了什么。

  毕竟尼古拉一世在登基之后,除了创建秘密警察外,尼古拉还为建立极权国家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在统治期间,他出了一个公式,即“专制、东正教和民族性是俄国立足的三大支柱”。

  这一发明的伟大之处在于赐予了惯于顺从的俄罗斯民众一个必要的信念——伟大的自豪感。

  在农奴国家里,农奴可以被随意买卖,还可以被当作赌注。但现在,农奴国家却被称为文明的巅峰。无数的著作都在描写腐朽过时的欧洲行将崩溃,只有俄国能能够用新鲜的血液来拯救它。

就像这一时期的俄国自由主义杂志《望远镜》,它的编辑纳杰日金便吹捧“我们俄罗斯拳头的力量”,并将其与欧洲弱小的拳头做对比。而每日遭受鞭打的数百万农奴恰恰印证了它的力量  那么米哈伊尔在巴黎的故事的优越性在哪里呢?

  那就是在某种程度上,米哈伊尔真的赢了!并且还有巴黎的报纸的亲自认证!

  于是当第一波消息到来并在圣彼得堡引起轰动之后,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太多太多的人都在等待着来自国外的消息,而随着后面一波又一波消息的传来,即便米哈伊尔如今并不在圣彼得堡,但这些消息却是对米哈伊尔在俄国的产业和朋友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就像是今天这个普通的日子,当涅克拉索夫一如既往地走进《现代人》的编辑部时,他很快就收到了这样的消息:

  “涅克拉索夫先生,我们今天又收到了一大堆的信,大部分依旧是写给米哈伊尔先生的,有的信似乎是从很远的地方寄过来的。而剩下的信大部分都是希望我们能赶紧推出新的连载.”

  “老样子,放进米哈伊尔的办公室吧。”

  “可是米哈伊尔先生的办公室似乎已经没有太多空间了”

  涅克拉索夫:“.”

  正当涅克拉索夫开始思考怎么处理这件事的时候,他很快就又收到了一个消息:

  “涅克拉索夫先生,我们杂志的订户数量又增加了,您该联系印刷厂让他们再多印一点了。”

  “我知道了。”

  在最开始面对这样的消息的时候,涅克拉索夫还是很兴奋的,但事到如今,涅克拉索夫真的已经见怪不怪了。

毕竟有些事情显而易见,米哈伊尔在法国取得成功的最大受益者便是《现代人》杂志,而自从那些消息传回俄国后,涅克拉索夫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能好好休息过了,为此他甚至都没有力气向帕纳耶夫的老婆帕纳耶娃献殷勤了  米哈伊尔你可真是害苦了我啊!

  正当涅克拉索夫叹着气准备开始工作的时候,他就又收到了一个消息:

  “对了,克拉耶夫斯基先生又来邀请您去他那里做客了,您看应该如何回复他。”

  涅克拉索夫:“.”

  作为《现代人》杂志的老对手,《祖国纪事》的老板克拉耶夫斯基可以说自从《现代人》出现后,就一直致力于给《现代人》添堵,即便已经输了米哈伊尔好几次他也依旧初心不改。

  可是就在最近,克拉耶夫斯基的一些行动无疑说明他已经动摇了.

  只能说,这就是洋大人的力量!

  涅克拉索夫在暗自感慨克拉耶夫斯基的动摇的时候,《现代人》的另一位成员,即审查官亚历山大·尼基千科,此时此刻也正在审查下一期《现代人》杂志的稿件。

  而看着看着,他的额头就稍稍冒出了一些细汗.

  坦白说,作为俄国的审查官,尼基千科其实是那种愿意“偷偷帮文学一把”的人,即在审查的时候稍微放宽松一点,为此他此前已经不止一次被关到禁闭室里。

  但是最近这段时间的话,即便尼基千科又偷偷放松了一点对《现代人》的审查力度,结果却是无事发生,他的上级竟然呈现出了一副诡异的静默的姿态。

  与此同时,关于尼基千科最近审查文章时的状态,差不多就是每当他因为尺度想要退缩的时候,只要一想到正在法国叱咤风云的米哈伊尔,他竟也忍不住挺起了胸膛,然后便把一些稍微有一点争议的文章给通过了.

  今天同样也不例外,虽然额头微微冒汗,但尼基千科并未将文章全部打回,而是对一些特别敏感的话题做了批注,其余一些小问题他则是选择了视而不见。

  当完成今天的工作后,尼基千科也是不由得思考起了圣彼得堡文化界最近这阵子的风向,某种程度上来说,审查制度似乎是稍稍放宽了一些,但这种形势又能持续多久?

  而那位不可思议的年轻人能凭借着一己之力稍稍解放一下俄国的文学吗?

  假如真的能,那么代价又是什么呢?

  虽然在深入思考过后,对于俄国官方思想现状很是清楚的尼基千科依旧比较悲观,但想了想最近圣彼得堡文化界发生的一些变化,尼基千科最终还是兴致勃勃地掏出了他的日记。

  至于为什么最近文学审查制度似乎微微有点放松,这其中的理由其实并不难猜,首先是沙皇尼古拉一世那里保持了一种诡异的静默,而这样的态度无疑也是让底下的许多官员都开始浮想联翩。

  其次便是刚刚提过的“专制、东正教和民族性是俄国立足的三大支柱”这一公式,为了能够让俄罗斯人民更加骄傲和自豪,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沙皇陛下想将那位年轻的文学家纳入到这一公式当中?

  就算被纳入这一公式之中意味着丧失了自主性和独立性,但是对于俄国的大部分官员来说,这是好事啊!这无疑意味着更高的职位和更多的钱财,只要那位文学家对沙皇陛下忠心耿耿,即便他是平民的身份也未尝不能实现一步登天。

  想必等他回来之后,就算沙皇陛下没有下达任何旨意,他也肯定要第一时间去向沙皇陛下表示他的忠心和服从吧?

  可以说,在第三厅的审查部门当中,几乎没有人设想过这位年轻的文学家不去觐见沙皇陛下的场面.

  区区平民会有这样的勇气?

  当第三厅的官员暗暗揣摩一些事情的时候,圣彼得堡大学的校长普列特尼约夫最近一段时间却是有些难以入眠。

  至于原因的话,简单来说,普列特尼约夫作为牢大普希金的好朋友,他的文学素养同样很高,也正因如此,他当然能够察觉到米哈伊尔的作品中到底藏着些什么东西。

  于是在米哈伊尔从圣彼得堡大学毕业的那天,他是松了一口气的,原本以为即便米哈伊尔在圣彼得堡大学留下了一定的印记,但只要他离开,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但是很遗憾,由于最近的风波,圣彼得堡大学当中的一些学生势力又开始冒头了  普列特尼约夫:“.”

  别乱来好不好,我可能没太大事但你们是真的会有事.

  普列特尼约夫在为这些事情感到头疼的同时,他无疑也是注意到了《现代人》如今的盛况,于是一时之间他也是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已经去世的挚友普希金,并且在心里感慨道:“亚历山大,你就放心吧,《现代人》在那位年轻人手里会更好”

  当这些消息继续发酵下去之后,终于,在某个普通的上午,从别人那里得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的丹尼列夫斯基将军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直接一拍大腿站了起来,然后满面红光的大笑道:

  “瞧瞧!我就说这位年轻人准能做到!你们猜猜因为他的事情谁找上了我?亚历山大皇储!不过可惜了,米哈伊尔还是太年轻了一些,不然皇储那个马上就要两岁了的长子应该很需要一位天才的教师,但也未必没有可能.”

  就在将军兴奋地来回踱步和自言自语的时候,娜佳的母亲此刻也在旁边站着,并且清楚地听到了将军嘴里念叨的话。

  她在大为震惊和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突然,似乎听到了什么的动静下意识地看向了某个地方,然后便不出意料地看到了一位不知何时出现在这里的年轻姑娘。

  而这一次,面对她的目光,这位年轻的姑娘竟然并未躲闪,反而是像跳舞一样在原地轻盈地转了一圈,接着便提着自己的裙子兴冲冲地离开了这里。

  娜佳的母亲:“.”

  事到如今我还能说点什么呢?

  但有些事情难道真的会如此顺利吗?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