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心而论,作为一个地道的巴黎人,《世纪报》的老板认为《八十天环游世界》当中那些辛辣的英国笑话和揭露嘲讽英国佬的那些情节,绝对是这部的精华之一,在连载期间,几乎大多数的巴黎读者看到后都是会心一笑,还有相当多的读者写信过来表示想看到更多。
因此正常来说,他身为一个骄傲的法国人当然要狠狠拒绝英国佬的无理要求,说不定还要顺带嘲笑一下英国佬的厚脸皮和道貌岸然的嘴脸,但是既然这件事跟钱挂钩 《世纪报》这边很快就给出了回复,大意就是这部作品凝聚了作者本人的诸多心血,轻易不能更改,非要这么做的话,合同的分成比例还是要再继续谈一谈,如何合适,那么这么做倒是也没什么问题。
对于这种无理的要求,英国这边的出版商自然是坚决不同意。
其实真要说的话,关于究竟要不要将这部畅销书引去英国这件事,英国这边的出版商内部确实争论了许久。
作为曾经足足物理对轰了上百年的老对手,英法两国那可不是一般的不对付,但与此同时,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其实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着对方在各个领域的动向,并且致力于给对方找点不自在。
上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便是路易十六老哥继位之后就发了狠,为了对抗英国并复仇七年战争中的失利,决定支持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路易十六不仅提供资金、物资,还派遣军队直接参与战斗。据说在美国的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支援了约30万支火枪、20万套军服和数百门火炮,以及派遣了大量军队和海军。美军使用的火药中有94来自法国,最多时有12000名法国陆军和32000名法国海军直接参战。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路易十六老哥不仅在民间喜提“美国国父”的称号,同时他的行动也加剧了法国的财政危机,一不小心就闹出了法国大革命,真可谓是美国笑嘻嘻,路易老哥大意失好头。
顺带一提,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也是法国在1886年送给美国的,以此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和两国友谊。
至于在其它领域,举个例子的话就是像梅毒这种疾病,法国人管它叫英国病,英国人管它叫法国病,但如果真的细数一下得梅毒的知名文人的话,大概还是法国这边多一点,英国那边比较知名但并未确定的一个例子,便是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的威廉·莎士比亚。
因此在法国的文学作品当中,出现一些英国笑话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按理说负责引进法国的书籍的英国书商其实早就习惯了这件事,但是《八十天环游世界》这部还是让他们又爱又恨。
爱的地方在于这本书总归是以英国人作为主角,而且完整看完这部的人,大概都会承认这位英国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角色,恨的地方则是那些侮辱大英帝国的话和情节跟融合的实在是太过完美,假如真的要一一删去的话,这部的一些重要情节无疑是会变得有点莫名其妙。
而是否要引进的争论便是由此而来。
但不得不说,这部在英国畅销的可能性相当大,因此到最后,英国的书商这边也只能是一边艰难地修改某些情节,一边在痛骂这位俄国作者那地道的英国笑话。
不过该说不说,其中有些部分确实英国人自己看了都觉得有点想笑.
而在艰难翻译和修改的同时,英国的书商们也是不止一次地为作者的国籍感到震惊,那些野蛮的俄国佬竟然还有这种本事?莫非这其实是一位想挣钱的英国人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于是专门伪造了姓名和国籍,来法国捞金来了?
从主人公的国籍来看,这种猜测似乎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就在英国的有些书商们议论这件事情的时候,《世纪报》这边也是颇为愉快地谈论着《八十天环游世界》单行本的销量。
说是单行本,但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出版商最终其实是采用了分卷本的形式,每卷含4到6章,定价为一法郎,然后陆续推出。
以《八十天环游世界》的体量,大概只能出个七八卷分卷本,而等分卷本卖完了,那才轮得到单行本的登场,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没过去多久,第一卷的销量已经正式破万,这样的销量即便是在巴黎也绝对称得上是非常热门的作品,基本上只在大仲马老哥的下面。
而属于米哈伊尔的那份分成,也将在结算之后汇进巴黎的某个银行账户里,如今这个账户里的数字正在不断增长,等米哈伊尔到了法国亲自取出的时候,估计将会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尽管销量确实喜人,但《世纪报》的老板琢磨着要不要再包养一位情妇的同时,也是热切地期待起了新作品的到来,以至于他时不时地就要跟吉拉丹念叨几句:
“让那位米哈伊尔先生的作品快点来吧!他怎么就不能学习学习仲马先生呢?仲马先生有时候可是能同时连载两三部的人!他难道就不想功成名就吗?他难道就不想多包养几位情妇吗?他这样的年纪,又怎敢如此懈怠!”
当他正念叨这件事的时候,米哈伊尔的新在反复检查确保没问题了之后,此时此刻算是已经在路上了,值得一提的是,既然想将科幻这一概念彻底确立下来,那么米哈伊尔暂时就不准备更换题材,而是要再弄上那么两本。
至于究竟是哪本,只能说这部作品还恰好跟沙皇和波兰有一定的联系 当一切正在稳步进行中的时候,另一边,米哈伊尔以及其它一批圣彼得堡大学的学生也正在花时间应对马上到来的毕业考试,坦白说,法学系的毕业考试对于米哈伊尔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毕竟主要考验的就是记忆法条和运用法条的能力。
而在准备毕业考试的这个过程当中,米哈伊尔当然也问了问德米特里的情况,毕竟正常来说,德米特里应该跟他是在差不多的时间毕业才对,对此德米特里只是抓了抓头发,然后很是干脆地回道:“我参加各种集会的时间比较多,没怎么学习,所以被延迟毕业了。”
米哈伊尔:“.”
革命毁了我的毕业梦是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年头的俄国,一位普通大学生想要毕业只需要通过每年的年度考试以及最终的综合口试,无需提交论文,而完成学业者将获得“高等教育毕业证书”以及“专家称号”如法学专家、工程师等,有了这些东西之后,就可以直接任职。
让米哈伊尔来说的话,他觉得这种安排其实还挺合理的,毕竟普通的本科生他写得出正经的论文吗?
当然了,参考后世,硕士写出一坨出来好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说回现在的俄国,在本科阶段过后,可以通过加修一两年然后提交独立论文,通过答辩之后即可获取硕士学位。
老车在之后就将是如此,本科毕业之后先回他的老家教了一两年书,结了婚后才再度迁往圣彼得堡,眼瞅着日子有点过不下去,老车便准备读个硕来缓解一下压力。
正是在这个时候,老车写出了他的成名作《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即作品中体现了唯物主义艺术观,这对尼古拉一世后期死气沉沉的唯心主义艺术观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一直被压着,直到尼古拉一世死后才正式通过答辩。
总之米哈伊尔应对这样的考试并不算吃力,而在最后这段时间,他与其说是在费力备考,倒不如说一直在跟他在大学期间熟识的同学们交流着什么。
对于遥远的未来,米哈伊尔并不迷茫,但对于其它很多大学生来说,大学毕业之后,他们的人生便仿佛处在了某个真空地带,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落实到了具体的生活上面未必有用,真要面对现实的话,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他们的家世到底如何,能给他们做出什么样的安排。
即便有所安排,谁也不清楚自己未来到底能够走到哪一步,是要在一个庸常的位置上干到死还是能够迎来新的变化,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老车,能够凭借着才华从一个教书匠走到万众瞩目的位置上。
从这个角度来说,俄国的年轻人们喜欢参与到某些宏大叙事当中乃至直接参与革命也并不难理解。
而跟米哈伊尔已经熟识起来的这些人,既有此前在课堂上阅读《多余人》并且同米哈伊尔相遇的贵族青年叶甫盖尼,他即将在家里的安排下进入政府单位参加工作,他依旧相信自己能够在俄国的行政部门当中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也有神职家庭出身,未来应该是回自己老家当一个教书先生的矮小青年亚历山大,他对米哈伊尔偶然间聊到的教育理念似乎很有兴趣。
再就是并不想做些什么,只是单纯喜欢诗歌和文学的贵族少爷鲍里斯,还有商人阶层出身,毕业之后即将回家继承家业,然后跟着他爹到处跑做些小生意的梅德维德.
不同的人似乎都有不同的打算,而即便他们中很多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迷茫,对于那些特别迷茫且并没有太多出路的,觉得对方人还不错的米哈伊尔有时也是顺嘴说了句:“未来我这里说不定还需要一些人跟我一起做事。”
之所以说这样的话,当然还是米哈伊尔未来确实准备投资一些东西,就比如兴办一些学校、医院,亦或者是别的一些东西,到时候肯定是需要人手的,甚至说现在就需要,巴黎那边最好还是要有几个人帮米哈伊尔处理一些事务。
而不知道为什么,当米哈伊尔的同学听到他这么说的时候,有些人竟然不自觉的有些颤抖,还颤颤巍巍地说了句:“像我这样的人,真的能同您一起干大事吗?”
米哈伊尔:“?”
教书什么的好像也算是在干大事吧 就在这样的一些事情当中,米哈伊尔度过了自己在圣彼得堡大学的最后一段时光,毕业考试也是相当顺利,甚至顺利到了米哈伊尔认为法学系的教授是不是收了什么人的贿赂,总之问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也没有涉及到一些具有争议的话题。
总之就这样,在一种颇为和谐的氛围当中,米哈伊尔通过了自己的毕业考试,而就在通过考试的这天,来围观他和跟他说话的学生似乎格外的多,毕竟大概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清楚,这或许是他们跟米哈伊尔这位作家最后一次见面。
本来米哈伊尔还在跟身边的一些人说话,但随着人群的一次又一次翻涌,米哈伊尔不知不觉间就被推到了人群当中的最高处,而像这么多的人,米哈伊尔显然无法一一进行回应,至于发表一番演说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估计要不了多久,闻讯赶来的教师、学监亦或者是其他人就要开始疏散人群,于是在最后的这点时间里,想到自己即将面对新的挑战也想到别人或许也是如此的米哈伊尔抬了抬手。
即便并非所有人都意识到了他要做什么,但躁动的场面还是不自觉的就安静了下来,而正是在这样的时刻,米哈伊尔用清晰有力的声音念出了一首名为《野性的意志》的诗歌:
“我喜爱这样的比试:
所有人都凶狠而骄傲。
愿我的敌手是猛虎 和鹰鹫!.
愿一个高傲的声音唱道:
“这里是死亡,那里是监狱!”
愿黑夜,黑夜本身 同我奋战!
我狂奔,——身后有人倒下,
我大笑——手中紧握套索……
愿飓风 把我撕成碎片!
愿所有敌手都是英雄!
愿盛宴以战争告终!
愿世间只有两样:
我与世界!”
请: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