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三章 渭北渭南

  白渠的水源主要是从泾河而来,在渠首建设了石囷堰口用来分洪排沙,增设干渠与斗门,这与都江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中之民对粮食的追求是竭泽而渔的。

  但人们在面对吃饱还是挨饿的选择时,人们往往都会选择吃饱,说什么竭泽而渔,如果人们过得越来越苦,那这个国家的建设意义又何在。

  至少现在,公子扶苏想让世人过得更好。

  对公子扶苏而言,治水贯穿了这个农耕的文明的兴衰,这个文明数千年来,因治水而兴,也因治水而乱。

  这天下不论怎么变,哪怕是在两千多年之后,人们依旧为了治水前仆后继。

  皇帝的车驾从渭北而过,一路沿着白渠从这里往东而去。

  待皇帝的车驾走远之后,萧何这才带着县民站起来,让他们各自回家。

  曹参道:“可惜,皇帝没来泾阳看看。”

  来关中这么多年了,萧何到现在也没有见过皇帝,更没有见过公子扶苏,听到曹参的话,萧何也知道他近来有些志得意满。

  想了片刻,萧何吩咐道:“云阳里的几处屋舍还未建好你去看看。”

  曹参正要去,他从袖子拿出一张纸道:“这是刘季送来的书信。”

  萧何拿过书信,就示意曹参可以离开了。

  似乎也感受到萧何的不快情绪,曹参收起了先前有些志得意满的神情,快步前往了云阳里。

  萧何打开手中的纸,纸上所写的是刘季的来信,不过这字迹生涩不像是刘季所写,看完之后,见到后方的落笔,才知这是刘季的儿子刘肥代笔的。

  刘季说公子高到了楚地,并且与夫子荆住在一起,并且等再过两年等刘盈再年长两岁,就将孩子送来关中。

  看罢书信,萧何将这张纸收了起来,以前也与刘季说过,让他尝试考试,近年来参加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入仕的人越来越多。

  如果刘季能够来关中考试,他的人生一定会是另外一个模样。

  但刘季又在信中拒绝,他说他的学识浅薄,认识字也不多,种地这么多年,他刘季除了种地与混迹乡里,没有别的出手的本事。

  选用官吏是看本事的,他刘季没有这么大的本事。

  一边拒绝,还让他的儿子来关中,等再过两年,刘肥也十岁了。

  萧何知道刘季此人的秉性,他放心不下的是泗水亭的老兄弟们,他刘季要是走了,泗水亭的老兄弟被新来的亭长欺负了那可如何是好。

  刘季是个重兄弟情义的人,这一点萧何是明白的。

  所以呀,即便刘季家的家事再过混账,萧何还是觉得刘季此人值得结交。

  回到县府之后,萧何又写了一封回信,这一次没有再劝刘季来关中,而是让刘季安心将孩子送来,他萧何在关中已站稳脚跟了。

  写罢,萧何将书信交给了乌伯,乌伯会安排人手送去泗水亭。

  天色已入夜了,皇帝的车驾离开泾阳县之后,一路来到了频阳。

  得知皇帝来了,王离早早就等在县外,迎接皇帝。

  皇帝没有进入频阳县,而是在远处让章邯停下,扎营休息。

  冬至日后是休沐时节,也没有国事处置。

  就算是有国事,也都是张苍与程邈来主持,李斯觉得他这个丞相总有一天要离开丞相府的,这国家大事要交给公子扶苏。

  火盆被点燃,眼前终于有了暖意,李斯揣着手,在冷风中思索着,风吹得这位丞相的须发有些许凌乱。

  李斯依着车辕而坐,见到章邯正坐在一旁吃着饼。

  这饼该是很硬的,李斯道:“兔肉马上就熟了。”

  章邯道:“我吃饼就够了。”

  李斯拿起炙烤好的兔子,撕下一条腿递给章邯,道:“这关中到了冬季,这兔子最肥。”

  面对丞相好意,章邯接过了兔子,咬下一口肉在嘴里嚼着,他也在想着,听闻丞相李斯近来将诸多国事交给了公子扶苏。

  但章邯听到丞相与皇帝所言的那些,丞相明明对国策一清二楚,就连公子如何治渭北,几时建桥,桥的名字从何而来,都一清二楚。

  丞相还是丞相,对国家的大事清楚到毫厘。

  这也是应该的,丞相深得皇帝器重这么多年,身为丞相自然要了解所治理的这个国家,了解这个国家的每个关节与每个县。

  为此,公子扶苏也是这样的人,甚至公子扶苏可以因地制宜,施行治水。

  今天听了丞相的话,章邯觉得公子扶苏是十分擅长治水的。

  这大秦还有另一个人擅长治水,此人就是都水长禄。

  李斯道:“章将军。”

  章邯咽下口中的肉食,回道:“末将在。”

  李斯用小刀切着兔肉放入口中嚼着,一边道:“皇帝要去渭南。”

  “从渭北到渭南的路不远,末将这就去准备。”

  见章邯要离开,李斯道:“皇帝不止一次说过去陇西看看,上一次西巡已有数年,该再去看看了。”

  章邯站在原地,行礼道:“听凭丞相吩咐。”

  李斯道:“老夫会写书信给公子,西巡护送的事依旧由你主持。”

  章邯听到丞相的许诺,回道:“是。”

  见章邯离开之后,李斯面带笑意,用一只兔子腿自然不能收买章邯,若说章邯能如此配合,应该是自己是公子老师的缘故。

  天气实在太冷,刚从火上取来的烤兔肉被风吹了片刻就凉了。

  李斯又只好将余下的兔肉分给一旁的几个守卫,而后身上披着大氅走入帐篷休息。

  翌日,皇帝的车队从渭北一路南下,路过了商颜山。

  章敬与两位小公子就在商颜山上,看到了远方的皇帝车驾。

  远远望去,皇帝的车驾在一片雪地上,安静且缓慢地朝着南面移动着,黑色的旗帜迎风招展,光是看着就有一种肃穆感。

  公子衡与公子礼对这位爷爷都很陌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只有在重大的节日时,会被父亲带着去见爷爷。

  公子礼坐在一块石上,他双手撑着下巴道:“以后父亲也会这么巡视关中吗?”

  衡道:“以后,我们要与父亲去巡视天下。”

  礼道:“父亲说过,当年爷爷与父亲东巡,耗费的粮草与民力甚多,如今的大秦需要休养国力。”

  言至此处,礼又道:“兄长,等以后我们长大了,一定要帮着父亲治理国家,就像父亲帮助爷爷那样。”

  衡道:“老夫子常说我是他老人家教过的弟子中最笨的一个,我比父亲差远了,田爷爷说我与父亲孩童时也一模一样,可田爷爷从未说过我们的父亲十岁就会背论语,十二岁时就会默写孟子,墨子等诸多名家名篇,十五岁时就已通晓诸子百家,帮助李斯成为丞相。”

  礼又垂下了脑袋,小脸满是沮丧,这根本比不了。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在十岁背诵论语全篇。

  两个孩子都觉得他们的父亲实在是太强了,强的不像一个人。

  与之相比,这两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很平庸,没有继承父亲与母亲的天赋。

  章敬觉得两位小公子已很出色了,反正不比自己差。

  只是天赋异禀的人不常有,要是人人都天赋异禀,这天下还得了?

  礼又道“兄?”

  衡道:“何事?”

  礼又道:“我们是不是不够好学,不够刻苦?”

  衡道:“嗯,我们该更刻苦一些。”

  皇帝的车驾从商颜山而过,一路进入了渭南地界,沿着一条宽敞的弛道而行,见到的依旧是成片的阡陌。

  天气依旧很冷,寒冬时节的积雪还未化开,远远看去依旧是一片白茫茫的积雪。

  眼前虽说安静,但远方的村子飘来了炊烟,跟着很远就能闻到人们的饭食香,这味道很香,有肉,还有米面香。

  嬴政道:“这渭南建设得如何了?”

  李斯回道:“自敬业渠修建好之后,渭南就一直如此,之后公子将众多的人力与物力都用在了建设潼关城,潼关城是公子扶苏留在关中最重要的心血。”

  “这一路走来,朕看到最多的就是人。”

  皇帝的话语慢且低沉,李斯低着头安静地听着。

  “朕记得以前的关中没有这么多的人,也没有这么多屋舍,二十年前渭北还是一片荒凉,从渭北走到渭南,千里地不见人烟,他们说是天气太冷了,人都躲在屋子里窝冬,那时朕还年轻,真的听信了他们的话。”

  “李斯,你现在看看,从渭北而来,房屋成片成片,田地一望无际,这关中变得多好啊,这关中的人也多了,在冬天也有生机了,六里地一片村舍,十里地一个县,渭北渭南人口富足,这关中能如此,朕的心踏实了。”

  皇帝的话语隔着车驾的车帘传来,李斯跪坐在车辕上,安静地低着头。

  “朕知道这是扶苏的心血,这些事没有你李斯办不成,这些年你也好,张苍也罢,还有王贲,你们都吃了不少苦,换作是扶苏在这里,他多半会说这里的人们很不容易。”

  李斯道:“臣所做的这一切,心甘情愿。”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