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刚过的时候,皇帝的病情已好转,继续主持着国事。
关于支教与考试的准备,秦廷上下经过了几天的讨论,众人一致通过了支教与考试之策。
至于细则的事,依旧由公子与丞相李斯主持。
今天的廷议结束之后,冯去疾就去了后殿面见皇帝。
后殿内,皇帝正在吃着面,面条很宽上面还拌着肉酱。
冯去疾行礼道:“皇帝身体无恙,朝野皆安心了。”
看到皇帝能够吃得这么尽兴,看来病情恢复得很好。
嬴政将碗中的面条吃完,搁下了筷子,又道:“朝野监察的事都办好了?”
冯去疾递上一卷书,道:“嗯,王太尉已有半月不来廷议都以身体欠佳为由。”
嬴政喝着茶水对这件事没有理会。
冯去疾知道太尉的位置肯定就是蒙恬的,这几乎是皇帝欠着蒙家的人情,因当初蒙武离开人世,蒙恬没有前来尽孝至今都还在北方戍守。
在蒙恬回咸阳之前,太尉的位置就会一直是王贲的,至于眼前这些小过错,或者是什么擅离职守,皇帝都可以不在乎。
再者皇帝更关心频阳县的那位老人家。
嬴政道:“每一次朕看到扶苏在大殿内讲话的模样,朕都觉得自己正在衰老。”
冯去疾行礼道:“谁都有这么一天。”
“朕去见过王翦,王翦倒是依旧精神,可他的家人说王翦已开始有些昏聩了,他总是一个人讲话,他的家人常说王翦会见到当年战死的兄弟与他讲话。”
冯去疾低着头,低着头不知该如何讲话。
谁都会有衰老的一天,包括现在年近五十的皇帝,这位皇帝的两侧鬓发已白,白发一缕缕夹在黑发之间。
嬴政道:“高派人来关中了,他将将闾与胡亥也送去了西北,去了军中吃苦。”
言至此处,这些话语的语气也轻了许多。
“扶苏说过,将这些弟弟送去西北开荒,他们要是不成器就丢在西北也不用再回来了。”
皇帝的神色带着思索,似乎是在回忆一件很久以前的事。
冯去疾是打心里支持公子扶苏的,并且公子扶苏也是现在秦廷中最有权势的一位,也是皇帝最疼爱的一个孩子,这毋庸置疑,至今如此。
至于其余的孩子,这位皇帝也只是偶有提及。
冯去疾道:“臣以为现在还不能让蒙恬将军回来。”
“赵佗与屠雎还在南方……”皇帝的话语声带着低沉,道:“什么时候,等他们两人的其中一个回来了,再去替换蒙恬。”
冯去疾躬身行礼,道:“臣明白。”
嬴政拿起一颗核桃,带着裂纹的核桃一捏就碎,拿起核桃肉放入口中咀嚼着,又道:“好了,你多帮着扶苏。”
“是。”
冯去疾退出了后殿,一路从章台宫路过,回了御史府。
御史府内的官吏往来众多。
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处置着每天的国事,只是在查看卷宗时,冯去疾还时不时会想起在后殿时的谈话。
太尉的位置就是蒙恬的,这是不可改变的,在蒙恬回来之前,王贲一直会坐在太尉的位置上。
王贲会成为太尉,是皇帝给王家的回报。
这些都是秦一统六国之后,有功之臣们早已分好的功劳的。
如此一想,冯去疾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王贲是公子扶苏的丈人,那么此事也就只有一种可能。
皇帝是希望在将来,让公子扶苏将蒙恬召回来,让王贲离开太尉的位置。
以及再重新安排屠雎与赵佗。
这些都是皇帝留给公子扶苏的。
冯去疾身为秦廷的右相,帮着皇帝处置国事这么多年,再听不出皇帝的言外之意,也就不用再继续坐在右相的位置上了。
看罢,眼前的文书,冯去疾带着带着几卷文书,一路去了丞相府。
每天下了廷议的午后,就是丞相府最忙的时候。
秋雨刚过去的关中,每当午时都会有异常的暖意,关中的老农知道,秋天反常的温暖只会给冬天带来更猛烈的风雪。
冯去疾见到了坐在丞相府门前的田安。
这些天,田安的身边总会放着一个炉子,炉子里煮着茶叶蛋。
见到是右相来了,田安从锅中捞出一颗茶叶蛋,放入一个大小木碗中,他递上碗道:“右相。”
冯去疾看了看四下,见到田安的身侧还有不少碗,那些碗多半也是别人吃过茶叶蛋所盛的碗,因碗上也有些许蛋壳。
丞相府的人们对田安都十分敬重,这位田常侍十分的平易近人,每天都会给丞相府的人送来吃食。
记得是今年的酷暑时节,丞相府的人都忘不了那碗冰镇的绿豆汤。
廷议结束到现在,冯去疾也没有吃过东西,他坐下来道:“确实是饿了。”
又从炉子的另一侧递上一张饼。
冯去疾倒也没有拒绝,之后程邈也过来了,他也接过田安递来的饼,坐在一旁吃着。
看这模样应该也是忙到现在没有吃的。
田安笑呵呵道:“右相可以直接来丞相府用了饭再回去忙国事,这不耽误。”
程邈一边吃着用力点头。
田安又道:“公子说过就算是再忙再累,也要好好吃饭。”
冯去疾感受着对方话语中的善意,他重重点头,没办法拒绝对方的好意。
吃罢,手中的饼,冯去疾起身道:“谢田常侍。”
田安摆手道:“都是为了国事,都是为了万民,何必谢我。”
冯去疾再一次行礼,就走入了丞相府。
现在的丞相府真的很忙,各地的粮食收获奏报,现在已送到咸阳。
公子扶苏就坐在这里丞相一侧,公子的面前放着堆积着的文书。
冯去疾将自己的文书放下,也不敢打扰这里的人们,默默无闻地离开了。
直到黄昏时分,当扶苏再一次搁下笔,放松着眼睛时,眼前就剩下了程邈正在收拾着满地的卷宗。
扶苏道:“让别人来收拾吧。”
程邈还在弯腰捡着几片落在地上的纸张,他道:“那些小吏不懂文书归类,明天要用的卷宗一旦找不到了,会耽误事的,臣习惯了,这些事就让臣来做吧。”
扶苏接过田安递来的茶水,饮下一口茶水后,继续看着眼前的文书。
等天色渐渐入夜,眼前的文书也看不清了。
程邈已离开了这里,他也将丞相府的打扫干净了。
扶苏与田安是最后一个离开丞相府的。
走在月光下,田安落后公子半步,低声道:“公子,今天冯右相说起了频阳公的事。”
扶苏道:“确实好久没去看望他老人家了。”
走过狭长且高的皇宫走廊,穿过宫门之后眼前的视野才开阔了许多。
如果不是有要事,公子扶苏每天都会准时回到高泉宫,每天准时回来,甚至准时到成了高泉宫鹿群的作息习惯。
每天午后这些鹿都是昏昏沉沉的,公子扶苏一回来,它们就会提起精神。
等公子回来之后,小公子也活泼了不少。
扶苏看着正在玩着跷跷板的儿子,又想到这儿子再过两年就要去跟着叔孙通读书了。
孩子如今说话比以前流利许多,因公子衡开口说话比寻常的孩子晚一些,以前说话还会磕磕绊绊,现如今已能流畅的讲话了。
扶苏回到高泉宫,这里上上下下的人就开始忙碌起来。
有的开始收拾内外,还有的穿好围裙帮着田安去做饭,往往田安身边的人是最多的。
公子衡走到箩筐边,他踮着脚抓了一把枣,而后他又跑着回来将一把枣放在父亲的案边,他自己则吃着枣坐在父亲身边。
这个时候王棠儿就会走过来,瞪一眼这个小子,在吃饭的时辰吃零嘴,就会被母亲瞪。
公子每天准时回来,这是高泉宫上下的人们最安心且踏实的事。
好像是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公子回来了,都能够解决。
公子的生活尤其简单,每天早晨去章台宫,午时回来用饭,午后去丞相府,而后准时的回到了高泉宫。
这就是公子数年如一日的生活。
公子也从来不会流连酒宴与游猎,似乎公子也不喜那些事。
一家三口正用着饭,王棠儿正怀着身孕,她今天的胃口不太好,只是喝了一些清淡的粥,吃了两口羊肉。
之后她就坐在边上,给儿子准备着今年冬天要穿的衣裳。
这孩子几乎每天都在长个子,去年的冬衣今年的就穿不下了,她苦恼道:“去年还明明与宫里的织工说让她们做大一些,怎么又穿不下了。”
小公子的衣裳很贵重,用的都是最好的布料,棠儿虽是王翦的孙女,是关中最大户的人家,可她自小在王翦身边长大,生活上也挺俭朴的。
她道:“这些穿不下的衣服都收起来。”
王婆婆颔首道:“是呀,这些衣服留给下一个孩子穿。”
见儿子吃完饭,就要跑开去找鹿,王棠儿沉声道:“衡儿!”
小公子停下脚步,有些害怕地走上前,道:“母亲。”
“站好了!”王棠儿又严厉地说了一句,开始给孩子量着做新衣的尺寸。
王婆婆在小公子面前常常都是面容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