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国工业拔根毛,就享用不尽了

  “陛下”

  负责港口建造工程的鲁渊,上前行礼。

  望着他那因为长期吹海风晒太阳而干燥发黑的肤色,林道颔首“几座港口都修的很好,我很满意。”

  “这都是臣应该做的。”

  简单寒暄了一番,鲁渊在前引路,领着众人上前参观正在施工建设的庞大港口。

  大都城到天津港的铁路线,是大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而且始发站还是大都。

  如此重要的意义之下,很明显天津港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座全新的港口,非常重要。”

  行走于偌大的工地上,走上巨大的,带钢筋的水泥墩子,林道口鼻间嗅着淡淡的咸腥味道,远眺大海“大航海时代,将从这里开始!”

  其实开启大航海时代,金陵城更加合适。

  顺着长江一路出海,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

  郑和下西洋,走的也都是这条线路。

  可没办法,大都这里有着更加重要的用处。

  分开了数百年的南北汉家儿女们,必须尽快重新融合起来。

  安史之乱至今,西域脱离中土已近六百年。

  云南脱离中土,已近五百年。

  东北包括外东北地区,脱离中土已近八百年。

  漠北蒙古自突厥复国,脱离中土已近七百年。

  林道要重现汉唐雄风,甚至还要远迈汉唐。

  这些失去多年的土地,必须全都拿回来,还要附加这些年的利息。

  正因如此,都城定在北方,是必然的选择。

  天津港这里,到处都在施工。

  地面翻开来做硬化,大批苦力搅拌水泥铺设路面。

  借助简易铁轨以及各类杠杆吊索等工具,将一块块以吨为单位的钢筋混凝土送入海中,建造护岸与防波堤。

  一条条伸入海中的栈道,同样在加班加点的建造之中。

  这里,将会被打造成世界范围内,最为庞大,最为先进的港口。

  无数的中土船只,将会从这里出发,抵达世界各地,将日月龙旗插满阳光下的土地。

  “欧罗巴人的大航海时代,简陋到可笑。”

  站在岸边,望着不远处海上正在工作的疏浚船,林道豪气顿生“让你们好好看看,什么叫做大国工业!”

  来到空旷的存货场,林道动身去往现代世界。

  大批量订购的钢筋水泥等物资,不断的被运送过来。

  原本空旷的地方,已然是堆积如山。

  见着这一幕的众人,都是行大礼高呼。

  “万岁”

  “万岁”

  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里,林道运来的每一项物资,对于这个世界的人来说,都是宛如神迹。

  如此之多的钢铁与石粉(水泥)真是让人看的心潮澎湃。

  “陛下”

  因为过于激动而面色潮红的罗贯中,上前见礼“动用如此之多的物资,是否会影响到仙界的使用?”

  这话说的林道翻白眼。

  “瞧不起谁呢?”

  “这么亿点点东西,在仙界那是真正的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喂,别瞧不起大国工业!”

  他是真没吹牛皮。

  对于产量以亿吨为单位的大国工业来说,他买下运来的这些东西,真是不值一提。

  别的不说,他连承接落后淘汰产能的资格都不够。

  没什么缘由,就是买的太少了。

  港口之中,还有配套的造船厂也在建造之中。

  成百上千的苦力们,正在奋力挖掘大坑。

  这是在修建三面陆地,一面临水的干船坞。

  不是什么高科技,这东西早在宋时就有了。

  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就有详细的记载。

  当时不叫船坞,叫做大澳。

  《金明池争标图》这幅画作之中,就有画出船坞来。

  发明这东西的人,叫做黄怀信,是一名宋朝的宦官。

  后世之人,将其称为世界船坞之父。

  中土能人辈出,各类跨时代的发明太多了。

  只可惜,一次次的蛮夷入侵打断了知识传承。

  一颗颗聪明的脑袋,都被蛮夷给砍了。

  现如今,林道要反过去,把蛮夷们的脑袋都给砍了。

  “有最为详细的图纸。”

  跟过来的鲁渊,在一旁言语“之前在其他的港口里,按照图纸操作已经建造了好几个。”

  “各处港口都在大规模建造船只,船队规模不断扩大。”

  “很好。”林道失笑颔首“按照图纸上的去造,别担心缺少物资,造的越多越好。”

  “陛下放心。”鲁渊昂首挺胸,干脆回应“臣必当为陛下打造一支世间最为庞大的船队来。”

  天边的太阳逐渐下沉,远处海面上出现了船队的身影。

  十几艘大型渔船逐渐靠向临时栈道,其中几艘船尾被开了舱门,有外挂式的螺旋桨辅助动力船外机。

  粗壮的缆绳抛上了栈道,港口干活的熟练接住套在石墩上。

  船只一一停靠。

  当先一艘最大的渔船上,船头位置射鲸炮上的长柄钩上还染着血渍。

  渔民们开始操作船上装着的半机械式吊轮机构,将一条偌大的鲸鱼吊向栈道。

  船上下来一个光着脚,衣袖裤腿挽起的汉子,一路跑向了大纛。

  “张士诚,拜见陛下”

  这位渔民出身的盐枭,此时是大明的海船队负责人,同时兼任渔船队的队长。

  日常工作就是打渔,外加培训水手。

  他也是有正式官职的,水师记名提督。

  就是没得封爵。

  毕竟唯有军功方能封爵,打渔捕鲸可不算军功。

  “做的好。”林道热情招呼“你打造了大明水师的雏形,当赏五百贯。”

  张士诚大喜。

  如今天下初定,货币价值逐渐平稳下来。

  五百贯,足够在城里买一座大宅子了。

  虽说他的俸禄不低,而且天天都有新鲜的海鱼吃,可谁会嫌弃钱多呢。

  “船队准备的如何?”

  “陛下,如今已经有了大小船只超过百艘,若是只装人,一次可送三万人马至辽阳路。”

  张士诚说的都是新船,拿着现代图纸制造的那种新船。

  布局合理,航速更快,有着更大的储存量,更加适合远洋航行。

  这些新造的船只,林道是打算用来开拓进取插旗子的。

  现在的话,则是为攻打辽阳路送人。

  元廷的确是被灭了,可云南,辽东等地的元廷余孽,还在负隅顽抗。

  云南那边是仰仗着山地难行。

  至于辽东,则是道路难行。

  的确是有官道,但是承载能力有限。

  历史上经过明朝二多年的开发,明末的时候辽东才算是真正成为熟地。

  在那之前,则是属于半生不熟。

  大小水泡子,茂密的树林,泛滥的河水等等。

  规模越是庞大的军队,行动越是困难。

  尤其是庞大的后勤物资运输线,压力极大。

  既然道路难行,林道干脆选择走海陆。

  从天津上船,一路北上直接抵达盖州。

  “做好准备。”

  林道嘱咐“等到出征兵马汇集过来,即刻渡海出兵。”

  驻扎各地的出征兵马,在半个月内逐渐云集天津港。

  林道亲自跟随第一批前锋兵马出征。

  为此,他还专门购买了一艘不知道几手的拖船。

  翻新改造之后,拖拽着专门制作的简易浮动码头,跟着船队一路去盖州。

  盖州的海湾最深入,就是营口。

  这里位于辽河入海口处,此时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地方。

  船队抵达之后,林道先行乘坐小船上岸。

  来到岸边,他穿越去现代世界,将专门订购的简易浮动码头带过来。

  轰然声响中,重达数百吨的钢结构组件,落在了大海之中。

  溅起的浪花,浇了林道满头满脸。

  这里可不是几百年后,别说是港口设施了,人影子都见不着。

  近海的地方,全都是浅滩礁石,大船压根靠不过来。

  就算是乘着涨潮过来了,可时间不够用来不及下船,一旦退潮可就全完了。

  好在现代世界的工业产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林道不断的来回,将一条条的浮动码头运过来。

  足足在海边,落下了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米的栈道来。

  只买一套的话,厂子压根不接这活。

  “可以了。”

  林道拿起对讲机纷纷“把船靠过来,小心些。”

  加装了船外机的海船,缓缓靠近了随着海浪晃动的钢铁栈道。

  船只两侧全都是废弃轮胎,靠上之后迅速抛钩。

  水手攀绳下来,将抛钩固定在了栈道上。

  船上的军士们依次下船,走上栈道。

  站在两边绑满了充气浮筒的钢铁栈道上,不少上战场的时候悍不畏死的军士,面色惨白摇摇晃晃。

  还在栈道两边有焊接粗糙的栏杆,一路扶着晃悠登陆。

  有的军士走着走着就吐了。

  还有人甚至连栏杆都拦不住,掉进了海水里。

  好在都穿着橘黄色的救生衣,还有绳索连接栏杆,到是很快就能被拽上来。

  一艘艘的船只,不断的靠过来放人。

  足足花费了近一天的时间,方才将上万人马送上了岸。

  剩下的在船上过夜,等着明天天亮了再下船。

  “这种抢滩登陆作战行动,只有我能办。”

  全程指挥的林道,嗓音都有些沙哑。

  他也不是吹牛,的确是只有他能办到。

  不提船外机与浮动码头,只说所有后勤装备都不用携带这一条,除了他之外就没人能办到。

  军士们若是携带辎重下船,一天能有千把人带着相应的物资上岸,就已经是邀天之幸了。

  而且必然会遭遇到巨大的损失。

  花费了两天时间,两万多前锋兵马方才上岸。

  船队逐渐远去,返回天津港去运载下一批兵马。

  随同前来的蓝玉,望向那些在海水之中不断晃动的浮动码头询问。

  “陛下,这些东西怎么拉上岸?”

  “不拉。”林道干脆摇头“用完就不要了。”

  蓝玉瞬间瞠目结舌。

  “不要了?”

  “这可都是钢铁!?”

  请:m.badaoge.org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