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六章 娘亲朱琳的提议

  随机推荐:

  ‘第一次听到把绑人说得这般委婉的……’

  ‘呃,好像也不太委婉。’

  海玥心里默默吐槽了一句,重新调整了一下对琼海第一勇士的认知,再看向莫光启:“此人身边还有一位莫登庸麾下的十三太保吧?是否杀干净了?”

  此问一出,海浩顿时露出欣慰之色,点了点头:“确实有个厉害的护卫,挨了我三拳才死,叫什么的?你!说话!”

  莫光启神情恍惚,此时却下意识地一哆嗦:“武护!他叫莫武护!是父皇派来保护本王的,呜!”

  说着说着,就眼眶大红,流下泪水来。

  也不知是为那莫武护的下场,还是因为自己如今的处境。

  海玥听得莫武护也死了,点了点头,又问道:“尸体呢?”

  海浩笑道:“这群家伙自作聪明,要假装离城,这次都在通州登船了,如此就方便了,尸体扒光往水里一抛,一了百了!”

  莫光启并不算安南的使臣,充其量就是外藩来客,甚至还不如一般的商贾受欢迎,毕竟乱臣贼子,弑君谋逆,对于大明官方来说,当然瞧不起这等人。

  当然朝廷还是关注他们的,想要从他们身上摸一摸莫登庸的底,所以从乡试放榜那一日,这群安南人入京,到如今会试都考完了,几个月来一直在保持拉扯。

  比如礼部就始终不让莫光启一行人进会同馆,而莫光启一行则找准时机,佯装离城,又被挽留,每每不情不愿地回来,提出要求,被拒绝后再度要走。

  双方都在不断试探彼此的底线。

  但大明终究是占据主动的一方。

  随着前线的步步紧逼,原本将皇位传给儿子,假模假样地当太上皇的莫登庸已经按捺不住,整日在大明与交趾的边界巡视,一会儿放软话,愿意割让大片土地,礼敬大明,一会儿又派出谍细,暗通广西不服朝廷管束的土司,但总的来说,他还是越来越慌的。

  而随着两广的准备渐渐充分,朝廷对于莫光启一行也逐渐失去了兴趣,海浩正是看准这点,才断然下手。

  杀人抛尸,一气呵成。

  海玥确实放心了,他对于安南莫登庸一派当然不会有丝毫怜悯,若不是假冒使节团的莫正勇污蔑,他还在琼山县学读书呢,哪怕现在的国子监更加海阔天空,但双方早已是死仇,他是坚定的灭莫登庸灭安南一派。

  不过海玥也清楚,海浩突然下手,应该不止是为了那时的事情报仇,也不绕弯,开口发问:“父亲‘请’此人过来,为了何事?”

  海浩道:“验证一些传闻,你!说话!”

  莫光启怔然道:“说……说什么?”

  海浩道:“你们不是一直散播消息,说出使的黎氏兄妹,根本不是王族正统血脉么?”

  莫光启这才反应过来:“是……是啊……”

  海浩声音沉下,眼神并未森寒,语气里却有股肃杀之意:“仔细说一遍,到底是怎么回事!”

  莫光启一激灵,再度哆嗦起来,结结巴巴地开始讲述。

  后黎开国君王叫做黎利,原为地方豪绅,后来号召各地反明独立,展开了十年抗明战争,最终明宣宗决定放弃交趾,收回明军,安南重获独立,不久黎利立国称帝,建立了后黎朝。

  这件事海玥是知道的,且并不认同明宣宗的决断,当年交趾确实叛乱连连,已然形成了泥沼,给明军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可事实上,安南作为一个肆无忌惮挑战宗主国地位的典型被兴师问罪,并被纳入大明的直接管辖之下,这对后遭国家也起到了杀鸡儆猴的警示作用。

  朱棣就多次以安南之事警诫、震慑不安分的藩属,“问罪之师”“安南之鉴”,效果显著,结果好圣孙一下子撤离,不仅让之前的努力付之一炬,还暴露出了大明的虚弱。

  大国威仪,存则四方宾服,不假兵戈,失则祸乱迭起,势如溃堤,明宣宗贸然放弃交趾,在当时被视为明智之举,但从长远的影响来看,实则弊端重重,得不偿失。

  海玥考虑的基本是大国战略,至于安南境内的具体情况,他并不清楚。

  而此时随着莫光启的描述,他才知晓,安南国内的皇权动荡,持续了已经好久。

  别的不说,黎利死去至今不过百年,后黎竟然就传了十六任君王,其中有四任安南王登基不及一年,三位安南王被弑……

  开国君王的祖孙三代还好些,到了第四代就开始乱,这也是许多朝代的规律,中原王朝都避免不了,更别提安南这种小国。

  关键在于,如此混乱的王位更替,导致宗室的记录也很混乱,莫登庸在弑君篡位之前,可以肯定将黎氏正统血脉都杀了个干净,剩下的就是些旁支中的旁支,而莫光启临行前也经过了一番调查,认定了黎氏兄妹绝非正统黎氏血脉。

  “根据莫耀先查探,这对兄妹祖上根本不姓黎,是外附之姓,父辈之时寄居于王府之中,等到了黎氏动荡,这才冒姓自称王孙,又收买了十几位黎氏臣子四处宣扬,确定了他们的正宗地位。”

  “莫耀先是谁?”

  “他在十三太保里面排行老六,专门负责探查情报,所言几乎没有错误。”

  “那据此人所言,黎氏兄妹的具体来历是什么?”

  “不知……莫耀先追查了半年,最终查不下去了,相关之人死的死,失踪的失踪,能够肯定的,就是有人特意抹去了他们祖上的来历!”

  听到这里,海玥有些啼笑皆非。

  第一次见到黎玉英时,他就觉得对方的容貌确实不太像是安南人的长相,但也不过是一种夸赞,同时有点瞧不上安南的意思,结果没想到,黎玉英还真有可能不是安南人啊?

  而且瞧着并非简单的鸠占鹊巢,是颇有几分来历的。

  海玥再看看眼前这位莫氏子的下场,大致明白,海浩为什么将其“请”过来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莫光启宣扬黎氏兄妹并非安南正统,在其他人看来,是因为安南内乱,两派互相攻击,黎氏说莫氏是乱臣贼子,莫氏就控诉黎氏的使节根本不是血脉正统,这种泼脏水并没有多少可信度。

  但落在海浩耳朵里,则是另外一回事,他恰恰是认可对方所言,才会痛下杀手,将这群人除去。

  如此说来,黎玉英可能的身份,非同小可,且与海浩存在一定的关联?

  不然是不是黎氏正统,与他们何干?

  海玥看向父亲,问话直接:“父亲知道黎氏兄妹的真正来历?是不是与我海氏一族有牵扯?”

  “有些猜测罢了,与我海氏一族倒是无关,但确实非同小可!”

  海浩回答得也很直接:“为父将这人带来,也是告诉你,黎娘子不是简单的一位亡国郡主而已!你若是只觉得郡主之位稀奇,与她并无什么感情,就不要选这个女子为妻,来日或许还有些别的事端!”

  “我对于郡主之位并无好奇,恰恰相反,她若不是郡主更好,驸马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若安南不亡国,那才是阻碍……”

  海玥并无迟疑,坚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之前说过,我俩是患难与共过的,且孩儿有今日的成就,与她的相助脱不开干系,岂会没有感情?若是这般莫名其妙分开,我岂非忘恩负义之徒?”

  “啧!”

  海浩皱起眉头:“这就不好办了啊!关键是她来了中原,她如果一辈子待在安南,不至于如何,现在万一事发,要灭口的人就有些多了……”

  莫光启在旁边听着,眼珠滴溜溜地转动,听到这里面色立变,然后就见一只手掌罩住了整个视线。

  海浩随手将他按晕过去:“为父先去处理一下,你且稍候!”

  这位莫登庸之子,显然是沉河底的下场了,海玥目送着父亲处理尸体的宽厚肩膀,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

  就在这时,伴随着轻悠的脚步声,母亲朱琳走了出来,对着他盈盈含笑:“我儿有情有义,果真是海氏的好男儿!”

  面对母亲,海玥的情绪又不一样了,低声道:“娘!”

  朱琳有些歉然:“孩子,你不要怪我们多此一举,她的身份是一个隐患,尤其是你入仕为官之后,更难免会牵扯出许多,成亲之前得考虑周全,把该处理的事情处理了……”

  海玥欲言又止,还是没有贸然询问,只是道:“那可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朱琳稍作沉吟,反问道:“听你之前说过,玉英护驾有功,救了当今天子生母的命?”

  “是!”

  海玥点了点头:“这些时日蒋太后常常招她入宫,视作亲女儿般……”

  朱琳好看的眉头扬起:“既是如此亲近,何不认个干娘呢?”

  海玥微微一怔:“这恐怕不便,收外藩郡主为我大明公主,绝非小事!”

  “毋须册封为我大明的公主,只需私下里认个亲便是!”朱琳笑着道:“来日改为朱姓,也比黎氏要好啊!”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