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八三章 杀出个朗朗乾坤

  武英殿内,朱元璋看着朱标笑着出声说道。

  丝毫都不将骂名的事儿放在心上。

  这等事,干不干他的名声都好不了,他也不在乎身后名。

  反正跳蚤多不咬,债多不愁。

  再多杀上一些,杀出了一个朗朗乾坤才是最好不过。

  当然,后面如果汉人争气,别再让一些蛮夷之辈入华夏,夺取了河山,自己的名声可能还会要更好一些。

  对于自己家标儿这次的反应,朱元璋真的满意无比。

  自己家标儿,当真是个好孩子,是个合格的继承人。

  没有让自己失望。

  大是大非上面能分得清。

  不会因为那些人的身份,就在他们真的犯了事的时候,会视而不见,或者是从轻发落。

  而是真的能下得去手,

  这就对了!

  儒家可以用,但不能迷信。

  这些状元也好,别的什么名声极大的人也好,也都可以用。

  但是,却不能让他们上天,不能惯着。

  犯了错,该处罚就处罚,该罢官就罢官,该杀头就杀头。

  这才是最好不过的处理办法。

  他也不是真的反感儒家,儒家里面的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

  而是反对那些打着儒家,打着孔子旗号,不干人事的人。

  真正的儒者还是不错的。

  但可惜,如今把儒学给念歪的人太多太多了。

  到了后面,已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

  阻碍了时代的进步。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打着这些旗号如此干的人,就得接受他的铁拳,就要被他这个引导时代潮流,当了先锋之人,将其给碾个粉碎。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人,也同样不缺乏人当官。

  更不缺乏积极向学之人。

  他所弄的这些新学问,只要能够坚持的推行下去,能够成为进步的阶梯。

  能够让人通过学习这些学问,获得身份,地位,财富等上面的改进。

  最好是能和科举和当官,在一定程度上挂钩。

  那么这些新的学问,就必然能得到发扬光大!

  多杀一些腐朽的之人,才越发有利于新的学问发展。

  少一些乌烟瘴气。

  今后,只要把教育办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涌现出来。

  而儒学也一直在发展。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再到后面的董仲舒他们搞的那一套。

  再到后面古文今文之争,以及后面韩愈他们进行的改动,变革。

  到了宋朝的程朱理学,一直发展到了现在。

  儒学里面的很多东西,已然不适合大明的发展了。

  朱元璋知道,程朱理学之后,是阳明心学。

  王阳明龙场悟道,心学大成,成为一代宗师。

  由此可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话说的还是很正确的。

  而今自己也给这些人一些艰难困苦,说不定他们中便有人能来个悟道。

  悟出大明需要的道。

  而今,自己已经表现出来了自己的喜好,向天下说了大明需要如何走。

  自己的梦想又是什么。

  又对这些冥顽不灵的守旧势力,毫不留情的出手进行破除。

  就是不知道,当世的大儒,学者等人,能不能在这等情况下,再出现一些新的演变。

  阳明心学好不好?

  朱元璋自然能道一声好。

  但可惜,像王阳明那种高觉悟,有真本事的人着实太少。

  后面阳明心学的徒子徒孙,也同样是念歪了经。

  许许多多,和王阳明本意背道相驰的人,打着心学的名义,通常是胡作非为,放浪形骸。

  就比如徐阶修心学,在自己心里形成一套自以为真知灼见的东西后,就能前去奉行。

  而后贪污受贿,田连阡陌,这些事干的是心安理得,理直气壮。

  这只是一个缩影。

  王阳明之后,心学便已经偏离了他所想要的状态。

  心学好不好?

  当然好。

  只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王阳明的心学,也同样逃脱不了这么一个命运。

  朱元璋想要的,是一个符合大明如今情况的思想。

  能帮助大明向前走,让大明愈发兴盛,而不是阻碍大明发展。

  阳明心学也好,亦或者是其余的一些也好,不能生搬硬套。

  这东西不能是空中楼阁,得有实际的东西来支撑。

  假大空话,反应不了众多百姓各阶层的诉求。

  那么也就只能是镜花水月。

  之前时自己就曾给刘伯温说过类似的话。

  刘伯温这这些时间以来,也一直为这些方面而努力。

  希望老刘头能够在这上面有所突破,不负后世赋予他的传奇色彩。

  “父皇,孩儿不怕被骂。

  若是处决了这样的狗东西,还会被人骂,那就让他们骂去吧。

  让人骂一下,也不会少二两肉。

  只要他们事情做的不对,那就算是骂,孩儿该处置他们,也一样会处置!”

  朱标目光坚定的出声说道。

  这一次,国子学的事情,对他的触动很大。

  尤其是,这些人为了搞垮国子学对抗父皇,居然动用了这等卑鄙无耻的手段!

  身为师长,却用学子们的命来铺路,达成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是真惹火了他。

  这样的人不配为人,也不配活在世上。

  让他对这些儒家之人的好感,一落千丈。

  “哈哈,标儿,咱家我一个人挨骂就够了。

  你和你娘还是少一点挨骂比较好。

  这个时候,咱这个当爹的还在,皇帝还是咱。

  那这骂名,就该由咱来承担。

  今后哪一天咱去世了,你当了皇帝。

  到了那个时候,咱就算是想帮你承担一些骂名,也同样是帮不了。

  那个时候,真就要标儿你自己来扛了。

  现在恁爹我还在,这个骂名,最好还是我来担。”

  朱标心中升起诸多的感动。

  自己父皇对自己真没得说。

  纵观古今,成为太子后,还能被皇帝父亲如此对待的,可真没有几个。

  或者可以说,自己是独一份!

  想想唐朝的玄武门继承法则,想想隋朝太子杨勇,秦朝太子扶苏。

  戾太子刘据等……

  朱标就越发为自己感到庆幸。

  愈发觉得自己足够幸运。

  “行,那就父皇你来做。

  这些人,父皇可千万不要轻饶了他们。”

  听着自己儿子,说出来的这些话,朱元璋一时之间只觉如饮仙酿。

  以往自己杀人,标儿很多时候都会进行一定的劝阻。

  就算是不劝,其实心里很多时候,也都有些不太满意。

  可现在则不同了。

  现在,标儿居然向自己嘱咐,让自己不要下手太轻了。

  这个转变当真可喜!

  当浮一大白!

  “放心吧标儿,这些人,一个二个都剥皮揎草了!

  饶不了他们一点儿!

  不过,这个时候还不能行刑。

  还要再等几天。

  老三现在,在锦衣卫那边呆着。

  看看锦衣卫是如何审问人的,他也想要亲自审问一番,从中挖掘出更多的人来。

  如今,这些人只是浮在表面上的,背后绝对还有不少人存在。

  也不能让他们逍遥法外。”

  听了自己爹的话,朱标那是深以为然。

  敢在眼皮的底下,干出这种事情来,金文徴,魏朝,乃至于是吏部尚书,还有自己身边的吴伯宗。

  都只是浮在水面上的人。

  在他们背后,还有其余人,少不了“乡野遗贤”。

  那白胡子,被称作景山先生的老畜生,比他们这些人更加关键。

  看看能不能从其嘴里面,弄出更多有用的消息。

  这事不能点到为止。

  不杀上一杀,这些人还不知道有多少在今后会继续作妖。

  杀这等人不是杀,这是为了救更多无辜之人,免受他们荼毒。

  “父皇,国子学那边该怎么办?”

  一下子弄走了这么多的助教等人,接下来国子学那里,势必要产生动荡,正常的教学,必然会受到影响。

  这地方,又是自己父皇心血之所在。

  那必然要尽可能的把国子学的事情给解决好。

  只把这些虫豸给清理出去还不行。

  以往国子学,缺少助教,学官这些了很好解决。

  只需要从翰林院这边,派遣一些人到那里做事也就行了。

  可刚刚经历了这样的一个事情,见识到了很多士人的嘴脸是个什么样子之后。

  对于翰林院的人,自然没那般信任,起了不少的疑心。

  这要是继续从翰林院这边派遣,很多人只怕立场和金文徴这些人也没什么区别。

  把他们派到那边去,又何异于刚把虫豸解决,又往里面亲手送来一批虫豸?

  当然,并不是说翰林院的每个人都是如此。

  而是说,想要从翰林院这边派遣助教,自然而然就需要多费些心思,进行甄别。

  不可能再让虫豸荼毒国子学学子,败坏大业。

  可是,不从翰林院里面,选择人进行教学。

  短时间内想要找到足够的老师,是真不容易。

  这是如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朱元璋对此,早就有了一定的想法。

  毕竟金文徴这些人,在上辈子时,就曾联合起来对付宋讷。

  想要弄国子学。

  被自己发现后,把金文徴吏部尚书这些人都给解决了。

  但动静没有现在大。

  牵连以及处决的人,也不会有这么多。

  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当时,不像现在这样,把老三给弄到了国子学里,给他们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另外一方面则是,向后面进行一些深究后,发现牵扯到了自己家标儿身边的一些人。

  一旦把事情给捅破,自然而然会影响自己家标儿的声望。

  标儿对儒家,对这些人的观感也和现在不同。

  自己有一些害怕,会因此影响到自己父子之间的情感。

  所以这件事就此打住。

还有一个方面,上辈子时自己然,虽然也厌恶这些人  可是,却没有太好的办法,真的把这些人解决后能够取代。

  这些人实在太多,范围太广。

  可现在不同。

  现在他早就进行了一些的布置,进行了一定的思索。

  还是有一些办法的。

  “还如同之前一样,设置试题,对学生的进行考试。

  从名列前茅中人进行选拔,破格担任助教。

  而这个破格提拔,不仅要看综合成绩,同时也要看单科成绩。

  如果有人在单某一科目上面,特别有才,同样可以破格提拔。

  同时,也要对他们对于物理,算数,农学,以及南北混一这些的态度,进行一定的考察。

  若是不行,便是成绩好也同样不要让其来担任助教。”

  往国子学补充新的助教,朱元璋优先考虑国子学里面的人。

  毕竟国子学里面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一些的熏陶。

  整体而言,要比外面进来的要要好的多。

  留校任教这事儿,并不新鲜。

  毕竟他在后世的时候,就是留校任教。

  而他在后世,之所以年纪轻轻,就能成为名校历史系的副教授。

  并不是说他对历史进行了多少的钻研,费了多少的功夫。

  而是因为,他出身于元末,后面又带兵打天下。

  最终成为了皇帝。

  在位三十一年,对于元末明初这都按历史的了解,对于其人而言,那是碾压式的。

  对于六百多年后的人而言,这些是历史。

  可是,对自己而言,确实真实的经历。

  况且自己还身处高位,见到的东西更多。

  再加上清朝修四库全书,毁了很多的东西。

  又有有心人编撰改变等等。

  令的后世人来看这些历史。总会有一种雾里看花之感。

  而作为一个,能从最底层一路攀爬厮杀,最终成为皇帝的人。

  论起人情世故,真的想要做的话,自己可并不差。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他若只会打打杀杀,可爬不了这么高,打不下江山,也坐不稳江山。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年纪轻轻,取得历史学副教授的位置,自然而然便也没有太多的意外  朱标点了点头,自己父皇对这个办法,他之前有想到。

  只是,这个办法,只能对情况有一定的缓解。

  不能全部解决缺人的问题。

  “让刘琏也到国子学去任教吧。

  咱听说,这小子在算术上面很痴迷,进行钻研。

  那不到国子学教学可惜了。”

  朱元璋点了刘伯温儿子的将。

  刘伯温如今看来,是个值得信任的人,能托付大任。

  而刘伯温的儿子刘琏,也同样值得信任。

  这是上辈子经过检验过的。

  上辈子,作为刘伯温的长子,刘琏的命运并不好。

  刘伯温去世没几年,他也死了。

  当然不是自然死亡。

  而是在地方上清障田亩,建立黄册时,被一些胆大包天之徒,给填到井里谋害了。

  这事儿牵涉到地方上的那些人。

  同样也能牵扯到胡惟庸的头上。

  而刘琏,能因为这件事而被这些人给谋害了。

  从这里便能看出,在清丈田亩,建立黄册这等事情上,刘琏干的是真不错。

  也不与那些人同流合污。

  不然的话,那些人不至于会狗急跳墙,对于刘琏用这种手段。

  这样的人,自然应该得到提拔,得到任用。

  而他也知道,刘伯温一直不太想让他这个儿子涉足官场。

  觉得他儿子难以应对,官场里面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那现在,自己让刘琏进入到国子学来教书,想来刘伯温是乐意的。

  “让宋瓒也到国子学里面教教书。

  暂时顶替一下。”

  宋瓒是宋濂的儿子,在古文造诣上,自然不必多言。

  听到自己爹的话,朱标不由的为之一愣。

  显然是没有想到,自己父皇居然会在此时说出宋瓒的名字来。

  毕竟,宋瓒可是宋师的儿子。

  而这一次,就目前所得到的证据而言,并没有牵扯到宋濂。

  可是宋濂作为自己的老师,当世大儒,还是南面出身的人。

  天然就是那些人,汇集的对象,是一面旗帜。

  难说是个什么样的立场。

  尤其是在这等敏感的时刻。

  父皇宋瓒进入国子学,担任助教,这着实有些出人意料。

  “标儿,一句话叫做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有些时候要强,有些时候也要用一些手段。

  这宋濂,我看最近表现还是不错。

  可以适当的在他身上做一些事情了。

  再看看宋濂今后会是什么表现。

  是逐渐的醒悟,逐渐的明白咱这边的良苦用心。

  还是一直因循守旧下去,无可救药。

  宋老头人还不错,要是能争取的话,还是要尽量争取一下。”

  “孩儿拜谢父皇。”

  朱标又岂能不明,自己父皇对良苦用心?

  父皇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来,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景濂先生是自己的老师。

  自己这次,又亲自下令,解决了吴伯宗。

  父皇想要在这事情上,通过宋瓒入国子学教学的事,来进行一定的消除影响,来顾自己这个太子的面子。

  朱元璋笑着摆摆手。

  “咱爷儿俩,不必这般客套。”

  随后朱元璋又说了三人,都是有官职在身的。

  其中有一个,已经做到了六品官。

  “父皇,这……只让他们去当个助教,和那些不久之前,还在国子学上学的助教平起平坐。

  他们心里面,只怕也不会太乐意吧?”

  六品官身,突然间就来到国子学,去当一个连个品级都没有的助教。

  这事放在他们身上,他们心里肯定会不舒服。

  朱元璋闻言笑道:“他们有啥不满意的?

  咱这个皇帝,都准备在接下来担任国子学的祭酒了。

  一个六品官,去当国子学助教,还能委屈了他不成?”

  请:m.llskw.org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