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五百一十二章、忐忑不安

  “总兵大人,末将都是按照你的指令,严格执行军令。

  你安排的伏击地点,恰好在人家水师的火炮覆盖范围。

  按照你的军令,趁着敌人立足未稳发起进攻,结果遭到迎头炮击。

  敌军使用的火铳,也和我们用的不一样。

  敌人在两百步外射击,都能够破甲。

  哪怕是骑兵,也很难冲破敌人的火力封锁!”

  周七海面不改色的回答道。

  吃了败仗,自然没面子。

  可这次情况特殊,战败和他指挥没有关系,纯粹是敌人的火力太猛。

  戎马半辈子,他从未见过火力如此凶猛的军队。

  哪怕是大名鼎鼎的神机营,在巅峰时期,火力也赶不上敌军的一半。

  如果不是他反应迅速,及时下令撤退,前往阻击敌军的部队搞不好就打没了。

  当然,这些理由都是次要的,战败终归是需要有人负责。

  施靖明一上来就发飙,摆明是准备把战败责任全扔他头上。

  这种要命的事情,肯定不能怂啊!

  周家也是老牌辽东将门,军中实力虽然不及施家,但也有不小的影响力。

  何况他本人还是施家的女婿,就算地位不及施靖明,也不会悬殊到连发言权都没有。

  作为南下的第一场败仗政治风险太大,周七海独自一人扛不动,必须拉主将下水分摊责任。

  “好嘛,全都是我这主将的责任,还要你这前锋大将干嘛?”

  施靖明一脸不屑的说道。

  亲兄弟都得明算账,何况是隔房的亲戚。

  想要分锅给他,简直就是做梦。

  “总兵大人,末将是一介莽夫,脑子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军令上是什么,本将就怎么执行。

  其他的事情,不在末将考虑范畴之内!”

  周七海故作憨厚的回应道。

  涉及到自己的前途,这种时候可不能乱认。

  甭管面对谁,他都要一口咬定是执行军令。

  任务失败,他这个执行者固然有责任,但主要责任就到了主将那边。

  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就算是把官司打到施靖风面前,他也不怂。

  “哼!”

  “好!”

  “很好!”

  一瞬间,施靖明动起了杀心。

  敢向上甩锅的下属,留着有何用。

  “总兵大人,敌人的援兵正在逼近,还是先下令停止攻城吧!

  追责的事情,不妨等战后再议。”

  一旁的副将急忙开口劝说道。

  周七海敢和施靖明闹,那是两人都属于施家嫡系,有血脉渊源作为纽带。

  他这悲催副将,可没这些关系。

  能够一路爬到现在的位置,除了战功显赫外,更多还是源于他的谨小慎微。

  能够协助主将,把军中事务处理的明明白白,能让主将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事。

  “传令下去,鸣金收兵!”

  眺望一眼战场后,施靖明不甘心的下令道。

  副将的话,及时点醒了他。

  大虞朝流行的家丁制度,为施家造反奠定了基础,同样也埋下了隐患。

  同出辽东的其他将门,虽然实力不及施家,但同样有不小的影响力。

  现在杀了周七海,很多事他就说不清了。

  为了安抚军中一众将门,事后追责的时候,他大概率会被严厉责罚。

  何况此时敌人的援兵已经抵达,正是需要全力对敌的时候。

  斩杀周七海容易,处理他麾下的嫡系兵马却要费一番功夫,搞不好还会引发内乱。

  “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扎寨!”

  李三七大手一挥道。

  为了救援徐州城,这一路上他们都在急行军。

  刚刚还和敌军的骑兵,在半道上干了一仗。

  哪怕是精锐,依旧免不了疲倦。

  敌军既然停止攻城,他也没必要急着冲上去同辽东军决战。

  勤王大军需要休整,辽东镇同样需要重新调整兵力部署。

  毕竟,前面他们都忙着攻城,根本没想到勤王大军能这么快突破阻击。

  两军围绕着徐州城,一南一北就这么隔空对峙起来。

  城门楼子上,目睹了这一幕的曹子睿,嘴角流露出了笑容。

  勤王大军和辽东军这么谨慎,摆明是互相忌惮。

  对刚刚被朝廷招安的义军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越是局势僵持,才越能证明自身的价值。

  脚下的徐州城,就是他最好的投名状。

  “史琦,你携带一份厚礼,代本将去勤王大军营帐中拜访李总兵。

  顺便商议一下,后续的破敌之策。

  告诉李总兵,徐州守军在前面的大战中已经流尽了血,但我们依旧愿意为朝廷出一份力。”

  曹子睿想了想后下令道。

  鉴于徐州城的重要性,他不认为李三七会让守军出战,但姿态还是要做的。

  官场上很多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尤其是他们这种被招安降将,更需要谨小慎微。

  “学生遵命!”

  史琦一口答应道。

  当使者是一件充满挑战性的差事,同样也是最容易建功立业的差事。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炊烟从各自的营地升腾而起。

  “总兵大人,敌人远道而来,正是人困马乏的时候。

  要不我们趁敌军立足未稳,挑选少量精锐来一次夜袭。”

  跟着巡视营地的刘副将,忍不住谏言道。

  白天周七海所部的惨状,足以证明敌人火力是真的猛。

  辽东军同样装备了大量火器,但那些都是大虞朝廷派发的。

  作为一方藩镇,遭受区别对待是必然的。

  尤其是勋贵系复兴后,大虞朝廷最先进的火器,一直都是优先装备勋贵嫡系部队。

  他们这些后娘养的部队,分到的火器能够正常使用,都算是朝廷吏治清明。

  攻破京师之后,这种情况才得到好转。

  正是因为火器质量堪忧,辽东镇之前主打的还是冷兵器,在火器运用上研究不深。

  接收京营的装备后,辽东镇的精锐来了一次大换装,武器装备直接提升了一个档次。

  怎奈强中还有强中手,相比原地踏步大虞军工体系,李牧可是武器研发上长期投入重金。

  推动火器技术进步的工匠,都从不入流的匠户,加入到了官员队伍中。

  不光能做官,并且还可以通过后续的技术贡献,持续向上晋升。

  这样的刺激,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匠人,根本无法抵御。

  一些科举不顺的童生秀才,也陆续加入到了研发队伍中。

  放眼全世界,安南都护府的下属研发机构,都处于第一梯队。

  每年近百万两白银的研发投入,其他竞争对手就算想跟,财力上也难以维系。

  巨额的经费没有白花,最直接体现就是安南都护府的重工业飞速发展。

  产业体系升级带来的红利,让都护府军队的装备,远超同时期其他虞军部队。

  遇上这样的敌人,一旦正面战场上遭遇,很容易吃大亏。

  最好的选择是扬长避短,不让敌军的火器发挥威力。

  “没用的,别白费功夫啦!”

  “汉水侯本就以擅长夜袭,闻名于世。

  他带出来的部队,一个个都接受过夜战训练。

  跑去袭击他们,完全是班门弄斧!”

  施靖明一口拒绝道。

  精锐训练不易,明知道不可为,那就没必要去送死了。

  作为敌人,施家起兵之后,就没少研究李牧。

  结果是越研究,就觉得棘手。

  在同时代的虞军中,李牧麾下的部队是唯一能够长期获得肉食和植物油供应的部队。

  尽管鱼肉在这个时代,并不怎么讨喜,但士兵们不会挑食。

  只要舍得放油和盐,对普通人来说,就是美味。

  行军打仗期间,还能够供应腊肉和糖。

  充足的后勤保障,让同时代的所有军队望尘莫及。

  一度施家也想过效仿,结果在初步了解情况后,直接打消了念头。

  为了保障大军后勤,两广地区的上千万亩军田,全部种植上了甘蔗、花生。

  这样的大手笔,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够想象的。

  刚开始看到这些情报,施靖明都怀疑李牧是不是疯了。

  在粮价高涨的大背景下,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其实并不高。

  尤其是这种自产自销,几乎看不到回头钱,完全就是纯投入。

  大虞朝又不缺人,在普通士卒身上投入这么大,怎么看都是血亏。

  当然,这主要对安南都护府了解不够,光商贾的只言片语只能反馈冰山一角的讯息。

  敢这么奢侈的投入,本质上还是安南都护府太大了。

  经历了前期的大扩张后,又靠着逐步蚕食兼并,现在的安南都护府已经拿下了三分之二中南半岛,外加半个南洋。

  单纯计算疆域面积,一个安南都护府比北方几个省加起来都大。

  疆域面积这么大,耕地面积自然不会少。

  相较于可怜兮兮的两千多万人口,妥妥的地广人稀。

  有了折腾的本钱,才可以任性的进行规划。

  外界看不懂背后的战略意义,才觉得是瞎胡闹,实际上油和糖都是战略物资。

  大量的白糖产量,一部分被消耗掉,更多的都变成了射向敌人的弹药。

  在占领京师之后,施家也缴获了少量高爆炸弹,可惜任他们怎么研究都搞不明白。

  “总兵大人,如果不能夜袭,那么我们就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周七海虽然说话不中听,但他带兵能力还是有的。

  五千骑兵过去打阻击,这都能被敌人的炮火压制,事情绝对不简单。

  参考汉水侯所部的以往战绩,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就算正面和北虏硬碰也不会落入下风。”

  刘副将略显忐忑的说道。

  人的名,树的影。

  李牧的名头,在大虞朝可是如雷贯耳。

  虽然大虞后期的几次大战,因为距离的缘故,李牧都没有参加。

  可架不住他带出来的部将表现好,纵使中了敌人的算计,最后也能磕掉敌军的门牙。

  受此影响,他这位大虞第一名将的含金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随着时间增长不断上升。

  “怕什么,敌军不过来了一个镇。

  论起兵力来,还不到我们的三分之一。

  就算是拿人命堆,也能把敌人给堆死!”

  嘴上说的硬气,心里施靖明却忍不住打鼓。

  没有办法,白天的战败,对他的触动实在是太大了。

  正常情况下,五千骑兵打一个军镇,就和玩儿一样。

  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界,给予厚望的辽东骑兵,居然折损了上千骑兵。

  纵使因为急剧扩军,导致了大军的战斗力下降,也不该这么水。

  他没和李牧交过手,不了解对方军队的具体战斗力,但北虏施靖明熟悉啊!

  在辽东那地界上,哪怕施家一直在避免和北虏开战,双方也没少发生摩擦。

  辽东铁骑号称能和北虏骑兵对抗,那仅限于欺负鬼方骑兵,遇上鞑靼精锐还是差了那么一丢丢意思。

  李牧当年在战场上,可是歼灭了鞑靼一个万户,外加数万鬼方骑兵。

  那会儿的两广六镇才刚刚完成整编不久,许多大虞朝赫赫有名的猛将,都处于成长期。

  军队战斗力,远没有进入巅峰。

  真要是拿出了巅峰时期的配置,搞不好当年在山东,就打断了北虏的脊梁。

  甭管其他人信不信,反正一众勋贵系将领都坚定的认为:永宁帝不御驾亲征,让汉水侯带兵北伐,现在都收复了辽东。

  最糟糕的是这样的说法,施靖明自己也信了。

  没有别的原因,从辽东那边传来消息,汉水侯派出了一股骑兵突然登陆屠戮了数万鞑靼人。

  仅仅一支偏师部队,就搅的鞑靼王国鸡犬不宁。

  不是今天这座村庄被屠,就是明天那座小镇没了。

  沿海的村镇,全部沦为受害者。

  鞑靼人几度设伏,结果敌人一发现不对劲,立即就拍屁股走人,根本不和他们交手。

  一度他们追到了海边,结果吃了敌军水师的一顿火力覆盖。

  或许是激发了灵感,紧接着虞军水师又问候了辽东为数不多的几座港口城市。

  从辽东通往外界的海上商路,完全被封锁。

  为了保障自身安全,逼的鞑靼人不得不在沿海地区驻扎重兵。

  更坑的是驻军都要小心翼翼,必须把营寨设置在距离海面十里开外,唯恐再次挨炮。

  倘若永宁帝时间,肯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用这般手段折腾鞑靼人,就算不能把敌人打死,也能把敌人折腾死。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