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八章 、谋划

  鞑靼王庭。

  “虞朝发生大变,勋贵系在党争中获胜,执掌了大权。

  在景国良和李原两个老家伙的带领下,虞朝的军事力量正在急剧增长,现在内乱也被平息了。

  按照这种局面发展下去,要不了几年时间,虞朝就会向我们发起反攻。

  事关种族兴衰,你们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吧!”

  呼格吉勒神色凝重的说道。

  作为敌人,他们一直密切关注大虞的局势。

  为了让虞朝持续陷入党争,他们也在背后出了不小的力。

  可惜大虞局势变化太快,不等他们反应过来,勋贵系就执掌了大权。

  这群武夫上位后,第一时间选择了加强军备。

  别看长城防线正处于修复阶段,大虞边关的防御能力,依旧不是之前能比的。

  如果此时发起进攻,绝不可能一日破关。

  哪怕不考虑城池险关,驻守长城一线的虞军,也不是他们短时间能够吃下的。

  “大单于,出兵吧!”

  “集结草原联军,趁着虞朝尚未恢复元气,再次把他们打残。

  时间不在我们这边,拖的时间越长,局势对我们越发不利。

  就连那帮贪婪的晋商,最近也在有意和我们疏离。

  虽然依旧在向我们输送物资,但虞人最先进的火炮,却迟迟没有搞到,摆明是在消极怠工。

  如果不是前面交易太多,我们手中握着他们的把柄,搞不好已经有人不干了。

  他们的鼻子是最灵的,若非觉察到了危险,绝对不会放着赚钱的买卖不干!”

  额尔德沉声说道。

  以往的时候,可是虞军装备什么武器,他们就有什么武器。

  现在情况发生变化,让他们帮忙购买虞朝最先进的火器,却迟迟不见动静。

  说什么朝廷保密严格,没有找到生产衙门。

  这种糊弄人的鬼话,他是一句也不信。

  “大单于,额尔德说的不错。

  商人重利轻义,既然能够背叛大虞,自然也能背叛我们。

  最近这几个月,走私过来的物资越来越少。

  明显是觉察到大虞朝廷,要对我们下手,提前开始筹谋自保。

  晋商的渠道是我们最重要的物资来源地,若是断了这条线,光高句丽那点儿岁入,可养不活我们。”

  尼赤勒格万户跟着附和道。

  虞人的内斗,他们可以不在乎,但危及到生命线不行。

  敌人已经出手,如果不赶紧发起反击,鞑靼一族就危险了。

  “战争不是好发动的,前面两次南下劫掠,看似是大获全胜,可付出的代价并不小。

  虽然主要损失的是鬼方人,那也从侧面证明了,虞朝的实力并不弱。

  虞军前期战争的失败,主要是内部斗争的缘故,让一群文人执掌兵权。

  全是纸上谈兵之辈,岂有不败之理。

  现在勋贵系掌权,以往那帮吃空饷的文官,被赶出了朝堂。

  后勤物资得到保障,虞军的战斗力,已然大不相同。”

  萨日娜委婉提醒道。

  虞军战斗力从来都不弱,以往不能打,多是后勤惹得祸。

  光户部的漂沫玩法,就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粮食运输中间有损耗正常,白银运输过程中能损耗三四成,简直是滑天下之稽。

  换了老大之后,募兵不说能够拿到足额的钱粮,但到手七八成还是有的。

  勋贵的嫡系部队,更是能够拿到足额的钱粮。

  阵亡士卒的抚恤,也大幅度改善。

  一系列的措施,全部都是增强军事实力的。

  按照这种玩法,要不了几年,虞军就会拥有反攻他们的能力。

  当然,扩充军事实力的代价是——虞朝军费开销较五年前增加了近两倍。

  税制改革的红利,基本上被军方吞噬一空。

  “不好打,也必须打!

  现在开战,我们还有很大的胜算。

  拖的时间长了,虞朝在长城一线部署的十几万大军战斗力达到了巅峰,攻守之势就会逆转。

  尤其是敌人正在组建的骑兵部队,对我们的潜在威胁尤为突出。

  虞朝勋贵和辽东将门不一样,他们对大虞的忠诚度要高的多。

  有机会把我们击败,这些家伙肯定会下死手!”

  额尔德的话音落地,瞬间获得了一众万户的支持。

  作为敌人,他们一刻也不忘了解对手。

  越是了解大虞,越发明白虞朝中对他们威胁最大的是谁。

  相较于勋贵系,文官集团更像是他们的天然盟友。

  都不需要重金收买,这些人就干了他们想干,却又没办法完成的任务。

  “大单于,虞朝看似一片欣欣向荣,实际上内部矛盾已经非常尖锐。

  现在只是景国良和李原强势压制,才掩盖住了内部矛盾。

  一旦两人没了,群龙无首的勋贵系,再也没有现在的向心力。

  到时候文官集团发起反扑,虞朝必定发生内乱,我们在一旁看热闹就行了。”

  萨日娜的话音落地,大殿内中立即分成两派,支持者和反对者吵的不可开交。

  “够了!”

  “本单于的王宫,不是你们吵架的地方。

  额尔德,发动我们在虞朝的力量,伺机刺杀景国良和李原。

  干掉这两个敌人,中原就是我们鞑靼一族的!”

  呼格吉勒当即拍板道。

  他没有受虐倾向,既然有简单模式,那就不能选地狱模式。

  虽然手段卑鄙了一些,可相比发起战争付出的代价,损失些许名声根本不算啥。

  毕竟,他这个鞑靼大单于,在大虞那边从来都没有过好名声。

  再让人骂几句卑鄙,也不是啥大事。

  汉水侯府。

  “你们三个不准备回去?”

  李牧皱着眉头问道。

  “是的,堂兄。”

  三人齐声回答道。

  勋贵子弟虽然早熟,但同样有叛逆期。

  李森、李来、李隆三人从小成长的太顺,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不知政治资源的重要性。

  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想自己闯出一片天地可以理解。

  “此事,不能听你们的。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在安南这地方,你们根本找不到门当户对的亲家。

  为兄就算想帮你们,也无能为力。

  估摸着叔父那边,对你们已经有了安排。

  回到京中完婚之后,自会有一片光明前途。”

  李牧当即规劝道。

  三人的能力,虽然只算中人之姿,可架不住出身显赫。

  即便是是庶子,这个起点也远超无数人。

  不折腾不作妖,在京中熬资历,都能混上十二团营之一的指挥使。

  京官身份更尊贵,放在地方上,能直接对标着一省提督。

  哪怕表现平平,最不济也能外放一镇总兵,或者是担任都指挥使。

  能力若是强点儿,出将入相也不是没有希望。

  毕竟,自家叔父留下的政治资源,需要有人继承。

  嫡子的身份,虽然更占优势,但大家更看重的还是能力。

  没有足够的能力,身份再怎么显赫,也玩不过那帮文官。

  勋贵集团不可能推一个废物,充当派系领袖。

  如果留在安南都护府,三人的上限就是一镇总兵。

  更高的职位,李牧都没资格授予。

  哪怕安南都护府下辖三十府,疆域面积能够赶超整个江南,在朝廷那边依旧是省级单位。

  “堂兄,京中遍地都是勾心斗角,哪有安南这边舒服啊!”

  李森率先给出了理由。

  “就是呀,堂兄!

  在安南做官,比在京中舒服多了,而且冬天还不冷。”

  李来跟着帮腔。

  “大哥和二哥的话,也是我的意思。

  堂兄,您就给父亲写信,把我们留下吧!

  京中任职太没意思了,不是溜须拍马,就是勾心斗角,着实是心累!”

  李隆随即补充道。

  看着眼前可怜兮兮的三人,李牧略微有些不忍,随即又摇了摇头。

  “勾心斗角,任何地方都存在。

  你们没有感受到,那是因为你们三人是当朝镇远侯的儿子,汉水侯的堂弟。

  在安南的地界上,谁都要卖你们几分面子。

  京中局势复杂,那是权贵数量多。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叔父身居次辅之位,也算是出将入相。

  以往你们遇到的许多糟心事,都会离你们远去。

  这是一件好事,同样也是一件坏事。

  只有经历过官场倾轧走出来的,才能够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前期发展太过顺利,后面容易栽下大跟头。

  何况婚姻大事,一直都是父母做主。

  叔父和婶婶俱在,哪里轮得到我这个堂兄做主?”

  规矩就是规矩,关系再怎么亲密,也要把握好分寸。

  尤其涉及婚姻,此时三人感受不到姻亲的重要,未来肯定会发现。

  如果找小门小户联姻,那就意味着未来政治上,需要一直付出资源。

  作为庶子,他们能够分到大量的政治资源,那是嫡子尚未成年。

  一旦小堂弟入朝,镇远侯府的政治资源,就要发生转移。

  想要在官场上混出一番名堂,就必须抓住前面的真空期,提前表现出过人的能力。

  只有个人能力足够强,家族才会持续投入政治资源。

  李牧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路平步青云,看似是靠战功升上去,实际上也是景李两家在背后使劲推上去的。

  区别在于有显赫战功在身,让外界不觉得晋升突兀,淡化了政治资源发挥的作用。

  若是没有这些资源支持,光朝堂上的刀光剑影,就能让人手忙脚乱。

  大部分精力都浪费在了朝堂纷争上,哪能投入全部精力带兵打仗,缔造属于他的传奇。

  “堂兄,此事就不能商议一二么?”

  说话间,三人将求救的眼神投向景雅晴。

  在京中任职,勾心斗角是其次,关键是在父母跟前。

  前期侯府没有嫡子,他们三人是当做嫡子培养的,镇远侯对他们一直非常严苛。

  后面即便是嫡子诞生,李原对他们三兄弟的要求,依旧没有降低。

  府中有嫡子,只代表他们继承家业的序列靠后,不等于完全没希望。

  这年头孩子夭折率高,谁也无法保证嫡子一定能成年。

  如果不是寄予厚望,也不会把他们打发过来培养。

  跟着李牧混了几年,军中的许多事务,他们都参与了。

  在南征的过程中,三人还带兵上过战场。

  双方实力差距悬殊,体现不出将领的能力,但终归是有了带兵经验。

  对比一众同龄人,这就是最大的优势。

  “夫君,京中局势错综复杂,他们三人太过年轻。

  您看要不他们大婚之后,再回来历练几年?”

  景雅晴笑着求情道。

  不过这种求情,充满了敷衍。

  一旦回到京师,还能不能出来,就不是他们三人说的算了。

  即便是李牧开口,镇远侯也未必会放人。

  “嗯!”

  “既然夫人都开口了,那么你们三个回京成婚之后,再过来历练便是。

  先说好,此事必须经过叔父同意。

  如果他不答应的话,为兄也没办法!”

  李牧双手一摊说道。

  三位堂弟在他身边,其实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遇上一些复杂的关系,直接打发他们三人应付。

  因为身份的特殊,许多李牧不方便拒绝的事,他们都能果断说——不!

  尤其是处理亲族的时候,族长的儿子的出马,更是无往不利。

  当然,活也不是白干的。

  在这一过程中,三人处理政务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在李牧看来,他们在内政上的天赋,远超军事天赋。

  涉及发展路线,他也不方便插手,只能委婉的表明看法。

  后续是走文官路线,还是走武将路线,都需要他们自己拿主意。

  “堂兄,你答应了,可不能反悔。

  等回京成婚之后,我们就过来任职!”

  三人一脸兴奋的说道。

  在安南都护府的日子,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子。

  京中的时候,时常有人拿他们庶子的出身说事,让他们很是没面子。

  很多时候,都暗自幻想,如果是嫡子出身就好了。

  到了安南这边,情况发生了两级反转。

  以往受鄙视的庶子出身,在这里反而收获了一堆羡慕的眼神。

  对一众草根系将领来说,哪怕是侯府的旁系子弟,都是他们羡慕的对象。

  庶子,不一样是镇远侯的儿子,汉水侯的堂弟。

  其他人想进侯府的门,都必须提前预约排队,他们可是侯府常客。

  许多重要节日,都是在侯府中渡过。

  仕途发展路线,早早就被安排好了,只要能力匹配岗位,就能直接上任。

  “放心好了,为兄的话,什么时候不作数过。

  从安南到京中路程遥远,你们下去准备吧!

  把手头的公务交接一下,两个月后启程,估摸着等你们抵达京师之时,国丧也快要结束了。

  到了京中,别忘了替我向叔父和婶婶问好。

  夫人,准备一些土特产,让他们顺路带上。”

  李牧面不改色的忽悠道。

  他现在只管把人送回去,后续的事情,那就不是他能决定的。

  承诺,那就是画饼。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