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正式于大宋掀开。
顾瑾这一次显然是认定了自己的想法,将所有的反对声音都在第一时间压了下去,坚定不移地将各种制度都推行了下去。
而这成果,同样也是十分的非凡。
他将整个大宋的土地都分为了等级,进行了详细的核算。
随后这才着手进行起了玉米的推广问题。
其实此事远非看上去那般的简单。
无论是为了保管好玉米的流出也好,亦或是针对于类型不同的土地进行试验也罢。
这一切都需要顾瑾仔细琢磨。
至少在短时间内,他绝对不能让玉米就这样流出大宋!
——而他为此所想出的方法也并没有那么复杂。
他决议让朝廷与种植玉米的百姓,进行联合种植。
此事看起来颇为的绕口。
但实则却十分简单。
在此次的度田清查人口之中,顾瑾挑选出了一系列的良家子,对其进行了各方面的筛查,包括他们土地的情况,随后才确定了名单。
而这些人,无一例外。
皆是对顾氏、对朝廷有着十足信任之人。
顾瑾和他们约定。
此物将会时刻都有人进行监管,届时有了收成之后,也要求玉米只能卖给朝廷。
他也只能做到如此。
其实这种作物的要想完全将其控制下来是不可能的,顾瑾也只能够尽力而为。
不过对于他而言这样也便足够了。
以这玉米的产量,都无需顾瑾去限制多久,便足矣让大宋的整体实力再次上升一个台阶,到了那时,顾瑾便已经可以再次动兵了。
当前限制他有所行动的根本原因,其实便是因为粮草不足的关系。
他不会一直去给辽国时间。
当顾瑾选择去这样做之后,其实很多东西便已经注定了。
整个御史台在这种清理之下迅速动了起来。
无论是江南也好,亦或是两广。
包括辽东那种算是极寒之地的地界,顾瑾都挑选出了不少的土地用来栽种玉米。
值得一提的是——
辽东之地的玉米种植地与中原不同。
此乃边军直接进行种植。
说白了,就是军屯。
对于大宋而言,辽东确实是太过于远了一些。
哪怕是有着海运这方面的便捷,当前的大宋也不可能抽调出太多的粮食,不间断的供应辽东,毕竟这段时间以来顾瑾再次向辽东派出了不少精锐。
让这些人来种植玉米,自是可以很大程度的减轻朝廷的负担。
当然,顾瑾自是十分清楚历史的教训。
军屯这种事弄不好便会造成分裂。
他当然会极为注意这种事,所派过去的人马几乎皆是他的亲信,并且将种植的地区设立在了宋军掌控下极为核心的区域。
纵使是辽国真的突然发疯也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便威胁到玉米地。
可谓是将一切都算了进去。
而对于整个大宋的各种动作,各方势力自是十分的清楚。
王应琛其实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地搞到玉米种子。
这还是他第一次对一件事物产生如此情绪。
没办法,辽国的耕地面积摆在这里。
纵使他怎么努力。
也不可能比得过这玉米所能够带来的效果。
但可惜的就是他是不可能得逞的。
宋境之内,御史台的渗透实在是太深了。
尤其是针对这些个种植玉米的农户,且不说他能不能够动摇这些人对顾氏的信仰,他甚至就连派人去接触这些农户都十分的困难。
他的那些个暗探的手段,是不可能比得过那些有权有势的贪官污吏的。
在大宋之内,就连这些贪官污吏都没有办法藏匿。
更别说他们了。
而至于其他势力更是比不过辽国。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就在宋辽两国相争的时机,西夏立国了!
——与原本历史之中的发展完全不同。
或许正是因为顾氏的出现,导致大宋统一中原的进程大大提前,进而使得宋辽两国之间的争斗愈发直接,进而推动了这一切。
称帝之人并非是原本历史之中的李元昊。
而是他的父亲李德明。
包括其背后党项族的势力,如今的发展也要远远超过原本历史。
羌人各部族之间其实与顾氏的联系颇深。
早在两汉顾熙掌权之时,他便不仅一次的深入过羌人部族,在当地留下了不少的传说。
包括汉末之时,顾琛打天下的时候。
他更是与马超有着远超常人的情谊。
这自然而然便带动了整个羌人部族之间的发展,让其整体的实力都有着不小的提升。
这绝对算是一件大事了!
对于辽国而言,这所谓的夏国本是他的附属。
如今僭越称帝等同谋反。
加上辽国如今对于九州正统远远要比原本历史还要注重,就不可能放任这一点发生。
包括对于大宋而言同样也是如此。
虽然在明面上看来,大宋完全可以联合夏国共同对抗辽国。
但顾瑾却十分明白。
一方势力的出现便注定会增加九州分裂的可能。
他是绝对不会准许这种现象出现的。
无论如何,九州都必须要一统!
不过他还是详细的做出了种种战术,敕令杨业在雁门关做好准备,只要辽军敢大规模的行动,便抓准时机从侧翼袭击辽地。
整个天下之间的局势,再次生变。
——原本的天下。
只是以宋辽二国之间为主。
其余地方虽然仍是独立,但一个个的实力却都远远上不得台面。
但如今则不同了。
原本历史之中的汉末三国因为顾琛而被快速的产出。
但是如今的三国争雄绝对不会如此简单的结束。
无论是李德明也好,亦或是李元昊也罢,这父子二人可都不是什么无能之人。
包括辽国之内的王应琛同样也是如此。
但顾氏.却仍是在虚弱期之中挣扎。
顾瑾虽能够凭借着整个顾氏的底蕴来让大宋越来越强。
但要说他在当前的这种局势之下,真的去扫平整个天下,却仍是十分的困难。
纵使是现在有着玉米,这一点都极为艰难。
顾氏确实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乱世。
这是真正考验顾氏的时候。
当没有了顾琛那般的人才、且还在始终承受着压制的时候,顾氏子弟也只能靠着家族这千年的积累,去应付这一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瞬间——
已是统元七年春。
整个大宋仍旧如初那般节节攀升,并没有因为辽国与西夏之间的战事而受到影响。
顾瑾自是不可能去大张旗鼓。
纵使是西夏再怎么强,宋国也不可能直接灭了辽国。
这点事,交给杨业便已经足够了。
而顾瑾则是始终在紧紧盯着国内的一切,持续的发展着商业以及农业的种种,这一切都在不断让大宋发生着改变。
开京,太傅府。
书房内。
顾瑾端坐于主位,神色平静,唯有指尖偶尔轻叩扶手的动作,显露出他内心的些许期待。
下方,数位重臣及各部主事官员恭敬肃立。
今日是一众官员汇集各地消息一同汇总的时日,整个书房之中的气氛都无比的热烈。
虽然一个个官员都在绷着脸。
但都难掩出其中的期待。
——其实他们都早已收到了些许风声,得知今年各地的收成确实不错。
大宋一直都在修缮水路。
虽然名义上是以让商路更为发达,但实则此时同样也在兼顾着农业。
至少在明面上,各地爆发水灾的次数正在不断减少。
一个个官员相继而来。
片刻之后,随着官员相继到齐,司农寺卿终是率先走了上来,开口说道:“禀太傅。”
他手捧一份厚厚的文册,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统元六年,天下各州选点试种之玉米,收成均已核算完毕。”
“讲。”顾瑾言简意赅。
“是!”司农寺卿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地汇报起来,“京畿路、河南府等上等田,亩产最高者仍可达五石有余,均产稳定在四石八斗左右!”
“京东路、河北路等地,中上等田亩产多在四石至四石五斗之间!”
“淮南、两浙路等新辟试验田,虽初种经验不足,亩产亦平均在三石五斗以上!”
“即便是荆湖、川蜀部分山田,因地制宜之下,亩产也达到了两石七八斗!”
每报出一个数字,书房内众人的呼吸便不由急促一分。
这些数字,远远超出了传统粟麦的产量。
纵使是无法与当初的试验田相比。
但这也已经足够了,因为它证明了玉米在广泛地域种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好。”顾瑾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但随即问道,“民间反响如何?可有病虫害之忧?”
“回太傅,”另一位负责农事推广的官员上前一步,“获准种植的良家子,无不感念太傅与朝廷恩德。”
“去岁秋收,金玉满仓之景,民间视为神迹。”
“朝廷按约定价格收购,百姓获利颇丰,今岁争相请种者甚众。”
“至于病虫害,虽有零星发生,但司农寺及各路官员已按太傅先前指示,组织老农总结应对之法,刊印于《朝闻录》分发各地,目前尚在可控之内。”
一个个官员相继开口。
包括各地御史。
都在向顾瑾详细诉说着各地的情况。
“太傅,去岁收购之玉米,除预留足量粮种外,其余已陆续充实各地官仓、边塞军储。”
“如今太原、真定、河间等边镇粮草储备,较之三年前已翻倍有余。”
“辽东军屯所产,虽因气候地力所限,亩产仅一石五斗至两石,然亦极大缓解了跨海输粮之压力。”
“杨业将军多次来信,言将士们军粮充足,士气高昂!”
“另,玉米秆叶等物,确如太傅所料,乃上好之饲料与燃料。”
“各地官营畜牧场以此喂养牲口,长势喜人,民间亦有效仿,冬日柴薪之困得以稍解,甚至各地百姓之间已经有了贩卖那玉米心之事。”
——顾瑾所规定的只是玉米粒。
对于这玉米芯,他确实没有什么太大的限制。
一条条汇报,将大宋当前的盛况可谓是勾勒的淋漓尽致。
而这也只是基础。
大宋的蜕变真正恐怖的还是在商业与人口之上。
相比于昔年赵匡立国之初,当前大宋的商税已经翻了足足近十倍。
这是一个十分恐怖的变化。
光凭着这一点,其实便足矣说明了顾瑾此番改制的成功。
而如今大宋的人口则是有着足足近七千万,差不多是原本历史之中的三倍。
就算不与原史相比,这也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
而且可别忘了——
度田,可还尚未结束。
无论是在任何朝代,大族藏匿人口之事可都屡见不鲜。
按照顾易的估算,如今的大宋人口就算尚未突破一亿,但也绝对不会低于九千万。
光凭这一点,其实便足矣说明大宋的强盛了。
整个堂内的气氛愈发的热烈。
就连一向严肃的顾瑾,此时都不由得露出了一丝丝笑容,但却很快收敛了起来,朝着众人认真说道:“诸君不可懈怠,需持续观察总结。”
“此乃国之重器,万不可有失。”
“谨领。”
一众官员立刻纷纷起身,朝着顾瑾认真行礼。
而顾瑾则是挥了挥手,示意众人照常行事。
当然,他也并未闲着。
除却一般的国事之外,顾瑾还有着许多的政务需要处理,包括御史台的隐秘汇报乃至于边疆之事,这一切他都需要去亲自处理。
与当前的大宋并不相同。
宋辽两国之间,果然爆发了极为惨烈的战争。
王应琛将西夏定为了造反之国。
而李德明则是将辽国定为了蛮夷,称自己此举乃是为了九州正统,甚至还不止一次的派遣使者来过宋国,想要让顾瑾同他共同攻打辽国。
包括如今,这西夏的使者都还在开封之中。
顾瑾必须去见见他们。
虽然他现在还没有动兵的想法,但却愿意见到辽国与夏国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
此对大宋百利而无一害。
西夏虽然自立国之后便一向表现的十分听话,甚至还主动去说什么他们与顾氏之间的联系。
但这些也只是表面现象罢了。
若是当真有情谊在,他们在之前便不会是辽国的附属。
同样的,他们也不会选择去称帝。
当相对的利益足够之时,无论是情谊也好亦或是所谓的信仰也罢,都会变得不值一提。
顾瑾又岂能看不出这一点?
“大宋统元时期,太傅顾瑾于统元年间推行的农业改革与玉米战略,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实践。
其首创的“朝廷良家子联合种植”模式,不仅保障了高产作物的可控推广,更通过土地分级制度、军屯监管体系及跨境作物保护政策,展现出卓越的农业治理智慧。
这场以玉米为核心的农业变革,成功推动大宋粮食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边镇军储翻倍、海运压力骤减,甚至衍生出玉米芯燃料与饲料的民间产业链。
其既彰显了古代中国对农业科技的精准把控能力,也为后世农作物推广与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范式。
最终,这场深植于顾氏千年执政智慧的农业革命,不仅重塑了宋辽夏三国博弈格局,更成为华夏农耕文明迈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重要里程碑。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乱与治并存。
——《人教版历史课本·七年级下册(农业科技与古代经济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