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7章 定中原,赵匡胤崩(上)

  宋军的整体实力本就优于辽军。

  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有极多。

  不仅仅是因为顾氏所带来的些许改变,同样还包括了宋军连年征战连战连捷所养成的士气原因。

  当然——

  最关键的原因仍是因为辽国刚刚从乱中恢复。

  耶律璟这个在原史之中便颇为有名的暴君,在如今的发展之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影响宋军的一直都是辽军占据了地利!

  而如今,这一点终于解决了!

  ——局势骤变!

  其实也唯有到了如今的这种局面,才能将一个统帅的本事彰显的淋漓尽致。

  顾瑾并非是一个顶尖的统帅。

  至少在顾易这个已经见识到了太多太多不凡之人的眼中看来,顾瑾无论是从属性上也好亦或是表现上也罢,都难以成为最为顶尖的人才。

  但,奈何他为了此事已经筹措了太久太久!

  他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思考过各种的可能性。

  可以说,当辽军从各个要地杀出的那一刻起,这些人便已经是中了他的埋伏!

  这就是他的恐怖之处!

  面对这四面八方杀来的辽军,顾瑾第一时间仍是没有主动进攻。

  当然——

  他也并没有选择如往常那般直接让宋军放弃各个城池直接撤退,而是以太原为中心,在周围数座小城之间开始与辽军会战,但却始终没有展现出全部的实力!

  没错,仍旧是诱敌!

  辽国最为精锐的便是骑兵。

  这是他们这些外族之人一贯的特征!

  而反观宋军,虽然骑兵实力也不算差,但顾瑾可不愿意付出太大的代价!

  他必须要利用太原的地势!

  这其实同样也是心理战。

  若是换做其他时期,辽国的这些将领们绝对不会犯险。

  但如今可不同!

  他们是需要证明王应琛是错的!

  无论如何,他们都必须要尽可能的去将宋军彻底赶出太原,也唯有如此才能证明他们是对的,才能奠定他们来日在整个朝堂之中的地位。

  这就是顾氏子对人心的判断!

  同样也是顾瑾此次手中最为锋利的利刃!

  开宝八年,七月。

  辽军率先攻破忻州,宋军惨败一路逃亡太原。

  消息传开,九州巨震!

  这是赵匡称帝建宋至今威仪的一次大败!

  同样也是顾氏千年以来首次受挫!

  这瞬间便再次激起了辽国将士们的贪念,各部人马攻势都迅速了不知道多少,甚至都隐隐有了相互竞争的味道!

  而就在当月——

  辽军再次攻破代州。

  无数人马一路劫掠从四面八方杀向太原。

  在这其中,同样也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为此造势,将各种夸大后的战果传向整个天下!

  而这所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小。

  顾氏太过于辉煌了。

  一个足足千载的家族,在整个华夏青史之上,都实在是过于耀眼。

  尤其是对于底层百姓们而言。

  顾氏更是宛若神灵。

  纵使如今的九州百姓还未能够直接感受到顾氏的恩德,但亦是能在那一个个关于顾氏的传说之中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当这些人听到这个消息之时,就宛若是信念的崩塌一般。

  包括不少的世族,都会与百姓们一般想到一个问题。

  “顾氏的无敌之名终是要亡于此间了嘛?”

  纵使敌军再怎么去蛊惑,顾瑾却仍是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计划,将将士们的请战之心全都给压了下来,任由辽军不断地逼近太原!

  开宝八年,八月中旬。

  岚州再次告破。

  自此——

  辽军南下进攻太原的各方路线均是已被打通,各部人马相互聚集,沿着三条战线朝着太原城杀来!

  一路从忻州经石岭关进入太原盆地。

  这同样也是在原史之中,宋辽交战的主要地点之一。

  一路由从岚州经天门关至太原。

  除此之外,还包括了一路偏师。、

  从井陉道西进。

  此路极为的艰险,各方地势都不适合辽国军队作战,若是换做了以往的话,他们绝对是不会在这其中安排人马的。

  但一切就正如顾瑾所预料的一般。

  在巨大利益与声望的诱惑之下。

  这些人已经失去了理智。

  他们不愿意放弃任何的机会,纵使不能亲自攻破太原也要参与到其中,蹭上这么一分的功劳。

  短短数月时间,局势彻底扭转。

  宋军转攻为守。

  整个北汉境内,由双方僵持的局势瞬间便转为了一边倒下的趋势。

  但哪怕就是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

  顾瑾却仍是没有心急。

  他仍是使用着各种手段让敌军坚信宋军已经彻底大乱了,继续引他们冒险深入,通过太原附近的地势来不断地分割敌军。

  山、河等一切地势,都被顾瑾算入其中。

  同样,他也是在用这种手段来逼迫耶律贤杀了王应琛。

  他早已收到了辽国传来的消息。

  这同样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尝试。

  王应琛绝对是个变数。

  此人集儒法黄老等显学之大成,以法治国,以儒、黄老等学派抚民。

  若是能够除掉此人,对于大宋而言。

  绝对不亚于打了一场大胜仗。

  因为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整个天下之间能够与大宋对弈的,也只剩下了辽国。

  若是能够除掉王应琛,那对辽国所造成的打击将会远超以往!

  上京临潢府,丞相府。

  与往日门庭若市的景象不同,自那一日起,整座丞相府便仿佛成了大辽无人敢近的禁地,再无人前来拜访王应琛。

  他触动太多人的利益,自然不会有什么盟友替他说话。

  可王应琛却始终未见急迫,只是终日静坐府中读书,仿佛全然不在意自己已置身于生死边缘。

  然而这一日,丞相府的寂静终于被打破了。

  随着一辆马车缓缓驶至门前。

  守门的侍卫一见来人,顿时低头屏息,不敢作声。

  耶律贤径直走入府中,身后几名内侍抬着一箱奏疏紧随其后。

  “看看吧。”

  甫一见面,不等王应琛行礼,耶律贤便摆手命人将奏疏尽数堆在他面前,语气平淡地说道:“你说,朕该不该杀你。”

  王应琛眼神微动,虽早已猜到奏疏内容,仍恭敬地取过几封细看。

  片刻后,他起身跪下,从容应道:“陛下不必杀臣。”

  “此战若胜,臣自当以死谢罪。”

  他语声平静,即便谈及生死,眼中亦无半分惧色,仿佛对局势的判断依旧坚信不渝。

  “开封急报——”

  耶律贤并未多言,只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掷向王应琛:“大宋朝廷已在准备国丧了!”

  这一回,王应琛终于神色微变。

  他拾起密信仔细阅毕,沉默良久,方再度开口:“纵然宋主真崩,此战也必是大宋之计!”

  王应琛的语气仍是十分的坚定。

  甚至是显得有些固执。

  见状,耶律贤终是再也压制不了自己的怒意,呵斥道:“难不成你当真以为,以你一人之命能够赎罪?”

  王应琛应声不动,仍是跪在耶律贤的身前。

  耶律贤是愈发的愤怒。

  虽然他明白王应琛的才能,但是在如今的一切状况看起来,王应琛都确实是耽误了辽国的战机。

  他一时之间也是根本捉摸不清。

  “你!!”

  他本能的呵斥了一声。

  但还未等说出口,王应琛终是有了动作,再次认真朝着耶律贤一拜后,缓缓开口:“陛下!”

  “臣,自是知晓此乃我辽国战机。”

  “但其亦是风险。”

  “我辽国刚刚渡过大乱,臣得陛下信任,竭力整顿朝纲,但乱事始终不决。”

  “此战若败,我辽国当清矣。”

  王应琛语气十分的严肃。

  他自是知晓刘继元的种种动作,但却始终都未曾干涉。

  这就是王应琛的狠辣。

  赵匡以自身为饵,顾瑾将矛头对准了他,但他同样也是再以自身为饵,想要借助顾瑾的手来肃清朝中那些余孽。

  他不是顾氏,耶律贤也并非是开国之君。

  再加上辽国的政治架构摆在这里。

  王应琛想要彻底扫清辽国的所有余孽,唯有借助他人之手。

  虽然此举十分冒险,但对于王应琛而言却也十分值得。

  他十分相信自己对于局势的判断能力!

  而这,对于他接下来治理辽国,亦是一个十分大的帮助。

  王应琛深受顾氏影响。

  他所注重的从来就不是短期的利益,而是长远的目光!

  听到这话,耶律贤自然也是立刻便明白了他话中的意思,整个人的眼神不由再次一变。

  看着面前的王应琛。

  他沉默了良久,甚至就连身体都开始颤抖了起来。

  王应琛此举和将自己人给卖了有什么区别?

  若一切当真如他所言的话,这些人还会有活路嘛?

  但耶律贤却也并不是不能明白王应琛的想法。

  此举,他又何尝不是受利之人呢?

  彻底将所有宗室废除,将一切权利收回庙堂,这怎么看都是最好的契机。

  无数的思绪不断闪过。

  耶律贤的双手时而握拳,时而松开,就这样过了良久之后,这才终是有了反应,冷哼了一声:“此战若胜,你自己赴死吧!”

  “朕,且留着你!”

  话音一落,耶律贤拂袖转身,径直离去。

  而王应琛仍是不动。

  只是默默朝着耶律贤离去的方向再次参拜。

  宋军营帐。

  “陛下!!!”

  “陛下!!!”

  一声声的呼喊声不断响起。

  数十名太医,此时皆是脸色苍白的看着床榻上已经没有了半点反应的赵匡,脸上满是恐慌。

  眼看着赵匡仍是没有任何的动作。

  终是有人忍不住呵了一声:“快快派人去告知太傅,陛下.陛下他..”

  还未等着老太医说完,就在他说到了“太傅”二字的刹那,床榻上的赵匡忽然就睁开了眼睛,甚至是直接坐了起来,呵了一声:“不可!”

  ——瞬间死寂!

  一个个御医瞪大了眼睛看着做起来的赵匡,满是愕然。

  但紧接着,他们便反应了过来。

  此乃回光返照也!

  赵匡的脉象太弱了,弱到连他们都很难去辨别,赵匡刚刚是否是真的死了,这已然是说明了很多问题。

  “大战未曾结束之前,不可告知怀瑜。”

  赵匡似乎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状况,没有任何废话直接开口:“将尤辰风叫来!”

  “快!!”

  他不断地摆手。

  一众御医在这一刻也是立刻纷纷冲了出去。

  只过了片刻,尤辰风便直接冲了进来,丝毫都不犹豫的跪在了赵匡的面前:“陛下,朝堂已然安排得当。”

  没错,让开封筹措国丧正是赵匡的主意。

  他早就已经知道了顾瑾的计划。

  自是要竭尽所能助之。

  听到这话,赵匡终于是安下了心,整个人的状态也瞬间就如同即将熄灭的蜡烛一般,再也没有了力气,就这样直接倒了下去。

  他的瞳孔开始涣散,整个人的呼吸也是愈发的急促。

  “陛下!”

  尤辰风大惊。

  同时间,一众的太医在这一刻也是立刻跪了下去。

  “朕朕纵横半生,扫平诸国却终究.未能一统提看下,收我汉家故土.”

  赵匡目光涣散,气息愈弱,却仍挣扎着守住这最后一口气,字字如血:“天不假年.朕,不甘心啊”

  到了这一刻。

  这个帝王终于是卸下了自己所有的坚强,一行行的泪水在他愈发涣散的眼中不断落下。

  “这江山尚未完整幽云未复辽寇犹在朕.何以面见太祖于地下.”

  他口中的太祖——指的自然是柴荣。

  与原史不同。

  赵匡这一次的登基可并非是什么做作,而是想要真正的扫清整个天下,这也是他一直不同于其他帝王的最大原因。

  他仍旧是认柴荣这个皇帝!

  只可惜,他同样也得了一个和柴荣一般的结局。

  天下未定,身先死。

  低沉的哭泣声在寝殿中断续响起。

  赵匡似乎还想说些什么,但声音已微弱难辨,只能依稀听见反复两声“怀瑜”。

  最后,他用尽最后力气,挣扎着望向南方,仿佛要越过千山万水,再看一眼太原。

  下一刻,他终于不再动弹。

  再也没有了半分声息。

  开宝八年,十月癸丑日。

  赵匡崩于南征途中。

  遗诏曰:命太子赵德昭即位于开封,授太傅顾瑾以军政大权,北伐之事,不可中止。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