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朱元璋的强制推广下才普及起来,萧夏也想推广棉花,以取代麻,但现在棉花都是短绒棉,纺织困难,反而不如麻,所以他只能耐心等候高品质的棉花品种出现。
如果可以用流求岛的木棉来纺织棉布,或者和麻一起混纺,这样有利于提高棉纺技术,等高品质的长绒棉规模普及后,棉纺技术便水到渠成。
而且如果流求岛的木棉可以用来纺织,那么开发流求岛就顺理成章了。
萧夏把两种木棉摆放在一起,对众人道:“很明显,流求岛的这种木棉品质更适合纺织棉布,每年让军队去采摘始终不是办法,朕必须考虑在流求岛建县了,之前我们已经在龟龙岛建了县,人口已达一千多户,那么接下来在流求岛建县就势在必行。”
刘文静微微笑道:“陛下在流求岛建县的想法不会是因为木棉吧!”
萧夏摇摇头,“早在江南之时,朕就考虑在流求建县,但条件一直不成熟,所以这些年一直发展龟龙岛,把龟龙岛发展起来,然后以龟龙岛为跳板,向流求岛发展,现在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废奴搞得如火如荼,很多被解放的奴隶都愿意去边疆,这是好事情,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契机。”
这时,魏征沉吟一下问道:“”陛下,其实岭南东道、岭南西道,黔中道、云南郡我们都还有大量土地没有开发,还有建安郡,甚至还有辽东的广袤之地都无人居住,我们人口有限,为什么要急着去开拓海外?”
魏征这个问题很经典,也回答了一个千年疑问,为什么隋唐两宋的航海技术那么发达,却不去海外占领广袤的土地?
答案就是魏征这个问题,大陆的土地还有很多都没有开发,朝廷为什么要投钱移民去开发海外?
朝廷有机会开发的时候,没有足够的人口,等后来人口足够了,又遇到了满清当政。
完全错过了大航海时代,泱泱大国竟无一块海外领地。
萧夏缓缓道;“魏相国这么问题问得很好,我可以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千方百计维护丝绸之路,因为西方的黄金白银大量输入,这支撑我们的财政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同样,我们向海外扩张,也是想建立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把我们的产品源源不断卖出去,拿回来大量黄金白银,支撑我们财政,这是其一。
其二便是海外很多物种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会极大提高我们的生产力,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交趾稻,把我们南方的粮食产量提高了四成。
再比如西汉张骞通西域带回来大量农作物,这是第一次农产品大改变,如果我们能找到产量更好的农作物,比如亩产几千斤,甚至上万斤的粮食,我们还会有粮食问题吗?我们还会担心百姓过冬难吗?”
御书房内一片安静,好一会儿,刘文静道:“如果流求岛的木棉可以用来纺织,倒是可以在流求岛建县,用来纺线织布,这样一来布匹的产量大增,确实是一件好事。”
萧夏点点头,“棉布的保暖要比麻布好得多,哪怕是细麻也不能和棉布相比,另外,流求还可以大量种甘蔗,成为糖料来源地。
还有就是棉的需求量很大,我们不能只考虑洛阳,木棉都运到洛阳来,京城百姓是不缺棉了,那别的地方呢?大隋四千万人,每人做一件棉衣,就要八千万斤棉,现在这点棉产量根本不够,所以开发流求,每年至少能提供两千万斤木棉,占到所需木棉的两成了。”
房玄龄道:“陛下最好能先从别处搞一些劳力,进行先期开发,砍伐树木,平整土地,建设城池和港口,同时驻扎军队,把这些都做好,再迁徙百姓过去就容易多了。”
这个问题萧夏当然想到了,萧夏最初考虑是从天竺搞人,但李家不争气,没有把潘地亚王朝征服。
“朕决定从新罗、百济以及倭国那边招募青壮劳力,这件事朕已经交给水师和建安郡那边官府了,估计明天开春,第一批劳力就上岛了,最迟后年,第一个县城必须出现。”
说到这里,萧夏笑道:“各位,流求大岛那边只是先期建设,我们明年要关注西方,我们对西突厥的战争。”
这时,外面钟塔上的大钟敲响了,“咚!咚!咚!”
午时到了。
午休时间,官员们也纷纷出了皇城,来逛沿河市场。
沿河市场并不是刚刚才出现,三年前就有了,主要是方便江南的商人,虽然对固定商铺有一定的冲击,却深受普通百姓欢迎。
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船为仓库,商人直接摆摊,这里没有固定摊位,各郡官府也会组织船队来洛阳和长安卖土特产。
这就有点像后世的展销会,出售各种各样的特色产品。
一辆大车内,太子杨俶带着两个妹妹,杨君君和杨倩儿也来逛市场了。
他们不能下大车,周围有女侍卫严密保护,人流太多,马车当然挤不进去,两位公主各拿一支千里眼,搁在在窗口上眺望,寻找她们感兴趣的物品。
太子杨俶则坐在另一边窗边小桌前,写他的调查报告,这是弘文馆布置的功课,写一份洛阳市场调查。
杨倩儿忽然惊喜喊道:“君君,你快看那一家,那个团扇漂亮啊!”
两人发现了一艘卖扇子的船只,船上挑了一个杏黄色旗幡,有三个大字,苏绣扇,有罗扇、宫扇、芭蕉扇等等,做工非常精致,可以使用,也可以用来做房间的装饰 两人都喜欢扇子,连忙叫来女侍卫首领关小莲,“莲姐姐,帮我们去买扇子,每一样买两把!”
关小莲带着两名女侍卫去了,不多时,拎了两大袋回来,每一袋都有一百多把,堆上了马车。
女侍卫和太子杨俶已经习惯这两位公主的做派了,她们不能下车,所以每一样都会买一件,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剩下的送给母亲和姨娘,或者赏给身边宫女和女护卫,大家都开心,反正父亲宠她们,花钱也从不吝啬。
玩了片刻扇子,不多时,她们又看见一家余杭郡的店铺,钱塘虞记螺钿,专门卖各种螺钿制作的漆器、屏风、盒匣、盆碟等等。
所谓螺钿就是把各种漂亮的贝壳磨得极薄,镶嵌在各种器皿上,有时也作为头饰,一直是深受贵族欢迎的传统工艺品。
两位公主自然又买了一大堆螺钿盒匣,在阳光下美幻绝伦,甚至连女侍卫们都喜欢上了。
马车继续前行,又看见了一家专门卖海珠的船铺,两个公主不想离开了。
关小莲跑过去问了问,向对方出示了侍卫牌,又指了指远处的马车。
不多时,东主从船舱内取出两只盒子,递给了关小莲。
关小莲回来道:“这是他最好的明珠,要五十贯钱一颗,你们自己看。”
两位公主打开盒子,每盒都一样,正好二十颗,颗颗大小如大桂圆,异常的珠圆玉润,光泽照人,两人眼睛都看直了。
一盒就要一千贯钱,她们每人带了一千枚银钱,之前买扇子、买螺钿已经花钱了三百多贯,想买明珠钱就不够了。
“阿哥,想想办法嘛!”
杨俶无奈,只得叹息一声,“说吧!还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