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12章 覆灭天庭

是否消耗1000点灵视,选择角色进行深层融合  “选择万化天道场进行深层融合。”

  杨合确定的同时,意识陷入短暂的恍惚中,紧接着,万化树似乎隐隐不再抗拒归墟气息。

  他耳边仍然是准...

  暴雨过后的山谷如被洗尽尘灰,晨雾缭绕在林梢之间,湿气凝成珠露,沿着屋檐滴落,敲打着青石板,发出清脆而孤寂的声响。陆沉立于石壁前,指尖抚过自己刻下的那行字“火种不靠怒焰燃烧,而靠人心传递。”字迹尚新,棱角分明,仿佛还带着他掌心的温度。

  他久久伫立,未语,亦未动。身后小院中,几位少年正低声诵读《百姓手记》残篇,声音稚嫩却坚定,像初春破土的嫩芽,柔弱却不肯低头。他们不知这文字曾染血,不知写下它的人早已埋骨荒野,更不知此刻千里之外,有无数双眼睛正因这些字句而睁开。

  陆沉缓缓转身,走入院中。一名小女孩抬头望他,手中捧着半册用树皮线缝合的抄本,怯生生地问:“先生,‘不跪’真的可以吗?爹说官老爷要我们磕头。”

  陆沉蹲下身,与她平视,目光温和:“你见过牛马吗?它们一生低头吃草,被人牵着走,从不问为什么。可人不一样,人有脑子,会想,会痛,会梦见自由。若连头都不抬,怎么看得见天?”

  女孩眨了眨眼,似懂非懂,但还是用力点头,把“不跪”二字工整地写在石板上。

  就在此时,远处山道上传来铃声不是风铃,而是铜铃,清越悠长,节奏有序,像是某种暗号。陆沉神色微凝,起身走向院门。片刻后,一位披蓑戴笠的老樵夫踏着泥泞而来,将一封信塞入他手中,低声道:“南边来的,走水路绕了七日,差点被巡江船截住。”

  信封以蜡封口,印着一枚残缺的火焰纹章那是“薪火行”旧日信物,如今已几近绝迹。

  陆沉回屋焚香净手,才拆开封印。信纸泛黄,墨迹略显斑驳,但笔锋凌厉,一如其人:

  陆沉吾弟:

  若此信抵,吾当已不在人间。

  五年前,我藏身北境雪窟,整理《薪火志》遗稿,终得一卷《真言录》,乃林渺亲撰,记述铁律盟起家之秘、皇室与邪修勾结之实、以及“归真大典”背后以人为祭炼长生之术的真相。此书不可轻传,然亦不可永匿。

  我知你已在南境点燃星火,甚慰。今托盲女转交此卷,她将以竹简刻之,分藏三地:极南岛、西陲井、东陵古塔。唯有一人能集全篇即心中无畏、眼中存光者。

  慎之,慎之。朝廷已遣“影狱”出京,专猎薪火余脉。其首为“无面人”,能化形换音,擅摄人心神,中者如痴如醉,自焚典籍犹笑称“清净”。切勿信突来温情之语,莫听夜半耳畔低唤“放下吧”之声。

  最后一句:

  启明之舍,并非庙宇,而是人心初醒之地。

谢临绝笔  陆沉读罢,手微微发抖。谢临,那位曾在新和城外教孩童背诵《手记》的老儒生,竟一直活到五年之后?而今终于陨落,竟是为了护这一卷真言?

  他闭目良久,再睁眼时,眸中已有决意。

  当夜,他召集“萤火塾”核心弟子,仅八人,皆是识字三年以上、曾冒死传递告示或救治中毒学童者。他将谢临之信念了一遍,末了问道:“若接下来的路,每一步都可能死,你们还愿同行吗?”

  无人退缩。

  一个少年朗声道:“我娘临终前说,她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敢问一句‘为什么’。我不想让她遗憾第二次。”

  陆沉点头,遂定下三策:

  一、派两人赶赴极南岛,接应盲女,取回第一片竹简;

  二、派人潜入西陲井,寻访当年守井老卒之后裔;

  三、他自己亲赴东陵古塔,那里曾是《薪火志》最初藏书之所,也是林渺最后现身之地。

  计划方定,忽闻窗外异响一片落叶缓缓飘落窗棂,叶面竟浮现出一行细小朱砂字:

  “塔中有鬼,非亡魂,乃活人所化。

  入者须带光,否则心灭。”

  陆沉心头一震。这是谁留下的警示?庙中油灯曾显人影,难道……有人一直在暗中注视着他?

  他没有迟疑,七日后启程。扮作游方道士,背负药篓,怀揣启明草与冰莲露,独自穿越千山万壑。途中三次遇伏:一次毒蛇拦路,二次山崩断道,三次夜间宿庙,梦见温柔女子低语:“何必执着?放下便是解脱。”他咬破舌尖清醒,发现枕边竟放着一本崭新的《归真蒙学》,封面金光闪闪,写着“圣朝赐读”。

  他冷笑一声,掏出火折子当场焚毁。

  二十日后,终至东陵。

  古塔矗立于乱坟岗中央,七层砖木结构,檐角挂铜铃,风吹不动,鸦雀不栖。塔门紧闭,门楣刻八字:“真妄归一,万念俱空。”陆沉上前推门,纹丝不动。正欲绕行,忽觉脚下土地松软,俯身拨开杂草,竟见一块石碑半埋土中,上书:

  “不信者进,信者止步。

  真相不在书中,而在你敢不敢看。”

  他深吸一口气,运力掀开石碑,其下赫然是条向下的阶梯,幽深不见底。

  他点燃火把,缓步而下。

  地道潮湿阴冷,两侧墙壁布满壁画:一幅画的是百姓焚书跪拜,天空降下金雨;另一幅则是孩童排成长队,吞下黑色药丸,脸上露出诡异微笑;再往里,竟有一幕描绘皇帝端坐龙椅,脚下堆满枯骨,手中握着一本燃烧的《百姓手记》,而台下百官齐呼“万岁”。

  陆沉心跳加速。这些,难道真是当朝所图?

  尽头是一间密室,中央石台上放着一只青铜匣,匣身铭文斑驳:“《薪火志终章》”。

  他伸手欲取,忽听头顶传来轻笑。

  “你果然来了。”

  声音空灵,似男似女,非老非少,仿佛从四面八方涌来。

  陆沉猛然回头,火把照不到十步之外,唯有阴影蠕动,渐渐凝聚成人形一身白衣,面容模糊,双眼却亮如寒星。

  “你是谁?”陆沉沉声问。

  “我是最后一个守塔人。”那人轻声道,“也是……林渺的徒弟。”

  陆沉震惊:“你还活着?!”

  “活着?”白衣人笑了,“我的肉身早在二十年前就被烧成了灰。可只要还有人记得他说过的话,我就没真正死去。”

  他指向石匣:“那里面,不只是书,是钥匙。打开它的,不是力量,不是智慧,而是牺牲。”

  “什么意思?”

  “你要用自己的血去唤醒它。”白衣人道,“而且一旦开启,你就再也无法回头朝廷会倾尽全力追杀你,朋友会背叛你,亲人会被抓来逼你投降。你愿意吗?”

  陆沉沉默片刻,抽出随身短刃,在掌心划下一刀。鲜血滴落,渗入青铜匣缝隙。

  刹那间,地动山摇。

  匣盖自动弹开,一道金光冲天而起,穿透古塔直射云霄。远在三百里外的京城,钦天监急报:“东方现异光,主民心动荡!”

  与此同时,陆沉眼前浮现幻象:

  他看见林渺站在万人讲台上,手持火炬,高呼“言语即权利”;

  看见苏芷在火海中将最后一卷《手记》投入井中,对追兵冷笑:“你们能烧书,烧不尽思想”;

  看见无数无名之人,在深夜偷偷抄写禁文,哪怕手指冻僵也不停笔;

  还看见一个六岁孩子,冲上讲台,大声喊出:“我要听真话!”

  画面最终定格在一座荒庙,油灯微弱,一个少年伏案书写,正是他自己。

  幻象消散,石室内恢复寂静。白衣人身影渐淡,只留下一句话:

  “你已接过火炬。现在,轮到你照亮别人了。”

  陆沉抱起石匣,踏上归途。

  三日后,他在山谷召集所有“萤火塾”成员,当众打开青铜匣。内藏并非书籍,而是一叠薄如蝉翼的金箔纸,上面以极细笔触刻满文字正是《真言录》全文。

  他宣布:

  “我们将把它译成白话,刻于竹简、写于布帛、绘成图画,送往每一座村庄、每一间学堂、每一个不愿再装睡的人手中。”

  众人齐声应诺。

  然而就在当晚,一场大火突袭山谷。黑衣人从天而降,手持玄铁锁链,见书即焚,遇人便绑。他们戴着面具,行动迅捷,招式狠辣,竟是御前“影狱”精锐!

  陆沉率众抵抗,以药粉迷眼、陷阱困敌,终将敌人击退,但“萤火塾”毁于一旦,多名弟子受伤,两份《真言录》副本被夺。

  战后清点,幸存者不足三十。

  有人悲愤质问:“我们做错什么?为何天不容我们说话?”

  陆沉站在废墟之上,望着满地焦痕,缓缓道:“他们怕的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一把火能烧掉房子,烧不掉记忆;一条锁链能捆住身体,捆不住心。”

  他取出最后一份金箔,当众诵读:

  “所谓盛世,若建立在谎言之上,不过是尸山上的华服;

  所谓秩序,若禁止质疑,不过是牢笼中的舞蹈。

  真正的太平,始于一人敢说‘不对’,

  终于万人共守‘真话’。”

  声音传入林间,惊起群鸟。

  数日后,这份《真言录》被秘密拓印百份,由商旅、僧侣、戏班分散携带,流向四方。有人将其藏于佛经夹层,有人绣在嫁衣内衬,更有盲女以指尖刻字,传唱于市井巷陌。

  半年后,西北军营爆发兵变,起因是一名小兵在战袍衬里发现《真言录》片段,读后痛哭失声,继而鼓动同袍:“我们为何为谎言卖命?”

  西南某县,县令之子私自散发《续编》,被捕时高呼:“父亲!课本骗了你三十年!”

  中原书院,十余学子联名上书,要求重开“真话课”,遭拒后集体撕毁《归真蒙学》,投炉焚烧。

  朝廷震怒,下令全国搜捕“金箔逆书”,凡持有者斩,传播者族诛。可越是严查,流传越广。民间甚至兴起“换书会”:百姓以米粮、布匹交换禁文抄本,称之为“买光”。

  而陆沉,再次隐入深山。

  这一次,他不再教人识字,而是开始记录一部新的书《醒世录》。书中不只记载暴政与反抗,更收录普通人觉醒的瞬间:

  那个第一次拒绝服用“安心丸”的村妇;

  那个把课本涂改成讽刺画的学童;

  那个在刑场上仍高唱童谣的母亲……

  他写道:

  “英雄终会老去,烈士必将埋骨。

  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追问‘为什么’,

  还有一个母亲敢于对孩子说‘那不是真的’,

  光,就不会熄。”

  某夜,他独坐灯下,忽觉窗外有动静。推门而出,只见一名黑衣人跪在雪地中,摘下面具竟是裴照。

  五年不见,他鬓发尽白,左臂空荡,右脸覆着烧伤疤痕。

  “我逃出来了。”裴照声音沙哑,“影狱发现我私藏禁书,灭我全家……只剩我一人,靠着旧日同僚掩护,逃至此地。”

  陆沉扶他进屋,煮姜汤,敷伤药。

  裴照颤抖着从怀中取出一块残玉,正是当年摔碎的肃言司令牌之一。

  “我不是来求救的。”他说,“我是来还债的。我知道皇宫地下有一处‘藏谎阁’,存放所有被篡改的史书原本。只要你能找到入口,就能让天下人亲眼看见他们被骗了多久。”

  陆沉看着他,良久,点头。

  风雪漫天,灯火不熄。

  而在遥远的极南岛上,盲女正抚摸着新刻的竹简,嘴角含笑。屋外孩童朗读声琅琅响起:

  “我不盲,因我能听见真话;

  我不哑,因我愿为弱者发声;

  我不跪,因我的灵魂比王冠更高。”

  古庙之中,油灯忽然剧烈跳动,日记本上又浮现一行新字:

  “三人已醒。

  风愈烈,火愈明。

  请记住:

  最黑暗的时刻,

  往往发生在黎明前一瞬。

  别闭眼,

  别停下,

  别原谅谎言。”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