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百八十七章(番外终章)千年后世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过千百春秋。

  天下分分合合,士族、豪族、黔首此起彼伏,乱军义军厮杀不休,兴亡繁华转瞬凋零。

  “如今零落,忆往昔汉时……光阴虽短,静者自长……光文皇帝纵有三兴大汉之功,可仍不及开科考,修《汉记》,耕农植之勋!”

  “不然怎会如此受人尊崇?”

  头戴束发网巾的中年人,骑着匹老马,还带着两名身材颇为高大的随从,一路渡过渭水,来到了骊山脚下。

  他用手遮住刺眼日光,抬头仰望骊山,见山腰隐约有香火之气,情不自禁感慨道。

  骊山之上的惠陵近千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与达官显贵前来祭拜。

  哪怕七百余年汉家天下崩塌后,仍旧有诸多天子与大臣、百姓对光文皇帝推崇备至。

  历朝天子追封先祖时,都明白自家祖宗受惠于孝廉与科考,才有了后面的起势。

  再加上光文皇帝作为天子标杆,犹如一座大山压在前头,成为后世明君追赶的目标。

  每朝得天下者,又怎能不派人守惠陵,修建祠庙以供百姓与士人祭拜?

  正因有光文皇帝用十数年撰修《汉记》,又大力弘扬薄葬,以陶土人俑和刻碑文留典籍,取代了各种器具与金铜,才得保存无数先贤经典。

  数百年来,士人想为官为吏,不就靠一些抄录《汉记》的卷册,再日以继夜孜孜研读,继而科考出人头地么?

  如此一来,只要心怀忠孝之心,就必然会感激光文皇帝的恩情。

  汉室倾覆后,还有官员提议追封光文为圣王,令后世之君头疼不已。

  汉家金刀之谶,就让人畏之如虎,怎可能还会加封圣王,使劉氏尾大难掉。

  想到这儿,中年人叹了口气,将老马交给其中随行的随从,自己则整理了衣巾,望见阶梯两旁茂盛如盖的松植高耸挺立,不觉指朝松柏,笑问着道:“老丈,我一路而来,见许多处树木砍伐甚多,独骊山植被茂密,可瞧着又不像新栽种,难道百年前乱军占据关中,无有砍伐此处么?”

  听见此话,老丈褶皱的脸,忽地皱起眉头,闷闷不乐解释道:“官人有所不知,乱军占据关中多年又岂会放过砍伐骊山,不远处的秦陵树木,也早被砍空用来制作箭矢。”

  “惠陵能有如此多的松柏,全是我们这些守陵村落,从别处山岭用船移回来的……”

  这下却轮到中年人皱起眉头,疑惑道:“老丈,据我所知,重修汉陵的事早已定好,朝廷亦从户部调拨了不少钱财,惠陵虽为汉光文皇帝之陵,却让万姓受泽,而眼下儒风更胜前朝,怎让百姓出钱植松柏?”

  他诧愕地看着老丈,本朝可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诸多士大夫所研学的学问,就有许多出于《汉记》,再者科考实行千年,校考的科目却没更改多少,依旧为礼、律、书、算、史、农、医、策,至于骑射、刀剑、兵法则为武人所考。

  此时此刻,对于汉家的追崇,应该远胜前朝才对,怎连修缮惠陵也执行不到位?

  怕是有胆大包天的官员从中作梗罢……

  中年人不由攥紧手掌,忖度想道。

  老丈倒不知晓对方所想,以为中年人是想说惠陵的事,也应该交给朝廷来管,轮不到百姓自己来修。

  毕竟天底下民是民,官是官。

  老丈脸色微微一变,挺起腰冷哼声道:“别人或许没资格为中祖修陵,可我们村舍的祖辈可是与中祖指天为信,约定汉羌永为戚戚之亲,有汉家文书为证。”

  “汉时便迁移至惠陵,可是比那些士族豪族守陵更久,如何不能修陵?”

  他们羌族部落得中祖光文皇帝赐刘姓,代代在此繁衍生息,每逢乱世便以数十里骊山为城,身后的秦岭为依托,只要有叛军敢打惠陵的主意,便藏匿山林,日夜偷袭扰乱。

  那时候,后世之国还不知在哪……

  中年人略微吃惊,没想找来的向导,竟然是羌族之后,自汉家汉化胡人,便有无数胡人取汉姓名,短短百年胡儿就以汉人为荣,如今南边的诸多山里蛮夷,还是前朝时从外边迁徙来的。

  不过他转念一想,便抚掌大笑道:“原来如此,幸好有老丈祖辈守惠陵多年,不然必有利欲熏心之徒,行苟且偷盗之事,请受我一拜!”

  说罢,拱手作揖行礼。

  “官人此言差矣,我等祖上受汉家恩惠,为中祖守陵理所应当。”

  “况且不过微末功劳罢了,多亏了我中祖光文皇帝有先见之明,无置珍宝于陵中,才千百年来免除了祸事,得以保存至今矣。”

  老丈赶紧摆了摆手,笑说道。

  史料早有记载,惠陵内只有陶俑与《汉记》全卷,而《汉记》并没有失传多少,仍有三分盖其二流传于世间。

  世人皆爱颜面,也不会为了些卷册,便去打主意。

  只有不识数的盗贼草寇,想趁乱世蠢蠢欲动罢了。

  这些蠢货连惠陵真正位置在哪,都不一定找得到,轻而易举便能应对。

  中年人闻言不禁频频颔首,对此话颇为赞同。

  接着行了十数步,又侧头笑问道:“我听闻前朝太祖皇帝也来此祭拜过汉中祖,不知老丈可知此事?”

  听见此话,老丈顿时抚摸胡须,得意笑道:“老朽幼时听长辈提起过,前朝太祖用兵颇似中祖,好骑兵,喜欢临阵探敌,十年统一天下,除了文治略有不足,其余皆与中祖无二。”

  “听闻此天子极推崇光文皇帝,曾来过惠陵三次,骊山脚下就有他栽下的松柏,可惜如今已不复存,否则官人定能见到……光阴真乃如驹过隙啊。”

  老丈言语间有些叹息,猛然一拍脑袋,失笑说道:“哎呀,瞧我这记性,差点忘了询问官人姓氏,敢问应如何称谓官人?”

  老了老了,走了半天竟忘问官人的姓名,看着衣袍,还有同行的随从也孔武有力,想必身份非同一般,搞不好是朝堂的高官哩。

  “老丈无需多礼,说来也巧,光文皇帝奋起于青州,而我亦为山东济南府人士,单姓辛,老丈唤我姓氏便可。”

  辛姓官人随和地笑说,然后举目四望山腰,感慨万千。

  当年建兴一朝,有不少人年纪轻轻就位居高官,封侯拜将。

  引得后世羡慕无数,自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谁不想遇见这样的天子?

  臣子想辅佐这样的君王,百姓也想遇到这样的君王,有追求的天子,亦想成为这样的君王。

  望着高山,中年人感谓而吟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请:m.llskw.org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