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12回 股权如棋布铁阵,智破儒门三重关

  事业部制并非什么新鲜玩意儿,早有不少企业将其奉为圭臬。陈莉娜在和客户打交道时,也接触过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自然不算陌生。不过,知道归知道,能不能付诸实践是一码事,会不会做更是另一回事。瞧见赵不琼给出的建议竟是独立事业部。

  “不琼姐,这独立事业部我也听说过。”陈莉娜眉头微皱,语气里带着几分试探,“我有三个问题:第一,听说独立事业部的股份其实是虚拟干股,命脉还是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并没有真正的股份,说话自然也没分量;第二,即便独立事业部相对独立,但真正拍板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老板说了算;第三,独立事业部赚的钱和成本怎么核算?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怕是会变成画饼充饥,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赵不琼没有直接回应陈莉娜的问题,而是话锋一转,抛出另一个问题:“小娜,要是你和小刚自己开设计公司,而且公司经营得顺风顺水,你觉得一年赚多少钱就心满意足了?”

  陈莉娜心里清楚,王隽谦工作室一年的净利润有两三百万,她之所以动了创业的心思,正是眼红人家这业绩。至于超越王隽谦工作室,她还真没敢想。

  “一年净利润300万吧!”她咬了咬唇,报出这个让她心跳加速的数字。

  赵不琼接着问道:“这目标其实不算高,做服装的上市公司海澜之家董事长年薪刚好就是这个数。要是再加上绩效薪酬,其实你去一家服装上市公司做设计总监,也能拿到这个数,为啥还要考虑创业呢?”

  正说着,竹园餐厅的门帘一掀,走进一群派头十足的人物。为首的老教授正殷勤地引着个肚满肠肥的老板,那架势活像是领着财神爷进香。陈莉娜瞥见那老板油光发亮的后颈,不由得皱了皱鼻子。

  “不琼姐,要爬到上市公司设计总监的位置,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啊。就算我有那个本事,也有那份耐心,可未必有那个命。”陈莉娜指了指走进包房的那群人,“像大老板身边的那些高管,光靠能力可不够吧?我没那命,也不乐意点头哈腰、卑躬屈膝地挣钱。”

  陈莉娜那句简单的回答,在赵不琼耳中已如明镜般映照出全部心思:“不过是个打工人的天花板梦想,看来她对自己的设计才华,也并非那般自信满满。”这倒正中下怀。

  赵不琼心念电转,深知劝说如同“赶鸭子上架”,越是强按头,越要扑棱翅膀。须得换个法子,让这丫头自己往套里钻。

  “小娜,”她忽然压低嗓音,像是要分享什么见不得光的秘密,“可曾想过……挖墙脚?”那尾音轻飘飘地上扬,恰似一片羽毛落在心尖上,“比如,把工作室的客户,都挪到自家碗里来?”

  陈莉娜瞳孔骤然一缩。这念头她何止想过,早就在暗地里铺好了路,只是从未敢宣之于口。此刻被赵不琼点破,竟有种“瞌睡遇上枕头”的窃喜。她故作惊慌地左右张望,声音压得比赵不琼还低:“这话可不敢乱说……不过,客户嘛,倒是备了些。”

  “挖墙脚可是门学问。”赵不琼笑得像只偷到油的狐狸,“我这儿有个绝妙的故事,专讲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她故意拖长声调,“想听么?”

  陈莉娜的眼睛亮得能当电灯泡使,脑袋点得如同小鸡啄米。于是,赵不琼又开始了她的“故事会”,只是这回讲的,是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好戏。

  潮汕某村子里,有一户姓赵的人家。家主赵雄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平日里靠着几亩薄田勉强度日。这一天,他把四个成年的子女——赵刚、赵强、赵莉和赵娜叫到堂屋前,神情严肃地说:“你们都长大了,可咱家一直没本钱做生意,全靠这四堵墙撑着。这些年,我东拼西凑攒下了四万块钱,现在分给你们,每人一万元。这是家里最后的一点积蓄了,如果能用这点钱闯出点名堂来,就去做生意吧。”

  赵刚听罢,皱起眉头:“爸,一万元本钱?哪够做生意啊!这不是让我们去送死吗?”

  赵强也附和道:“是啊,这点钱连个摊位租金都不够。”

  赵莉叹了口气:“就算勉强开始,也得饿上几个月才能见到收益吧。”

  赵娜则干脆摇头:“我看还是别折腾了,万一赔光了,连饭都没得吃了。”

  赵雄脸色一沉,冷笑道:“你们要是觉得不够,那就明天跟我下地种田吧!反正这些钱也是从汗水里挤出来的,总不能让它们烂在家里!”说完,他站起身,背着手走了出去,只留下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与不成,看你们自己的本事!”

  四个孩子面面相觑,沉默半晌后,赵刚首先打破僵局:“既然这样,咱们不如把钱合起来用,四万块总比一万块强。”

  赵强点头表示赞同:“没错,分开各自做,根本什么都干不了。但问题是,做什么呢?”

  “我觉得可以做小百货生意。”赵刚兴奋地说道,“这种商品利润高,周转快,适合我们这种小本经营。”

  “你太天真了!”赵强立刻反驳,“越是流通快的商品,工厂越要求大批量采购才有价格优势。咱们这点本钱,连人家的门槛都摸不到。倒不如走小众路线,比如工艺品或者定制礼品,不需要压库存,风险也小得多。”

  赵莉听到这里插了一句:“其实,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市场需要什么。如果我们盲目选择一个方向,结果发现没人买,那不是白忙活一场吗?”

  赵娜听完姐姐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但我们也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咱们村子就那么大,就那么几个有钱老板垄断了所有好项目,万一我们抢了他们的饭碗,他们非但不会放过我们,还会想尽办法打压我们,到时候别说赚不赚钱,怕是连老本都要赔进去。所以,与其硬碰硬,不如跟他们合作,当他们的代理商,这样既安全又省心。”

  这一番话让其他三个人陷入了沉思。赵刚挠了挠头,不甘心地嘟囔道:“可是,给别人打工有什么意思?咱们自己创业多带劲啊!”

  赵强却叹了一口气:“话虽如此,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村里的那些老板可不是吃素的,他们手眼通天,随便动动手指就能把你玩死。而且,他们背后还有人脉关系网罩着,咱们斗不过他们的。”

  赵莉拍了拍桌子,斩钉截铁地说:“不管怎样,先别急着下结论。今晚大家都回去好好想想,明天再决定到底怎么干。记住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却到处是陷阱。”

  夜幕降临,月光洒在破旧的瓦房上,映照出一家人各自的忧虑与期待。赵刚满腔热血,却不知如何施展;赵强心思缜密,却也感到力不从心;赵莉渴望成功,却又害怕失败;而赵娜,则默默祈祷自己的提议能够帮助大家避免掉坑。

  第二天清晨,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将房间劈成明暗两半。桌上的四叠钞票,在晨光下泛着微弱的金光,却显得格外刺眼。这四叠钞票,是他们所有梦想的起点,也是现实压力的缩影。

  兄弟姐妹围坐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有希望,也有无奈。经过一夜的争吵、妥协和权衡,他们终于达成了共识:暂时搁置独立创业的想法,先潜入一家公司进行“情报刺探”。这种做法虽然带着几分卑微,但对他们来说,却是最实际的选择。

  于是,他们瞄准了村里的王隽谦老板的公司。凭借极低的薪水要求,他们顺利地混了进去,就像几颗不起眼的小石子,悄然落入池塘。

  赵刚被安排在公司做保安,他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每天,他都认真地登记往来客商的资料,一丝不苟地记录每一个拜访者的信息。他不仅知道谁来了,还清楚谁成功谈成了生意,谁又空手而归。这些信息在他脑海中逐渐拼凑成了一幅完整的商业地图。

  赵强在公司做板房杂工,这是一个既辛苦又容易被忽视的角色。但他并没有因此懈怠,反而更加用心。他默默记录着每一件商品的设计图纸,无论是最终开发出来的成品,还是那些被废弃的草稿,他都一视同仁地保存下来。渐渐地,他积累了大量的样板模具资料。

  赵强的工作态度让同事们刮目相看,可他却始终保持着低调。他知道,这些资料的价值远超表面,它们是公司运作的核心密码。而对于那些嘲笑他“浪费时间”的人,他只是笑笑,心里默念一句俗语:“捡芝麻的人总有一天会攒成西瓜。”

  赵莉在公司做客服,她的职责是处理客户的咨询和投诉。她天生有一副好脾气,总是笑容满面,待人接物既礼貌又真诚。很快,她便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任,成为他们心中的“知心姐姐”。

  通过与客户的深入交流,赵莉不仅了解了他们的需求,还掌握了他们对公司产品的各种吐槽。她把这些反馈整理成一份详尽的报告,悄悄存放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她深知,这些看似琐碎的意见,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商机。

  赵娜负责帮公司追讨货款,这是四人中最辛苦的一份工作。她经常面对客户的刁难,甚至遭受白眼和嘲讽。但正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她学会了如何分辨真假客户。

  有些客户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却靠忽悠赊账度日;而另一些客户虽然低调,却背靠实力雄厚的集团公司,信誉良好。赵娜把这些信息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了一份详细的客户档案。她常说:“世上的骗子千千万,但只要抓住一个老实人,就够咱们吃一辈子了。”

  一年后,四人再次聚在一起,气氛比以往更加凝重。这一次,他们要做一件大事——利用公司在这一年中获取的情报,开始悄悄地挖墙脚。

  赵刚率先发言,他指着桌上的一份客户名单,语气平静却充满力量:“我注意到,有个叫李一杲的客户经常来找王老板谈生意,但每次都空手而归。为什么呢?因为王老板只愿意接大批量订单,根本不屑于小单。”

  赵莉接过话头,补充道:“其实李老板的生意完全可以和我们贴合,只是王老板的态度太过傲慢,错过了机会。如果咱们主动出击,说不定能打开局面。”

  赵强点点头,接着说道:“我查过公司仓库,发现很多设计都被束之高阁,完全可以用作小批量生产。与其让它们闲置,不如拿去供应给李老板。”

  赵娜最后总结道:“李老板背后是一家大集团,商誉良好,绝对值得信赖。咱们可以尝试跟他合作,先把第一笔生意做起来!”

  果然,当他们主动联系李老板时,对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不久之后,李老板随后给王老板下了一张由众多小单拼凑而成的大单。这张单子让王老板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不接吧,实在可惜;接吧,又麻烦得很,人力物力耗费不少。见王老板愁眉不展,李老板提议道:“王老板,实不相瞒,我这订单最大的难题在于无法大规模机器生产。您不妨问问公司里有无员工愿意接私活,私下完成,不算在公司正常工作范畴内。如此一来,大家都有利可图,您无需额外支付人工费用,员工还能赚点外快,对您感恩戴德。”

  王老板一听,嘿,还真有道理!却不知这“妙计“正中了四兄妹的下怀,在公司经过几轮筛选,最终这张订单,落到了赵强的手里,由他组织人手完成,然后以公司的名义交货,赚到的利润二八分,百分之八十归赵强。

  这一年,李老板在公司的订单交付逐渐步入正轨,像一列准点运行的火车,稳稳当当。不仅如此,新客户的小订单也如雪花般陆陆续续飘来。王老板瞧着这些订单,心里泛起了嘀咕:“嘿,这些订单利润看着都挺可观的,咋就便宜了赵强那小子,让他赚了大头呢?”于是,他盘算着收回订单,由公司亲自操刀。

  可公司刚做了一个小订单,王老板就悔得肠子都青了。他仔细一算账,好家伙,这人工成本简直是个填不满的窟窿。赵强做这些订单,自家人不算工资,自然赚得盆满钵满。但公司做,那可得一分不少地给足人工,这么一折腾,最后赚的还没赵强做的时候多。没办法,王老板只好去找赵强商量:“小强啊,公司眼下有不少这种小批量订单,要不你组织些人手,专门负责做这些,咋样?”

  赵强一听,满脸的不情愿,苦着脸说道:“老板,我之前愿意接这些小单子,那是念着您平日里对我好,给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才不计较得失,连加班费都不要,还拉着家人一块儿帮忙。但要是成立个部门专门做,员工们可不像我这样义务劳动,这人工开支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正说着,李老板又抛出一个建议,王老板一听,眼睛顿时亮得像灯泡:“王老板,要不您成立个新公司专门做小订单。新公司名义上归赵强,实际上您来投资,股份还是按原来的二八分,只不过您占八成,赵强占两成……”

  王老板和赵强都觉得这建议可行,当下就成立了新公司,专门承接小订单。时间一晃,这一年下来,业绩竟做到了上千万。可仔细一瞧,利润却薄得像纸,资金占用还大得吓人。王老板思来想去,把赵强喊过来商量:“小强啊,你那小公司客户资金占用太大,划不来啊。今年就别再拓展新客户了,维持现状就行。”

  赵强一听,面露难色,拿出一大摞客户合同:“老板,您瞅瞅,这些客户都签了合同,要是不履约,那得赔老多钱了。光李老板那儿新增的订单就不少,要是毁约,恐怕得赔好几百万呐。”

  李老板得知消息,火急火燎地赶过来。听完情况,他立马又给王老板出主意:“王老板,这家小公司当初也就投了一百万,您干脆按一百万的价格,转让50%的股权给小强。这样小强就成了名义上的控股股东,周转资金的事儿,他自己就能想办法解决。要是生意继续翻倍做大,您哪怕当个小股东,也能赚得腰包鼓鼓;要是生意做不大,您也没啥损失,您看这主意咋样?”

  王老板一拍大腿,嘿,这主意妙啊!可紧接着又犯愁了:“小强哪来这么多钱呢?”李老板笑着支招:“这还不简单,用公司赚的钱给您当股权转让金呗。要不,我给你们做担保,咋样?”

  赵强和王老板都觉得这主意靠谱,当下就签了新合同,把事儿给定了下来。等赵强走后,王老板的老婆忍不住埋怨道:“老公,咱村里还有俩竞争对手呢,万一赵强拿了控股权,跑去跟他们合作,咱不就亏大发了?他那小公司,得挂在咱公司名下才行啊。”

  王老板一听,觉得老婆说得在理,赶忙又把赵强喊回来,要求在合同里补充一条协议:赵强的小公司挂在王老板的公司名下,以独立事业部的形式对外。

  “行!”赵强一口答应,不过提出一个要求:“要是这样,我就没法开拓别的合作客户了。能不能把公司那些不接的小客户、小订单,都交给我这独立事业部来做?”

  王老板略一思索,就答应了。反正那些单子自己也不做,与其放着浪费,倒不如便宜自家人。

  一年之后,赵强以独立事业部名号运营的小公司,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挣到了一百万。在给王老板支付完股份对价后,他顺理成章地拿到了公司控股权。至此,赵家兄弟姐妹四人,终于能名正言顺地干一件大事: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生产工厂!

  可要搞工厂,那可得不菲的投资,他们从哪儿筹措资金呢?原来,赵娜早与一些信誉良好的优质客户密谋好了,将给客户的赊账做了质押,这才拿回一笔资金。

  他们的工厂与众不同,专接那些被大厂嫌弃的“芝麻单子“。别人笑他们是“捡破烂的“,却不知这“打样即大货“的模式,正暗合了市场的新脉搏。那些曾靠手工小作坊勉强维持的订单,在他们手里竟焕发出新的生机——智能化的流水线上,小批量订单如溪水般源源不断。

  岁月如梭。当王老板的厂房里机器声日渐稀疏时,赵家的车间却灯火通明。昔日威风凛凛的村里三巨头,如今竟被零碎小单拖得举步维艰。赵强站在王老板的办公室窗前,看着老人佝偻的背影,忽然想起那个递给他第一笔生意的雨天。

  最终,赵家兄妹以高出市价三成的价格,接过了王老板的工厂钥匙。签字那天,王老板的手在颤抖,不知是喜悦还是怅然。而赵强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忽然觉得那蹒跚的脚步,竟像是踩在他们四兄妹的良心上。

  这世道啊,大鱼吃小鱼不新鲜,倒是小鱼学会了借东风,才真叫人牙根发痒。

  赵不琼的故事讲完时,已是正午。竹园餐厅里人声鼎沸,座无虚席,热气腾腾的饭菜香味弥漫在空气中,与窗外林荫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在这热闹非凡的氛围中,听故事的两人却各自陷入了截然不同的情绪。

  周刚强仿佛置身冰窖,冷汗顺着额头悄然滑落,他紧抿着嘴唇,脸色苍白得像一张宣纸。而陈莉娜则相反,她浑身上下都燃烧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仿佛周围的喧嚣只是为她量身定制的背景音乐。她的眼中闪烁着狡黠又兴奋的光芒,嘴角挂着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好像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辉煌蓝图。

  “打样即大货“——这五个字在他们心头炸开,分明就是照搬了他们“五件起订“的生意经。至于为何起初不赚钱?明眼人一看便知是赵家兄妹的算计,硬是把个独立事业部熬成了王老板手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周刚强皱起了眉头,他性格单纯耿直,听完后心里泛起一阵不安。“可是,这种做法……会不会太不地道了?”

  “恰恰相反!”赵不琼立刻循循善诱,“下个月你们俩研究生毕业出去创业,要是还做手办服装同款的模式,这不就等于直接挖坑,跟王教授抢生意嘛。你说说,哪种做法对你们导师伤害更大呢?其实啊,故事里的王老板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他难道就想不到迟早会有这样的结局?不是想不到,而是没人愿意轻易舍弃现有的一切,重新开始。所以啊,与其说故事里的四兄妹坑了王老板,倒不如说是救了他。”

  如此狠辣的手段,竟被赵不琼说得这般冠冕堂皇、道德高尚,陈莉娜不禁大喜:“不琼姐说得太对了!就是这个理儿。不过,就怕老板不肯啊。”

  那不正合你们心意?“李一杲突然插话,手指轻叩桌面,“你们大可以心安理得地另起炉灶,抢客户,挖墙脚。“

  陈莉娜的目光在夫妻二人脸上来回扫视,忽然附在周刚强耳边低语。只见周刚强喉结滚动,终于重重地点了点头。两人齐声道:“不琼姐,还请您出面促成此事。“

  李一杲闻言,猛地一拍桌子:“服务员!上好茶!把招牌菜都端上来!“声音洪亮得惊飞了窗外栖息的麻雀。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