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和赵不琼的八卦还没热乎起来,门外便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紧接着,徐沧海大步流星地走进包房,身后紧随着赵雄和两女一男三人。周婷起身,为新面孔介绍双方的身份:“这是姚总、宫总、刘总……他们是沧美新美妆项目的老总、副总。这是李总、赵总,滴水岩公司的创始人……”
一番热闹的寒暄过后,众人纷纷在餐桌旁落座。徐沧海自然而然地坐上主位,赵雄、赵不琼、李一杲依次排开坐在他的右边,周婷则与新来的高管姚总、刘副总、宫副总坐在徐沧海的左边。徐沧海满面春风,热情招呼众人多交流:“不琼侄女,小梅,你们加个微信,多交流聊聊。”
赵不琼之前听周婷八卦时,就听说过姚总。她原本是沧美集团旗下迷茫之选连锁的招商总监,几个月前被徐沧海调到总部,负责星美集团最新的造型连锁项目,如今可是星美集团的当红人物。迷茫之选连锁在名创优品狂风暴雨般的打击下,是硕果仅存还能倔强生存的几家同类连锁之一,赵不琼也是久闻大名。能在这样一家连锁企业做招商总监的,必然也有莫大能力。
赵不琼拿出手机,亮出二维码,屏幕对着姚总。姚总拿出手机一扫,“嘀”的一声,两人加了微信。赵不琼迅速通过验证,主动将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发给了姚总。姚总也礼貌地回了自己的名字——“姚赵梅”,却未附上电话号码。
一般来说,两人加微信,一方附上手机号码,对方也会礼貌地回一个。周婷介绍赵不琼时,已暗示了她与赵雄的父女关系,两人的圈层不同,赵不琼比姚总高一个档次。加微信时主动附上手机号码,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姚赵梅理应也附上自己的电话号码。
见姚总未附上电话号码,赵不琼一肚子不痛快,故作天真地笑眯眯问了一句:“姚总,你妈不会也姓赵吧?”
姚赵梅向来瞧不起富二代,听徐沧海的口气,似乎还要让自己主动与赵不琼搞好关系,心里自然不爽,才未给赵不琼附上电话号码。如今听赵不琼询问,顿时不爽化作不满,碍于徐沧海坐在主位,不好发作,只好冷冷回了一句:“是啊,我妈确实姓赵。好多人都这么问。”
李一杲的手在桌下悄然滑向赵不琼的掌心,拇指轻轻一按,像在无声地传递一根救命稻草。赵不琼瞪他一眼,嘴角却微微翘起,脸上泛起一抹少女般的娇嗔,仿佛在说:“你少来这套。”
姚总眼角余光扫过这一幕,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她暗自嗤笑:原来是个被宠坏的千金小姐,哪有什么真本事?于是,她转头和刘总聊起了美妆项目的宏图大计,仿佛徐沧海那句“多和不琼交流”早已被风吹散。
主位上的徐沧海正和赵雄谈笑风生,两人聊起大学时代的糗事,笑声震得茶杯里的水纹都在打颤。周婷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无声地给每个人添茶,脸上的笑容像是从模具里刻出来的,分毫不差。
李一杲的目光越过上菜的位置,落在对面那位白衣笔挺的官总身上:“官总,听说你们首店筹备得如火如荼,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去开开眼界?”
官总摆了摆手,语气里带着几分试探:“首店还得再等等,我们打算先做两轮快闪店,探探市场的深浅。下个月快闪店开张,欢迎李总来指点一二。”
话音未落,包厢的门被猛地推开,几个服务员鱼贯而入,手中托盘上的菜肴像被施了魔法般飞速摆上桌。李一杲只觉眼前一花,原本空荡荡的桌面瞬间被八九道菜填满,香气扑鼻而来,却让人来不及细嗅。
“徐董,周总,各位贵客,菜已上齐,请慢用。”经理模样的男人笑容可掬,语气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催促。
李一杲愣在原地,心里直打鼓:这上菜速度,怕不是开了倍速?他还在琢磨这反常的操作,徐沧海已经举起筷子,一声令下:“来来来,大家开动!”
话音未落,筷子如雨点般落下,碗碟碰撞声此起彼伏。李一杲慌忙加入战局,却发现自己的筷子刚伸出去,面前的菜已经少了一半。他偷眼瞥向赵不琼,只见她慢条斯理地夹起一块鱼,细细品味,仿佛周围的风卷残云与她无关。
十分钟不到,桌上已是杯盘狼藉。服务员眼疾手快,撤走空碟,又端上一锅热气腾腾的老火汤。李一杲趁机给赵不琼夹了几块剩下的菜,官总见状打趣道:“我们都吃完了,剩下的你们慢慢享用。”
李一杲想起三月初与无问僧的那顿饭,那和尚吃饭的速度堪称“风卷残云”,不禁暗想:难道沧美集团这吃饭的节奏,是无问僧带坏的?他转头看向赵雄,只见对方已经剔着牙和徐沧海闲聊,显然对这种速度早已习以为常。
赵不琼依旧保持着她的节奏,细嚼慢咽,丝毫不受周围人影响。李一杲看着她,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也不再急着吃完。两人就这样悠哉游哉地享受着美食,又过了半小时,才心满意足地捧起碗喝汤。
姚总三人早已离席,徐沧海和赵雄则挪到了雅座,茶香袅袅中,两人的话题从商界风云扯到了大学时代的糗事。周婷坐在一旁,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舞,像是在处理什么紧急事务。餐桌上,只剩下李一杲和赵不琼还在慢悠悠地品味那锅老火汤。
李一杲显然被这汤征服了,一口气连干三碗,甚至连汤里的霸王花都捞得干干净净,吃得津津有味。赵不琼则显得优雅得多,一碗汤下肚后,便拿起纸巾轻轻擦拭嘴角,动作从容不迫。
“婷姐,”赵不琼忽然转头,带着几分调侃的语气问道,“你在家吃饭是不是也跟这儿一样,跟打仗似的?”
周婷闻言,放下手机,眼里闪过一丝戏谑。她走到餐桌旁,坐在赵不琼身边,低声笑道:“这你就不懂了吧?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想要在这个社会赢,就得又大又快才行。”
赵不琼虽然没听过这句九十年代末的自嘲流行语,但细细品味,觉得颇有道理,点头赞同:“确实,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躺平摆烂,说什么佛系。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他们振作起来,也变成快鱼呢?”
她环视着餐厅内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心中不禁感慨:沧美集团这种快如闪电的作风,确实值得学习。但放眼望去,还有哪个公司能学得来这种风格?
她想起沧美集团这些年,哪怕业绩一路下滑,投资项目接连失败,却依然屹立不倒。即便亏成这样,实力仍远超她父亲的星美集团。这其中,必然有其成功的关键,而这种快如闪电的工作作风,恐怕就是其底色之一。
“值得学习!”赵不琼心里暗暗道,“肯定有什么核心的东西,只要弄懂了,就能学会。”
李一杲同样若有所思,但他并不想照搬这种模式,而是想探究其背后的逻辑。他一脸虚心求教的样子,问道:“婷姐,你觉得我们要是开一家新公司,想学你们这种高速运转,有什么办法呢?”
周婷摇了摇头,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讥讽:“学这个干嘛?新公司可学不来。”她瞥了两人一眼,眼神里透着戏谑,“你不是辛耳老师的大徒弟吗?沧美集团的‘极速’可是他的得意之作,你怎么不去向他请教呢?”
李一杲一听“辛耳老师”四个字,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像嗅到了猎物的狼:“咦,这怎么又跟老师扯上关系了?快给我们详细讲讲!”他的语气急切,仿佛抓住了揭开谜底的线索。
周婷这次倒是爽快,没有卖关子,直接开始讲述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她的声音低沉而神秘,仿佛在揭开一个被时间掩埋的谜团。
那时的辛耳,还叫无问道人,自称“企业医生”,专治企业疑难杂症。他用自己的一套“望闻问切”诊断法,给沧美集团作了一番全面检查,发现这家公司制度完备得近乎苛刻。
“这也是不得不完善,”徐沧海苦笑着吐槽,“外资企业的要求多如牛毛,连员工饭堂吃什么、有没有午休时间、买没买社保和意外保险,都要一一过问。文档存档、审批流程,更是严格得让人掉层皮。”
无问道人自然清楚ISO20000等企业规范的来龙去脉,也知道这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体系,绝不能推倒重来。他安慰徐沧海:“徐董,你应该庆幸了,外资还没要求你的服务符合反恐审核和文化多元化审核,要不然,我还真没法帮你。”
这句话看似讽刺,却让徐沧海听出了弦外之音。他眼前一亮,追问道:“道长,你是不是已经有什么妙计?快说快说!”
无问道人皱了皱眉,脸上露出一丝愁容:“妙计倒没有,馊主意倒有一个。你如果采纳,估计我会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徐沧海哈哈大笑,从大班椅后站了起来,拉着无问道人走向茶室:“你是我的座上宾,谁敢对你咋样?”他亲自为无问道人泡茶,语气里带着几分急切,“道长,锦囊妙计,计将安出?”
无问道人水袖一摆,装模作样地低声道:“附耳过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听了无问道人的计策,徐沧海心中大喜,也明白了为什么无问道人会说“人人喊打”。但他敏锐地嗅到了这策略的厉害之处,当即拍板,按照无问道人的计策全力推动。
第二天一早,徐沧海召集了公司高管开会。会议室的氛围凝重,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紧张,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徐沧海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众人:“最近设计部的产出为什么这么少?我们的市场反馈已经跌到了谷底,你们难道没有察觉到吗?”
设计部总监凌飞扬坐在角落里,甩了甩他那头秀美的长发——别误会,这位仁兄是男的,不过长发飘飘,比女生更加秀丽。他抬起头,目光坚定,语气平静却带着几分锋芒:“徐董,您知道吗?设计不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而是灵魂的碰撞,是生活的艺术重塑……”
凌飞扬的一番侃侃而谈,差点让徐沧海哑口无言。他皱了皱眉,语气依然严厉:“但市场不等人,我们的竞争对手已经在推出新品了。如果我们再不加快速度,就会被淘汰。”
凌飞扬轻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讽刺:“徐董,您难道没发现吗?那些快速推出的产品,虽然一时风光,但很快就被人遗忘。真正的经典,是需要时间打磨的。”
徐沧海询问营销部门的意见,营销部门早就对设计部门慢吞吞的作风不满,见老板发话,自然抓住机会,对设计部门开喷。顿时,你一言我一语,把设计总监凌飞扬说得满头包,差点甩头就走。
无问道人顿时心中一喜,站起来做和事佬:“徐董、凌总监诸位老总,我给你们出个主意,看能不能这样:设计部的高级设计师,设计自己决定什么时候交稿,但需要徐董亲自审稿,才能做小样下市场测试;高级设计师以下的所有设计师,统统都不需要审稿,也不需要管是不是原创,但交稿从原来每周一稿,改成每天一稿。”
徐沧海一拍大腿,当即拍板决定:“非常好!就按照这个方法,不过,为了激励大家多出设计稿,要搞每天交稿数量排名,超过10份设计稿的,统统都有额外奖励。”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其他高管面面相觑,谁也不敢插话。凌飞扬问:“徐董,这样保证设计的质量无法保证的,粗制滥造的设计交差的人,多了去了……”
徐沧海大笔一挥:“先不管质量好不好,就按照道长的建议推动,今天就要看到效果!”他又向无问道人拱拱手,“道长,请你施法,来来来,念一段紧箍咒什么的,好让他们别唧唧歪歪,推三阻四。”
无问道人还真的现场做法,对着凌飞扬一番念咒,然后拿出一堆符纸,跟着凌飞扬去设计部又一番作法,给每个设计人员的座位,都贴上符纸。这符纸叫做“车祸符”,要用交设计稿件的数量才能消除祸患。这下子,几十人的设计部给吓得不轻,纷纷询问:“真的没有质量要求?只要不重复就行?每天10份稿件,就能够彻底解除符咒?”
果然,不管是不是真的有用,还是要靠装神弄鬼的符咒才行。当天没有完成10份交稿的,就有两个人出门真的差点被车撞挂了。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死里逃生的经历,顿时疑神疑鬼的人更多。第二天,全部设计人员都交了10份设计稿才敢下班。
设计作品如洪水般涌来,垃圾满天飞,仿佛一场无休止的视觉污染。无问道人眉头紧锁,思索片刻,拨通了天问策划公司老板李志勇的电话:“老李,你帮我一个星期,看看这些垃圾里有没有能用的。如果有,改一改就能做成爆品,你来负责策划,我帮你说服老徐。”
李志勇一听,心里顿时打起了鼓:“道长,那岂不是要给你免费干一个星期?”
“不要哔哔,干不干?”无问道人语气坚决,仿佛在下一道不容置疑的命令。
李志勇苦笑:“这么一大堆,如果全都是垃圾怎么办?”
“你没听过二八立方定律吗?”无问道人一脸鄙夷,“亏你还说搞策划的。在125件看似平凡的作品中,必定会有一件闪光的精品。这就叫二八立方定律。你看看,这里何止125件设计?十倍都有了,怎么可能全都是垃圾?”
李志勇虽然从未听过什么“二八立方定律”,但无问道人的话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抽得他不得不硬着头皮答应。他将堆积如山的设计搬回公司,开始了疯狂的筛选过程。几天后,他果然发现了几件让他眼前一亮的作品,喜滋滋地跑来告诉无问道人。
无问道人带他去找徐沧海。徐沧海看到这些颇有亮点的设计,立即喊来市场部打样调研。反馈结果不错,徐沧海便将策划任务交给了李志勇的天问公司。挑出来的几个产品,果然有炸响的爆品,让徐沧海和李志勇都大喜过望。徐沧海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李志勇拿到了订单。
“提速!全员提速!”徐沧海吹响了提速的号角。然而,这提速的号角却让二十多人的设计部门开始人心浮动。不久之后,员工们纷纷离职,仿佛一场无声的抗议。
“不要怕!招聘的时候,也别看应聘的设计人员牛不牛了,就看出设计作品快不快!”无问道人给徐沧海和人资总监打气,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坚定。
“对!就这么干!”徐沧海叮嘱人资部门,“给我招聘手脚麻利的设计师回来,不问学历不问有多牛,只管设计速度足够快!”
人资部门不敢违逆,立即开动招聘机器,源源不断地招聘新员工。新来的员工交作品的速度越来越快,仿佛一场无休止的速度竞赛。有个新来的女大学生入职第一周,就创下了一天出99份方案的惊人记录!而且,这个纪录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竟然成了常态。
讲到这里的时候,周婷问两人:“你们猜猜,当时我们公司市场部门也有审稿、选稿的人员,为啥还要外聘公司帮忙呢?”
“因为市场部门的审稿人员忙不过来?”李一杲答道。
“因为要拉仇恨,好做第二轮的跨部门提速。”赵不琼答道。
周婷点头赞许道:“赵小姐果然懂人心,得了辛耳老师真传啦。”接着,她继续讲述后续的故事。
在没有提速之前,设计部是最拖后腿的部门,其他部门最爱把责任推到他们头上。现在设计部门提速了,如果全都丢给自己公司的市场部门选稿和审稿,等于责任转移,市场部门审稿和选稿的人,很可能就成了新的卡脖子环节。
这时候,无问道人说服徐沧海引入外聘公司辅佐。这个外聘公司那可能全都否决?垃圾里面都要掏出金子来,这样自己才可能接到生意。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市场部门的审稿和选稿人员没有淘出来金子,就有对比了,要么被炒掉,要么赶紧也淘到金子出来。
于是,审稿、选稿的人也不得不加快节奏,有时他们连看都没来得及看,新的设计方案就已经堆积如山了。这些堆积起来的稿件送过去天问策划公司,被天问公司挖掘出来金子,顿时又引来徐沧海一轮换人潮,跟不上节奏的员工又被淘汰出局了。
“提速!还要提速!”徐沧海的号角,已经得到了更多人的响应。因为设计部门的员工看到别人拖拖拉拉,也开始了投诉别的部门:“是你们耽搁了公司,你们才是卡脖子的部门!”
这种快节奏就像传染病一样,逐渐传递到了打板部门等其他环节……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部门都像是被驱赶的鸭子一样,疯狂地运转起来!
几年过去了,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现在稍微慢一点都会觉得别人在拖后腿。
终于有一天,听说那个出这个主意的“坏人”无问道人被炒鱿鱼了,许多员工都去嗨皮庆祝一番。他们以为,以后就可以不用被这么高速度折磨了。然而,习惯不是一个人就能够改变的。工作中稍微慢一点的人,马上就会招致投诉:“某某,我已经搞定了,是你没有搞定,出问题跟我没关系……”
就这样,罪魁祸首无问道人已经被炒鱿鱼十几年了,而沧美集团的高速度,却已经成为所有人的习惯。
“原来所谓好和坏,不过是习惯于不习惯而已。”赵不琼若有所思,“打造一种习惯,让习惯成为本能,难道这就是企业文化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