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枇身上透着一股独特的气质,不怒自威。只要她静静看着对方,那无形的气场便会悄然蔓延,让对方不自觉心生敬畏。这气场,在无问七子当中,独一无二,旁人皆无。
张金枇大学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人资工作里。这人资工作,天天与人打交道,得琢磨别人的心思,给人做思想工作。日子久了,就像在一个无形的漩涡里打转,很容易生出心理问题,张金枇也没能幸免。
“老师,我觉得自己得精神病了!”那天,张金枇一脸沮丧,找到无问僧倾诉。
“哦?你整日给别人做思想工作,居然也会得精神病?说来听听,到底啥情况?”无问僧眼中闪过一丝好奇,饶有兴致地问道,那模样,仿佛发现了什么新奇好玩的事儿。
“我去看精神科医生了,医生说我焦虑症、抑郁症、倦怠症,三症并发,还说这是不治之症,无药可救了!”张金枇心情沉重,声音里满是无奈与绝望。
无问僧听后,像是听到了世间最可笑的笑话,顿时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鼻涕都不受控制地流了出来。他捂着肚子,笑了好一会儿,不经意间瞥见张金枇目光呆滞地看着自己,脸上的笑容瞬间一滞,转而生气地说道:“枇杷,赶紧跟我一起笑啊,笑一笑,十年少,这么有意思的事儿,你咋还不乐呵乐呵?”
张金枇扯了扯嘴角,皮笑肉不笑地应付了一下。
“咦,你这样可不行,来来来,跟我一起狂笑,像我这样,放开了笑……”无问僧不依不饶,非要逼着张金枇跟他一起狂笑。张金枇无奈之下,只好配合着无问僧假装狂笑。可笑着笑着,她突然觉得自己这副模样像个滑稽的小丑,越看自己越觉得好笑,不知不觉间,假笑竟变成了真笑。师徒俩你指着我,我指着你,莫名其妙地笑得不可开交。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狂笑过后,张金枇只觉得腮帮子的肌肉酸痛无比,就好像双腿跑了几十公里那般疲惫,接下来的好几天,说话都觉得酸软无力。然而,神奇的是,她那所谓的“不治之症”,似乎真的缓和了些许。
“老师,我的精神病好像好了一点点,你快帮我分析分析,要怎样才能彻底根治呢?”过了几天,张金枇又跑去问无问僧。
“要治好你的‘精神病’,得靠另一种‘精神病’。”无问僧面色凝重,目光深邃,话语中透着难以捉摸的意味,缓缓说道,“这世上所谓的焦虑症、抑郁症、倦怠症之类的精神疾病,不过是人类在认知的迷雾里徘徊,看不清本质,只能给那些现象胡乱安个名字罢了。就像坏血病,那不过是浮在水面的泡沫,缺少维生素才是藏在水下的礁石,而食谱里没有自然食材的影子,才是那艘破船漏水的根源。枇杷,你干人力资源,给人做思想工作,要是只知道设身处地,不管是站在对方还是自己这边想问题,就好比在独木桥上跳舞,很容易进退两难,摔个狗啃泥。”
无问僧顿了顿,像是在给张金枇时间消化这些话,接着说道:“就说公司没钱发工资这事儿,你站在员工角度想想,是帮他们去讨要欠薪,还是去劝他们体谅公司经营困难,确实没钱发?这世上的事儿,哪能简单地用黑和白来划分,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根本不存在能让所有人都拍手称快的解决办法,所有的解决手段,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咬咬牙,各退一步的无奈妥协。”
“那我该咋办呢?”张金枇一脸急切,眼中满是困惑。
“给你三条建议。”无问僧神色平静,伸出三根手指,“其一,莫要与人讲道理。若非要讲,哪怕道理再正确,也别以自己的名义。那样只会将你与对方置于对立面。正确的方法,是用有光环的人的名义。牛人说的废话,也比你说的真理更令人信服。泥淖中的人,总愿意抓住那根看似光鲜的稻草,哪怕那稻草不过是虚妄。”
张金枇听着,不禁回想起过去。以往跟员工做思想工作时,“公司认为”“我认为”这些词就像口头禅一样,动不动就冒出来。结果呢,对方免不了要和自己争论一番。就算自己把对方说服了,那也只是表面上的,对方心里就像堵了块石头,一直不痛快。这么看来,自己以前的做法简直是错得离谱。想到这儿,张金枇如获至宝,当下就决定照做。还别说,这一试,倦怠症果然减轻了不少,她终于能重新打起精神,回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然而,焦虑症和抑郁症却像两个甩不掉的跟屁虫,依旧死死地缠着她。
“这世上的人,其实都是演员。演员的自由度,有两个衡量的维度,一个是角色自由,一个是剧本自由。能演的角色越多,就好比爬得越高,自由的天空越广阔;演角色的时候,能不被剧本绑死,自由发挥的空间越大,这自由的地面就越宽敞。要是角色被别人定得死死的,剧本也得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一点发挥的余地都没有,那就算演技再好,也不过是被线牵着的木偶,根本没法展现真实的自己。”无问僧微微皱眉,神情严肃,“所以,我的第二条建议是,给自己和别人都打造一个角色,让大家都照着这个角色去演。努力从那种被束缚的小演员,往自由的大演员转变。当然啦,等你回了家,就告诉自己,这会儿你不是演员了,就是普普通通的自己。”
张金枇绞尽脑汁,琢磨了好久,才大概明白老师这番话的意思。她犹豫了一下,小声问道:“老师,这样不会变成双重人格吧?”
“基因一模一样的同卵双胞胎,不仅有心灵感应,连行为和三观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你根本分不清他俩谁是谁,这能算同一个人格吗?”无问僧不直接回答,而是抛出一个问题。
“那肯定不算!”张金枇赶忙摇头,语气坚决,“再像那也是两个人,灵魂不一样,人肯定不一样啊。”
“这不就对了嘛!你在职场是一个角色,回了家为啥就不能换个角色呢?”
张金枇听了,若有所思,渐渐有了明悟。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慢慢把这些领悟整理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这么一来,她的人力资源工作干得越来越顺,忧郁症和焦虑症也渐渐没了踪影。不过,她又感觉自己好像染上了另一种“病”——角色扮演带来的多重人格感。
这时,她想起老师说过的话:“病,不过是人类没搞清楚本质,给现象瞎起的名字罢了。”
于是,她不再纠结自己有没有病。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知不觉间,她竟发现自己在这摸索中渐渐领悟了一种“道”。就在这一刻,那些曾经困扰她的病症,就像一阵烟,莫名其妙地消失得干干净净。
无问僧并未告知张金枇第三条建议究竟是什么,对此,张金枇曾心生诸多疑惑,几番话到嘴边,却又止住。毕竟,她满心期待能从老师口中直接获知这条“秘籍”。
直至张金枇参悟自己在人力资源领域的“道”后,才豁然开朗——老师其实已然点明。此刻的她明白,自己已然走到需要阐述自身之道的阶段。可究竟该如何讲述自己的道理?这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的交流场景中,最常见的讲理方式五花八门。有些人习惯搬出经典,企图借助先人的智慧为自己的论点背书,期许对方能因此心悦诚服;还有些人则习惯摆事实,以铁证如山的事实让对方无从辩驳,哪怕心中不愿相信,也不得不接受。更有甚者,会采用比拼例子的方式,谁积累了更多、更具说服力的案例,谁便能在争论中占据上风。当然,也存在着依靠拳头硬说话的情况,这类人秉持“谁拳头硬,谁就是理”的荒诞逻辑;更有极端者,靠嗓门大小来判断是非黑白,能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这种行为,已然偏离了正常讲理的范畴,纯粹是无赖之举。
而这些,都不是张金枇的选择。在长期的沉淀与反思中,她琢磨出了老师未曾明言的第三条“路”——“以传立道”。华夏历史的长河中,孔子的弟子们将他的生平与教诲精心整理成论语,这无疑堪称“以传立道”的至高典范。此刻,张金枇在无问七子团队内部巧妙运用这一方法,以老师的传记为载体,讲述自己的“道”。
不得不说,张金枇这一策略精妙绝伦。她实际上是为“道”确立了一个高标准的框架。倘若对方认同她的讲述,那便意味着彼此志同道合,可以携手深入研究与探讨这一理念;若对方不认同,进而引发激烈的辩论,那么需要挑战的并非仅仅是张金枇个人的观点,而是整个师门传承的根基。在这种情况下,试图强行争辩往往只会引发无谓的仇怨,倒不如干脆放下理论,直接付诸行动。
如此一来,同门师兄弟之间,只会选择以“修订”的方式来完善老师的传记。他们会将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的观点与感悟融入其中,而不是全盘否定师门的既有传承。这便是张金枇智慧与谋略的精髓所在,依靠先行立传占据了先机,为自身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张金枇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叙述,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布局。她巧妙地将团队角色构建的理论融入其中,既有从师门继承而来的智慧结晶,也有自己独创的心得体会。至于故事中提到的师父悟道的过程是否完全真实,对她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道“能否真正立得住脚。
在这套理论中,既包含了西方贝尔宾的“以事设人“的主动角色理论,也融入了无问僧提出的“以人应事“的自然角色理论。两者的结合,最终形成了张金枇独特的“道“。她借着为师父立传的名义,巧妙地将自己的理论体系表达了出来,就像一位高明的园丁,在看似随意的耕耘中,悄然种下了精心培育的种子。
李一杲听完故事后,心中暗暗称奇。他曾经也接触过类似的角色理论。回想当年自己单枪匹马创业时,被员工怼得满头包,最后不得不跑到书店抱着一堆管理学书籍啃食。可惜那时他形单影只,看书看得昏昏沉沉,最终也只能囫囵吞枣地扔在一旁。如今听到这套理论,往事历历在目,他不由得多了几分感慨。
赵不琼对角色理论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她明白,故事中的角色绝非简单的照搬照抄,必然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打磨。她若有所思地问道:“大师姐,能不能把你最新总结的'团队角色理论'资料发给我们看看?“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表明她已经默认了对角色理论的认可,只是希望进一步探讨细节。就像一位精明的商人,在确认商品质量后,才会提出具体的合作意向。
张金枇听到这话,心中不免有些激动。但她强忍着情绪波动,立刻将资料发送给大家。随后她补充道:“这套理论的关键在于顺其自然,切莫强求。关键时刻,最擅长的人自然会挺身而出;平日里,大家也能灵活配合,让团队运转得更加和谐高效。“
在团队管理中,角色定位绝非简单的排座次。它关乎权力分配的核心环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难以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团队不得不经历一场“革命“,甚至彻底推倒重来。无问七子团队人数众多,想要协调好权力分配更是难上加难。
张金枇的这一招棋下得极为高明。她通过这套理论框架,成功抢夺了最高决策层的角色分工解释权。这种潜在的权威,往往比显性的权力更加重要。正如她说的:“权威,有时候比权力更有用。“
赵不琼飞速浏览完资料,全神贯注地思索着这套角色理论的内核。越深入探究,越发觉其中奥妙无穷、深不可测。当她将自己代入其中,刹那间恍然大悟——这竟是一套别具一格的平权法则!一套针对至高权力的平权法则!一旦付诸实践,至高权力便不再如以往那般,长时间紧握在一人手中,而是会依据具体事务的变化而流转。
其他人似乎也都洞悉了这一点。对于除李一杲之外的众人而言,这套理论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可对李一杲来说,却是利弊参半。此刻,除了李一杲,众人都未表态,显然,大家都在默认中接受了这套角色理论。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一杲身上,静静等候他的回应。
李一杲此前已给自己定下了 CEO的职位。见众人齐刷刷地盯着自己,他心中暗自好笑,眼神滴溜溜地在众人脸上扫过,随后佯装一脸不舍地说道:“唉,既然大家都对这套理论赞誉有加,那行吧,大家就依照这套理论,挑选最契合自己的角色,之后咱们再一起商议调整,最终确定各自的职位。你们觉得如何?”
众人听闻,皆如释重负,重重地松了一口气。显然,李一杲这话意味着要重新洗牌,摒弃他原先作为大当家的 CEO角色,让大家自由选择,重新分配角色。
众人齐声叫好,纷纷点头称赞,旋即低下头,专注地看着手机里张金枇发送的资料,绞尽脑汁地思索自己适合哪个角色。一时间,线上视频会议室里安静得落针可闻,唯有张金枇透过屏幕,静静地注视着大家。
张金枇表面上镇定自若,仿若一潭平静的湖水,可内心的激动却如翻江倒海一般。这份激动,远比李一杲的预制菜方案狂赚一千万时还要强烈,简直要嗨到冲破天际。
张金枇所提出的这套理论,名为“自然角色理论”。它既非贝尔宾理论的翻版,也不是无问僧理论的延续,而是她博采两者之长后,独具匠心创造出的全新理论。这套理论的影响力,远不止于高层权力分配,而是如同细密的蛛网,覆盖了整个组织的所有权力分配层面。哪怕是最不起眼、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色,在特定时刻,都极有可能手握至高权力。
然而,在这套理论体系推行的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非大师兄李一杲莫属。
在华夏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当家的话语就如同金科玉律,一旦出口,便驷马难追。毕竟,要是没了威严,队伍岂不是像一盘散沙,分分钟就会土崩瓦解?而张金枇的这套角色理论体系,简直就是公然与那种绝对权威唱起了对台戏。
如今,这套理论竟如此迅速地赢得了大家的拥护,就连李一杲也表态予以支持。这终于让张金枇得以第一次毫无顾忌地大展身手,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此刻,她内心的澎湃难以用言语形容,即便竭力压抑,嘴角仍不由自主地泛起笑意。
那么,张金枇心中最为担忧的李一杲,他此刻又是怎样的心态呢?
实际上,李一杲对于权力的看法,与张金枇大相径庭。
在李一杲的认知里,公司里的诸多事务,归根结底都绕不开“钱”这个关键因素。有钱便能吸引人才,有了人才自然就有了权力,毕竟掏钱的人才是公司真正的实际控制人,其他一切都不过是虚幻泡影。
当然,那些与金钱毫无关联的组织,并不在此列。就像无问七子这群同门师兄弟,和金钱扯不上一点关系。也正因如此,他当仁不让地争取到了大师兄的位置,在他眼中,这个位置就是他权力的象征。
那么,究竟为何李一杲对赵雄如此忌讳,死活都不愿让赵雄掏钱入股呢?表面看来,是他害怕头顶上凭空多出一位手握实权的董事长,对自己指手画脚,打乱他的计划。但这不过是浮于水面的表象,真正潜藏在水底的原因,可要复杂得多。
赵雄拥有随时掏钱加码、增资扩股的能力,而李一杲却没有这样的底气。明眼人都能看出,公司很快就面临筹集资金的需求。在资本的游戏里,只要来上两三轮增资扩股,即便赵雄最初持有的股份微不足道,也极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大股东。这,才是李一杲最不愿看到的局面。毕竟,在商业的世界里,哪怕大股东不担任任何具体职位,也无疑是公司真正的掌控者,如同牵线木偶的幕后操纵者,掌控着一切的走向。
赵雄虽然挂着董事长的名号,手握否决权,但他没有股份,李一杲就敢在心里偷偷藐视他。毕竟,在商战中,权力再大也抵不过钱袋子的分量。如今赵雄只是空有其名,没有实打实的股份支撑,李一杲才敢在团队面前谈笑风生,若无其事地讨论权力分配。
除了上述原因,李一杲能接受这个方案,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他被无问僧那别具一格的权力观念深深触动,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无问僧曾说过,真正强大的权力,恰似核武器一般,你明明知道它就隐匿在那里,散发着无形的威慑力,却从未见过它真正动用过。这,便是核武器令人胆寒的终极威力。
“终极权力,其存在的意义,便是永远无需使用!”这不仅是李一杲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深刻明悟,更是他在这次创业旅程中打算大胆尝试的全新策略。如果有可能,他甚至希望永远都不要动用这所谓的终极权力,就像守护着一个神秘的宝藏,只愿它静静地沉睡,发挥着无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