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48章 又一块五行之源

第148章又一块五行之源  科考队本来是带了越野车的,但越野车哪有直升机方便。

  山里可没有路,就算越野车性能再好,多好多地也是过不去的。

  直升机就方便多了,管他有路没路直接飞过去。

  第一次降落是在一片山谷中,这地地形还算是平坦。

  两边是山,中间是一片开阔的绿草地。

  科考组长询问了驾驶员的意见后,一听能降落,就让飞机落下。

  相距五十多米,姜宁也跟着降落。

  科考队员凑在一起,四下望了望。

  拿着仪器测量了下,也不知道在测量什么。

  反正姜宁是看不懂。

  商量一阵,科考组决定分成两组,步行去勘察地貌。

  飞机驾驶员不用去。

  但姜宁可不想待在这里发呆,于是跟着王奇他们这一组去转悠。

  带上设备,科考队分组出发。

  一组往南,一组则往西。

  姜宁跟着王奇他们组往南走,山野里跋涉挺费劲的。

  不过三人显然是经常去野外科考,体力都挺棒。

  即使是蒋露这个女硕士,背着设备也走的十分轻松。

  蒋露对他很是好奇,问:“你这么年轻是怎么创业成功的?”

  “创业?”

  姜宁愣了一下:“我没创业。”

  “没创业?”

  王奇也好奇了:“你那么大个农场怎么建起来的?”

  姜宁道:“打井种树一点一点改造呗!”

  蒋露问:“你不创业哪来的资金?”

  姜宁开始忽悠:“我十八刚高中毕业就去国外了,在非洲打拼了好几年,运气好捡了块狗头金卖了不少钱,就回来拿了块地建了个农场。”

  三人听的那个懵逼,这不是网文里的桥段吗?

  蒋露好奇:“你捡的多大的狗头金,卖了多少钱?”

  姜宁比划了下:“这么大一块,卖了几千万。”

  三人看他的眼神就有点不对。

  一副你在哄傻子的表情。

  蒋露问他:“你多大了,怎么看着还没我大?”

  姜宁道:“二十五。”

  蒋露惊讶:“这么小。”

  姜宁问她:“你多大了?”

  蒋露却不说了:“女孩子的年龄是秘密。”

  姜宁打量几眼:“你都比我大,也算是女孩子?”

  蒋露挑眉:“怎么就不是女孩子了?”

  姜宁就说:“女孩子这个词一般形容那些在上学的女生,你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能叫女孩子,应该叫女人才对。”

  王奇和周志琛笑出了狗叫声。

  蒋露黑脸:“你这么大个老板怎么说话一点风度都没有。”

  姜宁道:“要什么风度,我只跟我老婆讲风度。”

  蒋露惊讶:“你结婚了?”

  姜宁点头:“对,我老婆是老师。”

  蒋露上下打量着他,一脸的意外加惊讶:“你还这么年轻怎么这么早就结婚了?”

  姜宁道:“二十五结婚早吗?我初中同学孩子都有上幼儿园的。”

  王奇感慨了下:“小地方结婚就是早。”

  姜宁瞥他一眼,道:“你这话有歧义,什么叫作小地方结婚就是早。”

  王奇连忙解释:“我没别的意思,不好意思我说错话了。”

  姜宁摆了摆手,没跟他计较。

  周志琛道:“25结婚也不算早了,正常二十六七已经算晚婚了。”

  姜宁大为赞同:“这话在理,结婚还是要趁早,我老婆说,聪明的女人都会早早的找个好男人把自己嫁了,所以还是要趁早,不然就只能捡别人挑剩的了。”

  蒋露立刻反驳:“你这话太绝对了吧,现在可不是过去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就二十五六了,大城市二十七八结婚,都算早的了,总不能在学校就结婚。”

  姜宁摊了摊手:“反正我老婆是这么说的。”

  蒋露那个郁闷:“你老婆多大了?”

  姜宁道:“比我小一岁,二十四,我们春节之前结的婚。”

  蒋露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

  她今年二十八,要按照这个说法。

  自己也属于剩女了?

  一边抬杠扯蛋,一边走。

  走了一阵,停下测量了一下高度。

  把数据继续好,然后继续走。

  姜宁问道:“要不要我帮你们拿设备?”

  蒋露又好奇了:“你怎么体力这么好?”

  姜宁不太明白:“有问题吗?”

  蒋露道:“有钱人不都是四肢不勤,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吗,吃饭有老婆递筷子,喝茶有秘书递杯子,跑三步就喘,上楼递腿软,你怎么不一样?”

  姜宁一脑门子黑线:“扯蛋,你听谁说的,我天天早上六点钟起来跑步,有时候还会跟工人一起干一点活,你说的那是什么物种,我怎么没见过?”

  蒋露一脸不信任的样子:“当老板的还会自己干活?”

  姜宁无语地道:“你为什么对老板这么大偏见?”

  蒋露坚持己见:“难道不是?”

  姜宁道:“是个辣子,你这是在网上看了多少黑老板的,你觉的有钱人都很傻吗,就不知道锻炼身体?我知道的好多有钱人都在早起跑步锻炼,有的甚至会抽时间骑行,比普通人更加爱惜身体,你这是典型的就是网上黑话看多了。”

  蒋露不信:“有钱人不都是白天酒场,晚上夜场吗?”

  姜宁道:“你这纯属以偏盖全了,有些老板是很忙,应酬多,但也没有那么夸张,真要像你说的那样,老板早都喝死了,有几个能活到六十岁。”

  蒋露还是不信,坚持自己的观点。

  又走了几公里,爬上一处山岗测了下数据。

  几人坐下歇息,拿出水喝了两口。

  大约歇了十几分钟,起来继续走。

  姜宁替王奇背了一个包,里面是吃的喝的。

  绕过几个山坳,前面出现了一条小溪。

  来到溪边,王奇三人蹲下试了下水温。

  冰冷刺骨。

  姜宁却是眼皮一跳,看向了上游二十米外。

  胸口的五行之源忽然剧烈震动了起来。

  姜宁往上走了一段,蹲在溪边扒拉了两下。

  扒拉出来一块五彩色的晶石。

  捡起来捏了捏,不像是石头。

  有点像玉,不是那么硬,还有一点润。

  胸口的五行之源在剧烈震动。

  想要吞了晶石。

  晶石同样也在微微震动。

  有一股同源的味道。

  显然也是一块五行之源。

  姜宁那个卧槽,着实没想到会在这里捡到五行之源。

  之前捡到只是意外。

  这次要不是胸口的五行之源提示,根本不可能知道这小溪里有一块五行之源,显然之前他得到的五行之源并不完整,估计加上眼前这一块,依旧不完整。

  姜宁把把几下,放开了压制。

  晶石立刻消失不见。

  和胸口的五行之源融合。

  凝神内视。

  两块五行之源融合。体积并没有变大。

  依旧是原来的大小,只是更加晶莹了。

  五行技能也提升了,遁术的速度更快,施术的范围更广。

  最让他振奋的,则是五行空间变大了。

  之前只有一个立方大小,两块五行之源融合后,直径增加了大约有三倍,容量增加了多少以他学渣的心算水平,暂时还算不出来,总之感觉不比小区房子的书房小多少。

  姜宁觉的,人还是要多做点好事。

  要不是陪科考队来考察,哪会有这种迹遇。

  五行之源可是他最大的本钱。

  这不是财富可以衡量的。

  老话怎么说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以后得多做点好事,遇事不抱怨,该帮忙的时候就帮忙。

  指不定还会有好运,再捡到一块五行之源。

  那边在叫人了。

  姜宁收拾心情,过去跟三人会合。

  越过小溪继续上路。

  跋山涉水,走了一个多小时。

  也不知道到了哪里。

  采集了好几处数据,到了预定时间后,才往回走。

  到回降落的山谷后,两队人会合,交流了一下考察结果。

  中午也没饭吃,就吃了点带来的面包火腿什么的。

  再喝点矿泉水,休息了半天小时。

  然后登上飞机起飞,继续往南飞。

  飞了半个小时,已经到了西海界。

  找了处平坦的地方,直升机降落。

  六个人分成两组继续去考察。

  姜宁依旧跟着王奇他们这队,帮着拿了一个设备。

  可惜下午没有好运眷顾,再没捡到五行之源。

  快六点的时候,科考队原地会合。

  跋山涉水走了一天,所有人都不轻松。

  蒋露坐在地上,轻轻捶着腿。

  不想动弹。

  姜宁很是惊讶:“你一个女人怎么体力也这么好?”

  蒋露不想理他,对‘女人’这个词很不感冒。

  王奇替她回答:“干我们这行的,体力不好怎么能行,经常在野外科考,好多地方车过不去,只能依靠两条腿,最多三个月,再娇气的女生也能徒步走几十公里。”

  姜宁竖了个大拇指:“你们也挺不容易的。”

  柯玉田笑呵呵的道:“这世上就没有谁是容易的,官员不容易,老板不容易,百姓更不容易,相对而言我们这些研究人员还算是好的,至少不用承担太大的责任和压力,也不像打工人一样为了生活不敢懈怠,到是姜总跟着我们跋山涉水的,麻烦你了啊!”

  姜宁摇头:“没什么麻烦的,我是北安人,你们为了解决北安缺水问题不辞辛劳,我这个北安人更应该尽点力,如果需要我帮忙,你们尽管说。”

  柯玉田点点头:“今天就这样吧,我们回去歇一晚,明天继续。”

  大伙都没意见。

  于是歇了一阵,登上飞机起航。

  老杨从京城回来了。

  吃过晚饭,科考队休息。

  姜宁回了农场,去宿舍看老杨。

  老头无所事事,在楼下和大姨父陈学峰聊天。

  姜宁招呼了下他大姨父,才问老头:“京城咋样,带孙子玩的挺舒服吧?”

  老头开始吐槽:“舒服什么,那鬼地方就不是人待的,热的要死,空气质量又差,天上灰蒙蒙的,我感觉气都快喘不过来,还是农场待着舒服。”

  姜宁乐了:“这话说的,京城可是首都,怎么能不是人待的地方。”

  老头一脸的不爽快:“反正我是待不住,还是老家好。”

  陈学峰也附和:“大城市污染严重,确实不太好,闷的人透不过气来。”

  姜宁点了点头,问:“什么时候去报到?”

  老头说:“明天去。”

  姜宁道:“之前我说的方案考的咋样了?”

  老头也不纠结,道:“我觉的可以,明天去报到完看看情况,两头兼顾自然最好,上午文联坐班,下午来农场转转,或者等这一阵风头过了,我该干嘛还干嘛,最多时不时去文联露个面就行了,我就不信还有人专门盯着我们这些老家伙。”

  姜宁抚掌:“这样最好不过。”

  老头又道:“不过文联日子不好过,县里不给钱,好过工作都没法开展,我去了估计得给拉一点赞助,让那些老家伙都闭嘴,不然估计会有人说三道四的。”

  姜宁点头:“一年给五十万,只要你在文联挂着,这钱就一直给着。”

  老头就挺愉快,老板大方工作干的也舒心呐!

  聊了一阵,天擦黑时姜宁才回了别墅。

  回到别墅,冯雨和冯雪刚刚遛弯回来。

  三人没有上楼,姜宁开了廊灯,坐在后门走廊下说话。

  冯雨摸着肚子,说:“我感觉的孩子动了。”

  “真的假的?”

  姜宁惊讶:“都不到三个月,估计还没我半个拳头大,会动吗?”

  “真的。”

  冯雨肯定地道:“动了好几下呢!”

  “我摸摸!”

  姜宁凑了过去,手伸进去摸肚子。

  摸了半天,好像确实动了一下。

  冯雨仰靠在躺椅上,脸上洋溢着母性的光辉。

  冯雪静静坐在一边,也不知在想什么。

  六年级马上毕业考试了。

  考完试冯雨基本上就没什么事了。

  姜宁问她:“想好暑假去哪里玩了吗?”

  冯雨有点懒洋洋的:“去美国吧,找个大医院给姐做个检查。”

  姜宁一怔,看了看冯雪,问:“姐愿意去了?”

  冯雪点了点头。

  姜宁就道:“那就等学生考完试过去。”

  冯雨说:“等姐驾照考完再去吧。”

  姜宁点头:“那个很快的,学生考试前应该能考下来,我先联系医院。”

  冯雨精神了些,问:“美国的哪些医院水平高?”

  姜宁道:“很多,梅奥,克利夫兰,霍普金斯都是水平很高的医院,不过姐的这个病哪家医院看的好我还不太清楚,回头得打听一下再说。”

  冯雨问:“听说老美的医院看病很贵?”

  姜宁不在意道:“是挺贵,但无所谓,咱家负担得起。”

  冯雨有点担心:“听说老美经常枪击,不会有事情吧?”

  姜宁那个无语:“不要听人胡说,真要那么可怕,怎么有钱人都往那跑。”

  冯雨道:“咱们在澳洲不是也遇到那些老黑打砸抢劫。”

  姜宁拍拍额头:“有我在呢,你就别担心这个了。”

  冯雨这才放心。

  次日,姜宁继续和科考队去跋山涉水。

  老杨吃过早饭,叫上司机去县里报到。

  先到帽子部门露了个面,然后去文联。

  文联是退休养老的单位,没有独立的办公楼层,挂在喉舌部的下面,里面大多数老家伙都是喉舌部出来的,在角落里给了两间办公室,根本就坐不下。

  所以好多老家伙离休后根本不来单位。

  这次不同。

  县里把这些老家伙都叫回来,没地方坐不行啊!

  于是部里又给了间大办公室,给弄了一些桌椅。

  起码得让这些老家伙回来后有个坐的地方。

  老杨之前就是文联老大,前年才卸任,现在的宋主席也是喉舌部出来的,老杨在喉舌部主持常务工作的时候宋主席是副部长,算是老搭档。

  先到部里露了个面。

  一个小年轻将老杨领到了办公室。

  一群老家伙看到他,就都笑:“杨部长回来了。”

  老头笑眯眯的,和一群昔日同僚逐个问候。

  宋主席问:“农场的事你打算准备办,还干不干了?”

  老头说:“干啊,怎么不干,老板不让走,给发那么多工资,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

  几个老家伙就发酸:“被老板知道了,要挨板子的。”

  老杨不以为意:“通知上又没说回来就不能再兼职,你们不说谁知道。”

  几个老家伙没话说,总不能跑去告状。都半退的人了,怎么还能干这事。

  以后不混了啊!

  宋主席道:“文联工作难啊,你也是文联的老领导,是不是该给拉点赞助?”

  老杨大气的道:“老板说了,一年给五十万,只要我在文联,就年年都给。”

  “还是杨部长给力!”

  一群老家伙都纷纷称赞,氛围和谐了许多。

  有钱才好办事。

  县里财政困难,每年给个五六十万,屁毛也干不了,在编人员虽然不多,总共也就六七个人,但人员经费开支不小,那点钱实在杯水车薪,能干的不多。

  有五十万额外资金,工作就好干了。

  一群老家伙聊了会。

  老杨发出倡议:“我说几句,姜老板大方,咱文联也不能没点表示,我提议下午咱们去农场开个现场交流会议,看能不能搞搞文化创作方面的活动,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形象、文化品位等等,这个工作要是做好了,以后还怕拉不来赞助吗?”

  老家伙们纷纷赞同,反正也没什么事情干。

  去农场转转也不错,那里多凉快啊!

  于是上午聊天打屁。

  到了中午,老杨叫来考斯特。

  将一群老家伙拉到农场,在食堂和工人们吃了一顿午饭。

  然后到休闲活动区开现场交流会,顺便找点创作的灵感。

  姜宁下午回来,问了问情况。

  听说一群老家伙正在构思给农场创作场歌,还要搞‘仙灵杯’摄影大赛,就兴致勃勃给提了不少建议,今天回来的挺早,回到别墅后,还陪冯雨遛了一会弯。

  天擦黑时,坐在后门走廊下说话。

  忽然手机响起,看了看号码,南方的。

  还以为是推销电话,就挂掉。

  结果很快又响起来。

  姜宁那个卧槽,这还没完没了了?

  就随手接起来:“喂。”

  电话里的声音有点熟悉:“好久不见啊姜总,我是林哲明。”

  姜宁愣了一下,才想起来是哪位:“你好你好,确实好久不见了。”

  林哲明问:“姜总在家?”

  姜宁嗯了一声:“你回国了?”

  林哲明道:“上星期回来的,曹斌也来了,想去参观下姜总的农场,不知道方不方便。”

  姜宁琢磨了下,道:“方便,你们哪天过来?”

  林哲明道:“后天吧,姜总给发个具体位置,我好订机票。”

  姜宁说好,聊了几句挂掉。

  给发了个位置。

  好久不联系了,微信通讯录翻了半天才找到。

  冯雨问:“谁啊?”

  姜宁道:“澳洲的那个农场主。”

  冯雨顿时惊讶:“他回国了吗?”

  姜宁点头:“说想来参观农场。”

  冯雨哦了一声:“澳洲现在是不是冬天?”

  姜宁道:“应该是,咱们过去的时候是夏天,六到八月是冬天,不过那边冬天也没咱们这冷,你要不上班,咱们冬天可以去那边避寒,夏天可以去那边避暑。”

  冯雨兴致缺缺:“算了吧,墨尔本夏天也热的要死,没出去的时候天天听人说澳洲多好多好,简直是人间天堂,出去一次才知道,哪里有天堂啊!”

  姜宁比较客观:“那些话听听就好,世上当然没有天堂,只能说是各有优劣,澳洲虽然也热,不过气候和咱们这里差不多,热也是干热,不像南方的湿热,看着不到三十度,身上却一直在出汗,不过三亚是真的好,冬天那边很舒服。”

  冯雨问:“你不是打算在澳洲买地吗,买不买了?”

  姜宁还没想好:“看情况,今年都没出去过,回头再说吧!”

  隔天继续和科考组出去。

  本来打算给科考组说下,明天他没时间出来了。

  从通航天行再给调一个司机。

  结果还没说呢,组长柯玉田就宣布,今天是科考最后一天。

  不用说了。

  今天跑了有点远了,天擦黑才回到农场。

  到酒店吃了饭,姜宁回农场。

  第二天是周末,上午没什么事情,姜宁带两人去菜地劳动。

  适量的劳动有助于身心健康。

  农场新开的菜地已经开始出菜了,总的来说活不多,没有杂草,不需要锄草,因为没盖大棚,不需要人工授粉,该搭架子的也已经搭好了。

  就是日常摘菜收菜,完了再播种育苗栽培。

  菜地是一块一块的,中间留了路。

  一块胡萝卜收完了,今天要犁地。

  工人们在忙碌,姜宁也带着家属帮忙。

  胡萝卜和其他的菜还不一样,可以一边收一边补种。

  这玩意要收就得一次收,之前工人们已经挖完。

  现在要把地犁一遍,然后重新种。

  冯雨和冯雪干不了太重的活,就帮着摘西红柿。

  一边摘一边吃。

  两人戴着帽子口罩,捂的严严实实的。

  一看就是来体验生活的。

  姜宁穿了身迷彩服,口罩帽子也不罩。

  倒真像是来干活的。

  亲自开着一台迷你型的履带式小型拖拉机犁地,菜地分成了几十个小块,一块地两三百平米,农村的小拖拉机进来都转不开,只能用这种玩具一样的迷你型拖拉机。

  不过别看这玩意小,但干活效率不差。

  而且因为小好调头,边边角角都可以犁到。

  菜地不大,但产出不小,分割成四十几个小块的地里都种着不同品类的蔬菜,连葱姜蒜这些调味品都自己种了,基本上每天都要采收,完了就补种。

  基本上够食堂用的。

  两三百平的地,十几分钟犁完了。

  后面的精细活姜宁也没干过,就在一边看。

  看了一会,又去给冯雨和冯雪当力工。

  冯雨和冯雨摘柿子,他负责搬筐。

  劳动了一个多小时。

  冯雨有些累了,三人就打道回府。

  吃过午饭,冯雨和冯雪小睡了会。

  姜宁不睡,但也没出门。

  天气太热,他穿了个大短裤,躺在后门的走廊下,打了几个电话,实在没事可干,就拿着手机上了一会网,研究了一下国际形势,各国土地政策什么的。

  暂时没有别的追求。

  就想多买点地,当个大地主。

  过了两点,冯雨和冯雪睡起来下来了。

  坐在一边,商量着孩子出生后吃奶还是吃奶粉的问题。

  讨论一阵,冯雪上楼换上了泳装。

  下来进了水池,练习着狗刨。

  脑袋始终不敢入口。

  看着她笨拙的样子,姜宁好几次都差点笑出声来。

  冯雨看了一阵,说:“你去给姐教一下。”

  姜宁就脱掉大短裤,穿着泳裤跳进了池子。

  冯雪有点不好意思,半蹲在水里。

  姜宁指点:“想学游泳你首先要克服对水的恐惧,脑袋都不敢入水怎么行,这样,你憋住气,把眼睛闭上,别吸气,把头埋水里看看。”

  冯雪照做,深吸了口气。

  然后闭上眼睛,慢慢把脸沉水里。

  过了大约七八秒的样子,才抬起头来。

  抹了把脸上的水珠,睁开眼睛看姜宁。

  姜宁问她:“感觉怎么样?”

  冯雪比划,意思是还好。

  姜宁就道:“看来,这次你试着在水里睁开眼睛。”

  冯雪继续照做,深吸了口气,把脸埋水里。

  然后在水里睁开了眼睛。

  有点好奇。

  之前脑袋一直不敢入水,其实也没有什么。

  除了刚开始不习惯,慢慢适应就好了。

  “第二步是呼吸的方式。”

  姜宁还在讲解:“游泳时的呼吸与正常的呼吸不一样,这样,你先不要出来,在水时把一口气吐出去,别张嘴,用鼻子呼气,把憋的气吐掉就行,不要吸气。”

  冯雪照做,用鼻孔出气。

  在水下吐出了一串泡泡。

  姜宁说个不停:“现在出来,然后大口吸气。”

  冯雪抬起头来,吸了一口气。

  姜宁继续:“入水,憋不住了再用鼻子吐气。”

  冯雪依旧照做。

  这次憋的时间挺长,十几秒后才吐出了一串泡泡。

  如此反复练习一阵,慢慢适应了这种呼吸的方式。

  冯雨看的津津有味,当初她也经历过。

  但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她到现在也没学会游泳。

  呼吸换气倒没问题,主要还是浮不住。

  刨几下就要沉下去。

  姜宁不是专业教练,也不会循序渐进的教。

  看冯雪初步掌握了呼吸方式,就开始教浮体练习。

  这个就很有难度了。

  冯雨也卡在这。

  姜宁给矫正了一下姿势,就让冯雪自己练。

  然后出来躺躺椅上,时不时纠正两句。

  快到三点半时,冯雪从泳池里出来了。

  姐妹俩上楼换了身衣服,把屋里收拾了下。

  姜宁也上去换了身衣服,下来后开车去了办公楼。

  办公楼上懒洋洋的,员工们该偷懒的偷懒。

  该摸鱼的摸鱼。

  老板从来不管这些,只要活干好,从不要求别的。

  老杨虽然要求严格,但也只是相对的,其实人很宽厚,只要把工作干好,不该干的事不要干,不该犯的错误不能犯,偷偷玩游戏被抓住了也不会说什么。

  于是整个办公楼都弥漫着一股轻松且闲适的氛围。

  孔芳菲人不在,据说去了某部门开会。

  姜宁打了一个电话,然后安排司机去火车站接站。

  北安县火车站。

  林哲明和曹斌下了火车,吸了一口大西北干燥的空气。

  曹斌说着体会:“早听说大西北干旱,一直没来过,感觉和澳洲气候差不多,虽然气温挺高,但不像南方那么潮湿,只要不被太阳直射就没多热。”

  林哲明也赞同:“河东还好,河西感觉就跟澳洲的内陆地区一样,到处是戈壁滩,不过我对历史颇有研究,古代河西走廊其实并不缺水,那时候还是匈奴人的牧场,到了近代气候变化,才越来越旱,不像澳洲的内陆,从古至今都是戈壁沙漠。”

  曹斌有点不太放心:“那小子说他在老家搞农场,你也真的相信。”

  林哲明道:“真的假的过来看看不就知道了。”

  两人说着话走过了地下通道,来到了候车室。

  小站有小站的好处。

  进出都很方便,下了火车两三分钟就能出站。

  出了候车大厅,正在四下观望呢。

  看到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走过来,问道:“是林总和曹总吗?”

  两人说是。

  司机就道:“我是仙灵农场的,姜总让我来接你们。”

  林哲明问:“仙灵农场?”

  司机点头:“是的。”

  林哲明觉得这名字起来太有仙气。

  候车大厅外面就是一大片空的地。

  空地上稀稀拉拉停了三四十辆车。

  大部分都是出租车,私家车有十几辆。

  两人跟着司机,来到一辆奥迪前,上了车。

  司机开车上路,两人小声交流着一路见闻。

  路了七八分钟,忽然看到不远处出现大片林区。

  林哲明问:“那里是什么?”

  司机道:“就是我们农场。”

  曹斌问道:“农场怎么种那么多树?”

  司机道:“我们农场主要就是种树。”

  林哲明和曹斌互相望望,都觉的名不符实。

  这应该叫林场,不该叫农场。

  等到离的近了,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木。

  两人着实有点意外。

  等到进了林场,意外就成了惊讶。

  这一路坐火车看来,看到的除了荒芜还是荒芜。

  在干旱的西北地区,竟然还能看到这么一大片绿地,换了谁都会意外。

  再等看到林区里的兔子,就更惊讶了。

  林区改造之后,牧草没有以前的野草长那么高。

  加上兔子太多,爱蹦跶,老远就可以看到兔子。

  林哲明忍不住问道:“你们农场还养兔子?”

  司机道:“那是野兔子。”

  曹斌不敢相信:“国内的私人农场怎么会有野兔子?”

  司机也能解释两句:“西北干旱,野生动物在野外生存也很艰难,农场食物丰富,这些野兔子跑过来就不走了,在农场繁衍生息。”

  两人互相望望,都觉的不可思议。

  老家是个什么情况他们清楚。

  澳洲生动物泛滥成灾,野兔子也是一大害。

  但老家不一样,人太多了需求量太大,什么野生动物都能给吃的绝种了,不然麻雀怎会成为保护动物,野兔子跑进私人农场安家落户,这事真是闻所未闻。

  司机进大门时打了电话。

  到了办公楼下,姜宁已经在楼下等了。

  两人下车,寒暄了一下。

  先去了办公室,许文静跑过来给倒了茶水。

  林哲明问:“你这农场多大?”

  姜宁道:“三万多亩吧。”

  曹斌问道:“你这农场了多少钱?”

  姜宁道:“一个亿出头,先喝杯茶,完了我带你们参观一下。”

  两人就端着杯子啜了口。

  林哲明放下杯子道:“茶也喝过了,去外面看看吧,老实说我挺好奇的,没想到在干旱的大西北会有这么大的一片绿地,你这农场确实太让人意外。”

  曹斌附议,也跟着起身。

  姜宁就带两人下楼,亲自开车带两人参观。

  林哲明问:“我看你员工还挺多的,没请个司机吗?”

  姜宁道:“我不习惯用司机,都是自己开车。”

  转了一圈,两只都觉的大开眼界。

  三万亩地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关键还要看在哪里。

  放在澳洲,三万亩地就是小农场,曹斌的那个牧场占地四百多平方公里,换算过了足足有六十多万亩,在澳洲也就那样,跟那些上万平方公里的超级牧场没办法比。

  但在老家,三万多亩的农场怎么也不算小。

  国营的大农场不说,两人还没听过国内哪有这么大的私人农场。

  关键是这农场还不是澳洲那种看着很大其实不值钱的牧场,别的先不说,光是那么多成材的大树,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是曹斌那个什么也没有的牧场能比。

  本来还在将信将疑。

  这下总算实锤,人家还真是国内的农场主。

  (本章完)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