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一章 民心似火,朝堂深远

  苏允手中的青铜剑“当啷”坠地,断口处迸溅的火星映得他瞳孔猩红。

  平子澄从未见过先生这般模样.

  ——素来从容的眉骨突突跳动,指节捏着断剑残片,血珠顺着剑柄凹槽蜿蜒而下,在青砖上积成小小的血洼。

  “传令灞桥。”

  他的声音像是从冻土深处挤出来的,“全军后撤二十里,埋锅造饭。”

  帐外亲兵面面相觑,平子澄却立刻明白了深意。

  所谓“埋锅造饭”实为暗语——这是让轻骑卸下重甲,用烈酒浸透箭镞,准备一场不计代价的奔袭。

  “先生,郑家庄的尸骸……”

  平子澄话音未落,苏允突然抓起案头酒坛,琥珀色的酒液浇在断剑上,腾起刺鼻的白雾。

  “文彦博老狗把屠刀挥向妇孺。”

  酒坛碎裂的脆响中,苏允单膝跪在满地瓷片中,“当年他处处压制我为难我,甚至发出要压我十年的诳语,我都不跟他计较;

  如今用郑家稚子性命立威,当真是……丧心病狂!咳咳咳!”

  喉间涌上的腥甜让他呛住,指腹狠狠擦过嘴角血迹。

  沙盘上代表文彦博援军的黑旗突然被掀翻。

  苏允用断剑挑起半张舆图,火漆印“文”字在残页上扭曲如鬼脸。

  “明日卯时,泾原军必然倾巢而出。

  他们以为郑朝宗元气大伤,却不知……”

  帐外马蹄声骤响,斥候滚鞍下马,怀里半卷染血的帛书跌落。

  苏允拾起时,郑朝宗独有的狂草刺得眼眶生疼。

  郑朝宗的书法历来大气而充满锋芒,但这份帛书上的字却是凌乱不堪,文字竟是让苏允看出悲痛欲绝。

  “请先生助我屠尽文贼”六个字力透纸背,末笔拖出长长的血痕,在烛火下泛着诡异的光泽。

  “此帖堪比颜真卿之祭侄帖,其悲痛还要远胜之十倍矣!”

  苏允将帛书贴在心口,老茧摩挲着血迹斑斑的字迹。

  “清澜,将这字帖收起来,好好保存,等我们取得天下,以后要让天下人知道海夫乃至于万千苏学会人、静塞军为了中国之崛起付出了什么,这倒行逆施的宋朝腐败政权又是做下了多少惨绝人寰的恶事!”

  平子澄双眼蕴泪,恭谨的双手接过帛书,看到上面凌乱的字体,眼泪终于夺眶而出,道:“先生,海夫他好苦啊!”

  苏允闻言嘴角抽搐,沉吟了一会道:“传令全军:凡遇文氏亲眷,无论老幼,格杀勿论。”

  苏允的声音像淬了毒的箭,“若有文官以‘仁德’劝诫,便把郑家庄的惨状说与他们听——若仁德换不来活人,要这仁德何用!”

  此言一出,郑年安众将顿时大吃了一惊。

  帐内死寂如坟,唯有更漏声滴答作响。

  郑年安闻言大吃了一惊道:“经略三思!“

  他踉跄着扶住沙盘,代表文氏的黑旗残片正卡在他颤抖的指缝间,“文彦博虽罪当万死,然文家累世簪缨,其兄文彦章官拜翰林学士,族弟文彦和主理漕运.屠戮其族,恐触怒满朝士大夫!“

  年轻的参军陆明渊亦是急得面红耳赤,道:“宋太祖皇帝立'不杀士大夫'之誓已百年,若是咱们开此先例,天下书生必视我军为虎狼!

  昔年黄巢屠长安,李闯焚书院,皆因失文人之心而败啊!“

  苏允的断剑突然抵住案几,木屑纷飞中挑开陆明渊的锦袍下摆,露出内衬上的《太平御览》书页残片:“你可知文彦博私藏的《庆历法典》里,'谋反者夷三族'的条文下,被他用朱砂批注了什么?

  '唯士大夫可免'!“

  剑刃扫过帐中悬挂的《劝学文》,墨迹未干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被划得支离破碎。

  “可文氏门生遍布两浙路,若.“

  “够了!“

  平子澄突然抓起案头郑朝宗的血书狠狠甩在沙盘上,“三百十七口妇孺,其中十七个是刚启蒙的学童!

  文彦博把他们的毛笔串成念珠挂在城楼上,这就是士大夫的仁德?“

  苏允缓缓起身,染血的衣襟扫落案头《资治通鉴》,泛黄的书页间滑落半片干枯的枫叶——那是郑朝宗三年前从岳麓书院带回的书签。

  “士大夫?“苏允冷笑,断剑挑起烛火。

  “当文彦博用稚子骸骨填护城河时,那些满口仁义的翰林们,正忙着给'戡乱有功'的文家写墓志铭!“

  帐外突然传来凄厉的马嘶,惊起漫天寒鸦。

  苏允望着东方渐白的天际,雪粒子落在他染血的睫毛上:“传令下去,凡遇文氏宅邸,连墙皮都要刮下三寸。若有文官阻拦.“

  他握紧断剑,“便让他们看看郑家庄的焦骨,再问问自己——这天下,究竟是笔墨重要,还是活人重要!“

  更漏声里,灞桥方向传来隐约的磨刀声。

  苏允握着断剑走向帐外,雪粒子落在他染血的衣襟上,很快化作暗红色的水痕。

  远处长安城墙的轮廓在夜色中狰狞如巨兽,而他腰间的斩马刀,正发出渴望饮血的嗡鸣。

  郑朝宗面对已经如同人间地狱一般的瓮城,终于是退了下去。

  郑朝宗跌坐在雪地里,铁靴下的冻土沁出暗红血渍。

  春明门的火光映得他甲胄发烫,耳畔却回荡着八百静塞军临终的惨叫——那声音混着白磷燃烧的爆裂,在耳膜上烙下永久的焦痕。

  “将军!“亲卫统领王猛单膝跪地,半截残臂缠着浸透血的布条,“末将护营不利,请将军.“

  “滚!“

  郑朝宗挥拳砸向城墙,指节瞬间裂开,“八百兄弟的命,是我亲手送进地狱!“

  他的嘶吼惊飞最后几只寒鸦,黑压压的羽翼掠过城头,将文彦博冷笑的面容割裂成碎片。

  怀中突然触到硬物。

  他颤抖着摸出那半块碎玉,母亲临终前塞给他的温度早已冰凉。

  指腹抚过裂痕处的朱砂血,突然想起族叔白发染血的头颅滚下台阶时,脖颈上的玉坠也如这般碎裂。

  “我对不起郑家列祖.“

  郑朝宗喉间发出困兽般的呜咽,手掌狠狠按进冻土里。

  “三百十七口连襁褓里的.“

  他突然剧烈干呕,胃里翻涌的不是酒肉,而是郑家庄孩童们被火油点燃时,那股焦糊的奶香。

  王猛突然抱住将军摇晃:“将军,您答应过苏先生要留得青山在的!“

  这句话如冷水浇头。郑朝宗突然狂笑起来,笑声里带着铁锈味的血腥:“留得青山?我早该跟那八百兄弟一起死在火里!“

  “可郑家庄的仇呢?“

  王猛突然拔刀抵在自己咽喉,“您若自戕,末将就把这颗人头送去文彦博帐中!“

  郑朝宗的瞳孔骤然收缩。

  “传令全军.“

  他的声音像是从胸腔最深处挤出来的,“取三坛烈酒,洒在瓮城废墟。“

  指尖抚过腰间断刃刻下的“仇“字,血珠渗进沟壑,“剩下的酒.给每个兄弟灌一口。“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雪幕时,郑朝宗望着春明门腾起的黑烟。

  他突然摘下铁盔,任由雪粒子砸在头皮上的旧伤处——那里有道月牙形的疤,是十二岁那年替族弟挡箭留下的。

  “文彦博,你一步一步的在找死,一步一步的在葬送你的家族!

  你先是打压我先生,现在又屠我郑家满门!

  呵呵,你等着,以后你文氏满门,我都会一一屠尽!

  无论是天涯海角,隐姓埋名,我都会将其一一找出,屠戮殆尽!。“

  他将碎玉塞进护心镜最深处。

  “郑朝宗今日不死,是要让你文家知道,什么叫'睚眦必报'。“

  有马蹄声渐近,信使翻身下马,将一封信件送到郑朝宗手上。

  郑朝宗打开一看,顿时泪流满面,无声哽咽。

  王猛赶紧低声问道:“将军?”

  郑朝宗将信递给了王猛。

  王猛展开信笺时,雪粒子正簌簌落在绢帛的朱砂批注上。

  平子澄的小楷遒劲如刀刻:“先生当众折剑立誓,凡文氏亲眷,无论老幼,格杀勿论。

  若有文官以仁德劝诫,便将郑家庄焦骨抬于其前。“

  郑朝宗突然踉跄着扶住马鞍,指节在牛皮护手上硌出青白。

  王猛赶紧扶住郑朝宗,然后看见最后几行被泪痕晕开的字迹:“海夫且忍,先生已布下天罗地网。

  泾原军若出,便是文家灭门之时。“

  “将军.“王猛的声音发颤,断刃刻的“仇“字在他染血的甲胄上投下阴影,“苏先生竟愿为郑家.“

  “当年我不过是个无名小卒……“

  郑朝宗弯腰从王猛手中拿过信笺,雪水顺着睫毛滴在“格杀勿论“四字上。

  “……是先生在芸芸众生之中把我挑出来,教我兵法,赐我字号“

  他突然剧烈咳嗽,指缝间渗出的血珠落在平子澄的落款处。

  “……先生不仅造就了今日的我,还要替我为我郑氏讨回公道,我郑朝宗只能将这条命还给先生了!“

  郑朝宗缓缓跪坐在雪地,将信笺贴在心口——那里还贴着苏允三年前赠他的护身符,泛黄的符箓上“海纳百川“四字被血渍浸得发亮。

  “传令全军,“他的声音突然平静得可怕,伸手接过亲兵递来的烈酒,坛口的封泥在掌心捏得粉碎。

  “把这封信誊抄百份,每个什长发一份。让弟兄们知道.“

  酒液泼在胸前的郑字纹章上,蒸腾的酒气混着血腥,“这世上有人愿为我们的冤魂,掀翻这吃人的世道!“

  王猛亦是泪流满面,泪水流过他被削去半边的脸上,刺痛竟是比不上他内心的悲痛!

  当第一份誊抄的信笺递到火头军老周手中时,他正用布满燎泡的手翻动铁鏊上的麦饼。

  粗糙的指腹摩挲着绢帛上“格杀勿论“四字,忽然将饼铲往地上一磕,震落的炭灰簌簌落在“郑家庄焦骨“几字间。

  “老周,这信.“

  伙夫头老赵攥着酒葫芦凑近,喉结滚动着咽下唾沫。

  “苏先生真要为咱们这些泥腿子,得罪全天下的官老爷?“

  老周的眼睛微微发亮:“数年前我随同苏先生破西夏,先生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伤兵,自己徒步百里。“

  说到这里,老周的话戛然而止,但老赵却是听懂了。

  ——苏先生是当真将他们这些丘八当人看的。

  老赵感觉心中一股热辣滚烫的血液升腾而起,将整个胸膛烧得火辣辣的。

  “为了我们这些泥腿子出身的丘八,经略他竟然要与这文氏簪缨世家不死不休,甚至可能得罪天下文人……经略……我服了。”

  消息随着炊烟在营地上蔓延。

  王猛在给新兵包扎时,特意将信笺念得字字清晰。

  文书们借着月光誊抄,笔尖蘸墨的力道重得能划破绢帛。

  当晨光再次染红灞桥芦苇时,每个静塞军的护心镜里,都贴着半张染着麦香的信笺。

  “将军!“

  一名脸上还沾着奶渍的少年兵突然闯入中军帐,怀里死死抱着块冻硬的炊饼。

  “这是我娘临走前塞给我的现在我想把它供在郑家庄的牌位前!“

  少年的布靴渗出雪水,在青砖上汇成小小的溪流,倒映着帐外猎猎作响的“郑“字大旗。

  郑朝宗望着营地里此起彼伏的火光——那不是篝火,而是将士们自发点燃的火把,成百上千的火苗在雪夜里连成星河。

  他忽然想起苏允常说的“民心似火“,此刻这簇火苗,正从八百亡魂的焦土中,烧向文氏盘踞百年的深宅大院。

  “传我的令。“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营帐里回响,伸手取下腰间玉佩残片,“从今日起,每个战死的弟兄,都要在灵位前供一块炊饼。“

  玉佩坠在案几上,裂痕里渗出的血珠,恰好滴在“格杀勿论“的“杀“字起笔处。

  垂拱殿檐角的铜铃被夜风撞出清响,高太后扶着鎏金蟠龙椅背的手微微发颤。

  当梁惟简展开文彦博的捷报,朱红绫缎裹着的战报上,“八百静塞军焚于瓮城“八字在烛火下泛着刺目的光。

  “好!好!好!“老妇人连道三个“好“字,凤冠上的东珠簌簌摇晃,“潞公当真不负'社稷之臣'的赞誉!“

  她猛然转身,紫袍扫过案头堆积的新政奏疏,“吕爱卿,你且说说,郑朝宗这逆贼如今可还有胆子犯境?“

  吕大防捋着花白胡须趋前,象牙笏板叩地有声:“老夫人明鉴!文潞公以火攻破敌,既扬我大宋军威,又震慑了苏允那伙乱党。“

  他眼角余光瞥见御案上未焚尽的青苗法残卷,刻意提高声调,“可见祖宗旧制才是治国根本!“

  范纯仁捧着贺表的手指微微发僵。

  这位素来温润的学士望着殿外飘雪,耳畔却似回响着密报里“郑家庄三百妇孺横尸遍野“的惨状。

  当高太后将文家请封的折子掷到他面前时,他嗅到了宣纸上残留的血腥味。

  “范卿文采斐然,“高太后布满褐斑的手指敲了敲御案,“替哀家拟道嘉奖诏书,就说就说'潞公虎威,大宋无忧'。“

  她突然剧烈咳嗽,梁惟简慌忙捧上蜜渍金橘,却见老妇人笑出了泪花,“当年太祖杯酒释兵权,今日潞公一杯火油定长安,这等功绩.咳咳当刻石铭记!“

  晨钟撞破汴京薄雾时,垂拱殿丹墀下已挤满绯袍紫绶。

  赵煦望着高太后扶着梁惟简缓步上阶。

  在百官请安之后,高太后先行发声道:“官家可看过潞公捷报?“

  她未等回答,便将染着松烟墨的奏疏掷在玉阶,“八百叛贼葬身火海,倒教哀家想起太祖平定淮南时,也曾这般雷厉风行。“

  吕大防立即出列,道:“太后圣明!程颐妖言惑众,唯有恪守祖宗成法,方能保社稷安宁。“

  “大行皇帝推行新法以来,天下百姓怨声载道,而太后垂帘之后,司马公尽废新法,因此天下百姓才得一时安歇。

  如今这程颐竟要效仿那变法小人,欺瞒陛下年轻,竟要让那害人的新法卷土重来,臣请斩程颐!“

  赵煦攥紧龙椅扶手,指节泛白如霜。

  程颐正要开口,高太后已挥袖召来鸿胪寺官员。

  黄绢包裹的长安捷报展开时,殿内突然响起孩童啼哭——竟是文家幼孙被抱上金殿,胸前还挂着用静塞军箭镞熔铸的长命锁。

  “潞公为保百姓安宁,连稚子都送上阵前祈福。“

  老妇人颤巍巍抱起孩子,珍珠璎珞扫过赵煦煞白的脸。

  “如今潞公在西北大败逆贼,这也就意味着,众多大臣之前的举措并非没有效果,相反乃是有大大地效果,而只是当时用人有些瑕疵罢了。

  既然如此,那还是按照祖宗法来吧,什么新政不新政的,就此罢休吧。“

  范纯仁捧着拟好的嘉奖诏书,墨香里混着血腥味。

  他看见赵煦喉结滚动,却在触及高太后腕间太祖亲赐的玉镯时骤然噤声。

  那玉镯上“止戈为武“的刻痕,此刻正映着窗外残雪,恍若一柄悬在天子头顶的刀。

  “传旨。“

  高太后将孩子塞给乳母,染甲的手指点向天际翻滚的乌云,“文彦博晋封太师,赐丹书铁券。

  凡参与平叛将士,荫及三代。至于.“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程颐发颤的广袖,“程卿家学问高深,不如去白鹿洞书院讲学,莫要再耽误官家理政了。“

  早朝散去时,赵煦望着高太后远去的鸾舆,听见自己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阶下御史们的窃窃私语混着雪粒飘落,“乱臣贼子““违背祖训“的声浪中,唯有程颐的叹息穿透喧嚣:“唐朝武则天之事恐怕要重演矣,唉,牝鸡司晨,这个国家哪里还能好的。“

  御史们顿时一个个脸色如土,有年轻御史跳出来欲要呵斥程颐,却被年长者拉住,低声道:“莫要多事!”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