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绍在盛紘的书房交谈了许久。
得益于身份盛紘虽然对袁文绍说不上谦卑,但二人相处起来更像是平辈。
盛紘后来又叫人去请了长柏和长枫两人作陪。
就在一家子男人谈话的时候,明兰和华兰去了厨房。
其实华兰和明兰除了有同为祖母教养过这个特殊的羁绊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吃。
华兰其实也是个会吃的,不然也不会和袁文缨还有明兰关系这么好。
尤其是这两年和袁文绍吃了还有全部的正店后华兰对吃的方面也是很有一番研究。
今个是姑娘回家,女婿上门的日子。
盛家自然是费尽心思的招待。
光是餐前的时令水果就摆了五盘,因着如今是丰收的日子,所以就丰富了些。
除此之外蜜饯,酸甜小吃,腊味与腌制品,点心,果子,拼盘就上了两轮。
正餐的下酒菜就有八盏,还有鸡,鸭,鱼,羊。
比之国公府正宴的标准还要高一些。
不过是家宴倒也能理解。
“这莼菜鲈鱼羹和这道炙羊肉还有这个螃蟹清羹做的好,不比樊楼做的差,别有一番滋味,还有几分点心。以前都没吃到过,岳父家里的厨娘足以去开店了”袁文绍感叹道。
明兰听闻此言看了一眼袁文绍。
“这些两个是明儿做的,还有一个是我做的。”华兰满眼高兴的说道。
“六姨妹年纪轻轻的竟有这般好手艺,实属难得。”袁文绍夸赞道。
明兰的手艺确实不错,就连袁文绍这个混迹在汴京酒楼的老饕都觉得惊艳。
另外她的好手艺在盛府如今已经人尽皆知,所以夸赞几句倒也没什么。
“大姐夫夸奖了。”明兰低下头谦虚的回答道。
“你大姐夫啊,就是好这口吃的,刚成亲那会,带着我吃完了汴京的正店,还做出点评。”华兰在一旁笑着说道。
明兰听完,羡慕的看了华兰一眼,不过转瞬间又隐藏了下去。
夫妻二人在府里吃过饭后,又留了一会,说了一些家常话后,便坐着马车返回来袁家。
今儿个毕竟是中秋,总得应个景不是。
“官人,父亲把你叫到书房刚和你说了什么?”华兰问道。
“没什么,前些日子兖王找我的事。”
华兰想了想,盛紘也不会恶了袁文绍,见袁文绍谈性不高也就没提这个事。
“有件事只怕官人不知道,今年我父亲考评得了一个优,听祖母的意思只怕能再升一级了。”华兰说道。
“正五品”袁文绍在心中想到,这应该是比原本盛紘的升官路径要快的。
袁文绍点了点头说,“这可是个好消息。”
“说来只怕还沾了官人的光呢。”
“岳父做官稳重,官声向来不错,再加上办事得力,只怕和我没什么关系。”袁文绍对着盛紘一顿夸赞以安华兰的心。
不过他也知道不可能没有关系,盛纮在剧中能升任粮道出了朝廷缺人外,其中没有顾廷烨的面子想想就知道不可能。
毕竟盛紘是他的岳父,不过他也不是文官,而且也没找人打招呼,所以工部的人最多是给个面子,考评时能多几分公正,不被人欺负。
这就跟家里有人做官一样,不至于受到欺负只是稍稍扩大一些。
这也就是一个利益集团中出了一个高官的隐形好处,就算他不主动的升你的官,但是遇到好机会,能给你一个公平的机会。
毕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官场之上,除非血仇都不会死磕,今日方便你,明日方便我。
盛紘做官的本事还是有的,再加上宥阳老家盛维雄厚的财力支持各方面的打点都很好。还有一个在吏部的同年,那可谓是官商勾……不对是奋进努力。
升不上去就是上头没人导致的。熊尚书虽然和他亲厚,但是毕竟只是欣赏不是,没有到非提拔不可的程度。
“该说不说,你们家小六的手艺长进了不少,我吃着都不比汴京这些酒楼正店里的差多少。”袁文绍夸赞道。
“那是,我们家小六的手艺,上次我带她去完樊楼,回来她就给我复刻了一道一模一样的菜,不比樊楼的差。”华兰一脸骄傲,与有荣焉的说道。
说出来,她还带过明兰一段时间,两人的感情曾经一度超过姊妹之情。
华兰一天到晚的恨不得明兰是自家嫡亲的妹妹。
“听你这话的意思,怎么我做的那道蟹羹,就不好吃了”华兰话锋一转说道。
“好吃,我一直以为那道稍差一点的莼菜鲈鱼羹是娘子做的,如今看来倒是我看走了眼,回家娘子再多给我做几次,正好如今螃蟹出水最是肥美。”袁文绍求生欲拉满,连连夸赞道。
“行了,我还不知道你。”华兰轻轻的拧了袁文绍一下。
“说起来我这个六妹妹也是可惜了,为出身所累,我多少次都想着她要是我亲妹妹该多好,我这个妹妹性子也好,长的也好,绣功也好,上次明儿给庄姐儿的那个绣品侯爷不是见过还夸好,那就是我六妹绣的,就那针脚绣功在如意斋也是上等的绣品。就是不知道以后便宜了谁。”华兰说着感慨道。
“终归还是你家老太太教养的好。”袁文绍说。
明兰就不说了,华兰也是多才多艺。
经过盛紘的教导,华兰的字好比之墨兰更胜一筹,懂诗赋,会投壶,打马球,绣功虽然比不上明兰,但是那也是如意斋中上等的绣品,就算日后一贫如洗,光是靠着绣功也能养活自己。
除此之外管家理事也是一把好手。就是被汴京女子视为雅事的点茶,焚香,插花,这三件雅事上差些,除此之外你几乎挑不出来任何毛病。
如今又有孔嬷嬷教导,马上就要进化成一个完美的大娘子模板。
两人说话间便到了袁家。
袁家正门打开,迎接袁文绍回家。
华兰和袁文绍下了马车,从正门而入。
袁文纯和小章氏在门口迎接。
刘武仁牵着拉车的马,从专门进马车的侧门进入袁府。
忠勤伯爵府一共有六扇门户,一是为了下人们出去采买方便。
二来也是为了对来人做出区分。
有前大门,后大门,前大门旁边还有一扇的侧门,还有一扇专门走车马的侧门和大厨房旁边的一扇采买处理垃圾的小门,花园边上也有一扇小门。
其中每一道门谁走都是有讲究的。
进了府邸,越过正门,迎面便是迎祥的照壁。
兄弟二人越过正堂,一路行了一百余步,跨过垂花门,又走了五十步这才到了忠宣堂。
忠宣堂内,袁德和大章氏坐在主座之上。
等着众人拜见后,一家子就坐。
“二哥哥。”袁文缨对着袁文绍二人行礼道。
“庄姐儿有没有想姑姑。”袁文缨跟袁文绍华兰行过礼后便问庄姐儿。
“想,还是不想呢?”庄姐儿做出思考的小模样。
“你个小没良心的。本来姑姑还给你准备了点心,如今看来还是姑姑自己吃吧。”袁文缨伸手点了点庄姐儿的额头。
“想姑姑。姑姑最好了。”庄姐儿见风使舵,连忙夸赞道。
“咱们家如今一切都好,纯儿如今也谋了官职。不过绍儿和纯儿你们也要加把劲了,纯儿已过而立,膝下却只有一子,绍儿也是。”袁德感慨的说道。
“儿子知道,定然为我袁家开支散叶。”袁文绍和袁文纯起身行礼道。
“父亲既说到此处,儿子倒有一个想法,如今袁氏族人不少,虽然有不少都出了五服,但是终究是一个祖宗,咱们在郊外弄个家塾,分成文武两班。武班的话就让府里武艺高些的护卫去教,给些钱粮补贴就是了。一来,一笔写不出两个袁字,二来,若是有能用的,也能举荐出去,日后家业才能长久。”袁文绍将盛老太太之前说的为长远计的打算稍稍改进了一番说了出来。
家塾,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一个势力要想兴起必须得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武将的话虽然有传承,但是到了第二代能成器的就不多了,第三代更是稀松。
尤其是出生在勋贵人家的子弟,第一代拼杀,第二代见过父亲拼杀,或是自己也上战场。大多数都有守成之资,但是到了第三代就几乎手完全长在了蜜罐之中。能出一个守成之辈就能算的上是不错了。
大周虽然情况特殊,周边势力复杂。大周又有论战边陲的国情,腐化的倒是慢一些。
不过也只是相对的,那些边陲之地的将门诸如种家,折家,杨家的还好上一些。
在汴京跟前的这几家,如今除了英国公府,定国公府,还能出些人才,其余的诸如镇南侯府,永昌伯府还有袁文绍姑母所在的寿山伯父,如今几乎都退出了军中。
忠勤伯爵府要不是袁文绍穿越而来,再过两代也就基本上废的差不多了。
袁德听完点了点头,“绍儿说的有理。不过这事倒是不着急,等选了地方再说,今日咱们一家子团聚在一起,好好话话家常。”
华兰和大小章氏去了厨房,中秋团圆之夜,自家家宴,所以都打算露一手。
袁文纯正指挥着人装饰楼台水榭。
“你大哥如今上进多了,前些日子还主动找我说想谋个差事。”袁德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