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九百七十章 下一个十年

  洛阳城。

  大朝会上,契丹使者耶律訇跪在地上,毕恭毕敬的对皇帝叩首行礼。

  也不知他从哪里学来的礼数,此时几乎是五体投地,跪在地上,叩首行礼。

  皇帝陛下对于他的表现很满意,抬了抬手,示意他起身回话。

  耶律訇依旧很恭敬,当着满朝文武,说出了要归服圣朝的事情,李皇帝听了之后,表现的很是平静,只是淡淡的说道:“朕知道了。”

  “你回会馆听信罢。”

  皇帝陛下淡淡的说道:“这几天,有司衙门就会寻你,议定具体的章程,然后你我两邦,正式定下约书。”

  耶律訇跪在地上,毕恭毕敬:“臣仰慕圣朝多年,伏请陛下允准,许臣在圣朝供事。”

  皇帝陛下环视诸臣,淡淡的说道:“你既然带了两万契丹人归顺,对于朝廷来说,功劳不小,这个事朕准了,兵部。”

  皇帝喊了一声。

  如今代行尚书事的兵部左侍郎李槲,毕恭毕敬出班,低头道:“臣在。”

  “这几天时间,你们与中书一起,给耶律使者,安排个差事罢。”

  李槲深深低头:“臣遵旨。”

  皇帝陛下又看了看耶律訇,脸上这才露出笑容,笑着说道:“好了,使者回会馆等消息罢,等朕的圣旨下发,你便是咱们自家人了。”

  耶律訇跪地叩首,深深低头谢恩。

  等到他磕头离开之后,原本没有什么声音的太极殿,立刻热闹了起来。

  几位宰辅互相对视了一眼,都是目光激动。

  宰相杜谦,更是带头上前一步,跪拜在地上,对着李皇帝叩首行礼,声音难掩激动:“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幽燕已定了!”

  杜谦跪了下来,朝廷里的臣子们,自然也都跟着跪拜了下来,都齐声道:“恭喜陛下,重整河山,天下一统!”

  幽燕恢复之后,此时的新朝,就已经完全恢复了旧周的版图,至少是在时人看来,开国十年之后,天下终于再一次一统。

  虽然这个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只是迟早的事情,但是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这些朝臣们还是有些激动的。

  毕竟半年前,幽燕那里还曾经传来了一些不好的消息,甚至兵部赵尚书,都被逼着去了前线救急。

  而现在,半年之后,事情峰回路转,随着契丹人的投降,整个关内都将恢复!

  这不仅仅是朝廷的最后一块版图,也意味着朝廷的东北边疆,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稳定的状态!

  意味着,新朝江山彻底稳固,意味着他们这些功臣的“公侯万代”,也终于有了着落!

  哪怕是杜谦这种沉稳的性格,此时也难掩激动。

  李皇帝倒是平静的,他只是看了看众臣,顿了顿之后,才笑着说道:“迟早的事情而已,新朝不是恢复了旧周国土之后,就了事的,咱们君臣,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诸位要继续勤勉当差。”

  说到这里,皇帝陛下看了看户部尚书薛收,想了想之后,开口道:“年前,幽燕的事情,应该就会尘埃落定,这两万多契丹人,户部和兵部要负责将他们,分散到各地安置,如果他们不再闹事,就当做本朝子民对待罢。”

  “如果闹事。”

  皇帝陛下默默说道:“着当地官府,按谋逆处理。”

  朝廷与契丹,相持一年多时间,其实争的就是这两万多契丹精锐的去处,契丹汗想要把他们带出关外,李云则是想要消灭他们。

  此时,他们如果投降,最好的处理办法,自然是一刀杀了,一了百了,但是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李云不会反悔。

  杜相公闻言,有些愣神,他上前一步,低头道:“陛下,在河北道划一个空一些的县给他们居住就是了,如果太过分散,这些人恐怕很难存活下来。”

  一旦分散各处,这些契丹人,多半是会被当地的汉民欺侮的,而且他们,多半不会种地,的确很难生存。

  皇帝陛下皱眉道:“俱是战兵,如何能集中安置?”

  杜谦微微低头道:“陛下,只要能让他们在汉地活下来,五年十年之后,他们就不会想着回关外去了,而且一个县…也已经足够大了。”

  “他们无有兵器,又难以聚众,河北道南部距离关外足有上千里,不会出什么乱子,只要派一个踏实能干的县令过去,带他们两任,臣相信,一定能教化这些契丹人。”

  两任,就是六年。

  李云若有所思,他认真考虑了一下杜谦的意见,然后开口说道:“杜相是不是有人选了?”

  杜相公低声道:“臣之二子,在翰林院已经抄了两年书了,臣想让他到河北道去,做两任知县,替陛下教化这些契丹人,将来,这些契丹人说不定,能成为本朝战力。”

  皇帝陛下摸了摸下巴,点头道:“那好,那些事就这么办,回头你们中书,与河北道当地官府,还有有司衙门,一起办理此事罢。”

  杜谦低头应是。

  皇帝陛下看了看他,又继续说道:“如果没有出什么岔子,到今年年关,幽燕就差不多恢复了,幽燕恢复之后,朝廷应当行文各道府州县,布告大赦天下。”

  皇帝陛下想了想,继续说道:“明年的赋税,可以酌情减免一些。”

  薛尚书听了皇帝这句话,连忙上前,低头提醒道:“陛下,西北还在打仗…”

  皇帝陛下看了看他,哑然一笑:“真是谁在这个财神爷的位置上,都是一般说辞,抠门的很。”

  他想了想,开口道:“那就免除明年一整年的徭役罢,各地方官府,除了必须要动工的河道,以及开垦田地等,明年一些不必要的事情都停了,不要劳动百姓了。”

  “地方因徭役用钱的。”

  皇帝默默说道:“统一报上来,由朝廷报销。”

  这个时代的徭役,就是百姓平白给官府做工,每人每年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

  如果免了徭役,地方官府需要做一些非做不可的工程的时候,就需要花钱雇佣民夫,这就是李云所说的开销了。

  历史上,还有一种税法,就是摊徭役入赋税,多收一些税钱,百姓们便不用做工了,官府需要用人的时候,就自行花钱雇用。

  薛收薛尚书,默默低头,叹了口气道:“臣遵命。”

  李皇帝站了起来,笑着说道:“好了,今日就说到这里,有什么事情转报中书罢,等东北事定,明年朕给诸位,各加一级俸禄。”

  文武官员,俱都跪地谢恩。

  皇帝看了看杜谦,开口说道:“杜相来一趟甘露殿,其余人散了罢。”

  说罢,皇帝负手离开。

  等皇帝离开之后,太极殿里,文武官员都是兴奋不已,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论着幽燕的事情。

  他们这些人,多是开国功臣,国朝稳固,意味着他们的荣华富贵,就算是彻底落袋为安了。

  杜相公跟姚仲姚相公交代了几句话之后,才整理了一下朝服,一路离开了太极殿,来到了甘露殿里。

  此时,甘露殿中,皇帝陛下正在翻看九司刚送过来的情报,见杜相走了进来,他对着杜谦招了招手,笑着说道:“受益兄快来,快来。”

  杜谦上前,欠身行礼,也是满脸笑容:“恭喜陛下,至今大事终于定矣。”

  李云哑然道:“怎么?今日之前,受益兄还觉得,本朝有可能会被契丹人南下灭国不成?”

  “那倒不会。”

  杜谦笑着说道:“只是事未做成,终究是心里有些不安。”

  说到这里,他看了看李云,低声道:“陛下,那耶律訇来降,说不定是为了探查我朝火器,朝廷可以用他,但不得不防。”

  李云哑然道:“十年前,韦全忠手里就有火器了,这东西早已经不出奇,契丹人未必就不懂,至于咱们工坊里的火器,各种保密制度已经定下来了。”

  “受益兄不必担心。”

  提起工坊,杜谦想起来一件事,开口笑道:“说起工坊,听说工坊最近弄出来一些新奇的物件,只要烧水就可以自动。”

  “不是新奇的物件了。”

  李皇帝笑着说道:“开国之前,我就让几十个匠人在琢磨这个事情了,十年时间,终于有所建工。”

  说到这里,李皇帝喃喃道:“只是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够进益到何种地步。”

  杜谦还是不太明白李云在说什么,附和了两句之后,他才看着李云,问道:“陛下召臣来,不知所为何事?”

  李皇帝将手上的文书推了过去,笑着说道:“一来是给受益兄看一看,剑南道的事情。”

  “更要紧的是,要跟受益兄一起商量商量,定下新朝下一个十年…”

  “应当要做什么。”

  皇帝陛下默默说道:“要往哪个方向去走。”

  杜谦先是接过文书,看了一遍,然后有些震惊,抬头看着李云,喃喃道:“越王殿下去金川州了?”

  李皇帝点了点头,笑着说道:“这小子,带了几十个人,就去探查地形了,真是莽撞得很。”

  杜谦感慨了一句,夸奖了几声越王,然后看着李云,问道。

  “陛下,如今朝廷已定,四海靖安。”

  “还要往什么方向去走?”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