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八百二十二章 新相

  李云看了看手里的文书,想了想,然后吩咐道:“让孟海来见我。”

  宫人立刻欠身低头,匆匆退下去了。

  半个时辰之后,换上了一身官衣的孟海,就出现在了天子的书房里,见到了李云之后,他对着李云欠身低头,毕恭毕敬:“拜见陛下。”

  李云抬头打量了他一眼。

  此时的孟海,已经换上了一身湛蓝色的袍服,衣服上有着隐约可见的蟒纹。

  这是李云与刘博两个人,定下来的九司服色。

  如今,大唐官服的颜色已经定了下来,七品及以下着青色四品及七品着朱色,三品及以上着紫。

  蓝色,就是独立于朝堂之外的颜色,被李云给了九司,也就意味着,往后的整个新朝,九司都会独立于朝堂正常的官僚体系之外,直归天子统领。

  而他的腰间,挂着一个银色的鱼袋,上面绘制了一道鱼纹,也表明了他的品级身份。

  五品。

  九司官职的品级,已经正式确立了下来,刘博这个总司,被李云特意拔高,已经是三品的要职,与六部尚书几乎平起平坐。

  而总司之下的各司司正,则是只有五品,司正往下,一个司就只有两个七品官,以及四个九品官。

  九司的品级并不连贯,主要是因为这个衙门相对特殊,而且权柄很重。

  所以在九司中下层办差的人,不宜给太高的品级,也不宜给太多的官位,否则就会引得许多人,争先恐后的涌入九司。

  会影响正朝。

  因此,九司的职级才会这么跳脱,差距才会这么大。

  李云上下打量了几万孟海,笑着说道:“人靠衣裳马靠鞍,你小子穿上这身衣裳,精神多了,真有一些官人模样了。”

  孟海微微低着头,开口笑道:“如今可不是官人了?要是列祖列宗知道,属下也能做个五品官,恐怕要高兴的没有边了。”

  李云跟他说笑了几句,然后开口说道:“坐着说。”

  孟海是李云的第一任跟班,也是陪在他身边最久的近人,此时也没有太客气,道了声谢之后,就自己寻了个位置坐了下来,然后问道:“上位这么急着找属下来,有什么事情吩咐?”

  李云没有急着说事情,而是看了看他,问道:“孟家已经搬到洛阳来了罢?”

  “是。”

  孟海连忙低头道:“家父以及家里人,已经搬到新家之中了。”

  李某人微微点头,又问道:“朝廷将要成立铸币司,名义上挂在户部名下,是个七品的衙门,往后就由你父亲担任这个司正。”

  “新朝成立,新铸的章武通宝,要渐渐流通下去,越多越好,所以洛阳这里铸币,要尽快开始。”

  “当年,我与你父亲说好的。”

  李云正色道:“只要孟家干得好,不出问题,往后铸币的事情,就交给你们家。”

  孟海微微低头,立刻说道:“是,属下回去之后,就跟家父说这个事情,如果上位有空闲,属下带家父进宫来一趟,面见上位。”

  “好,这几天就让他进宫来一趟。”

  李云看了看孟海,笑着说道:“有个事情,我要跟孟家交代清楚,往后这个铸币司,每年铸多少钱,怎么个铸法,只听天子诏命,不必理会朝廷里其他所有衙门。”

  “除非,所有宰相联名去书。”

  说到这里,李云顿了顿,继续说道:“因为这个衙门要紧,这段时间,我会调派一些人手,作为铸币司衙门的兵。”

  他看着孟海,笑着说道:“虽然人数不多,但是铸币司,将会成为洛阳城里,为数不多有兵丁的衙门。”

  孟海站了起来,下意识低头,正要应是,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开口说道:“上位,属下是在九司任事,铸币的事情…等家父进了宫里来,再与上位细说。”

  李云看了看他,然后哑然一笑:“你小子越来越精了,好,咱们说正经事。”

  “坐下说。”

  等到孟海坐下,李云才开口说道:“关中那里送来的情报,是你手底下的人转送到宫里来的,细说一说罢。”

  “是。”

  终于说起了自己的本行,孟海低着头,把关中大概的情况说了一遍,然后他笑着说道:“上位入主中原之后,中原的日子一天一天见好,如今上位又正了大位,关中的百姓们自然人心思归,想要归顺上位,因此才会有这场动乱。”

  李云闻言,微微摇头,闷哼了一声:“不用给我脸上贴金。关中的百姓们,未必就知道关中以外是什么情况,真正知道外面情况的,是那些关中的旧权贵们。”

  “他们被韦全忠给欺侮了,又担心投奔过来的太晚,没了他们的位置,因此才狗急跳墙。”

  孟海眨了眨眼睛,没有说话。

  李云低哼了一声,望向书房外面的天空,又低头看了看手上的文书。

  这个时候,他的心情是有些复杂的。

  老实说,他很想借着这个机会,借韦全忠之手把那些旧世族给统统弄死,然后再去接手关中,但是如果不趁机而动,将来江东军…

  或者说唐军,将来再去取关中的时候,损伤一定会大上不少。

  “孟海。”

  李云喊了一声,开口说道:“你去接一趟崔绍,别让他死在路上了,同时跟关中那边的九司多多接触,有什么事情,尽快报到我这里来。”

  孟海立刻低头,应了声是。

  李云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突然笑着说道:“这一次封爵没有你的名字,心里难受不难受?”

  孟海连忙摇头,低头道:“属下自己清楚,自己有多大的能耐,属下一没有军功,二没有本事,做的最多的事情,也就是替上位传传话。”

  “本也不该给属下封爵。”

  李云摸了摸他的脑袋,笑着说道:“好小子,你倒是想得开。”

  “如今,不少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大老爷们,正在这洛阳城里哭鼻子呢。”

  “放心罢,踏实办差。”

  李云微笑道:“朕亏待不了你。”

  孟海深深低头:“属下,这就去了。”

  说罢,他一路小跑,离开了皇宫,而李云想了想,则是背着手,也离开了皇宫,一路来到了皇城之中。

  皇城里,有朝廷的各个衙门,李云背着手转悠了一圈,就慢悠悠的到了中书,他还没进中书,中书里以杜谦为首的所有官员,便齐刷刷一路小跑出来,极为丝滑的跪在了他面前,口称陛下。

  李云上前,把杜谦扶了起来,又看向姚仲,说了声起身,然后笑着说道:“朕也没有让人喊什么驾到,你们怎么就都出来了?”

  杜谦看了看李云,苦笑道:“正因为陛下没有让人喊,刚才臣等匆匆跑出来,至少有三个人跌倒在地上,还有一个人摔得头破血流。”

  李云一怔,然后摇了摇头,无奈道:“进去说,进去说。”

  一路进了中书之后,李云毫不客气的坐在了主位上,然后吩咐杜谦和姚仲,各自坐在他两边,驱退了闲杂人等之后,李云看了看两个人,笑着问道:“二位,我有个事情跟你们商量。”

  两位宰相俱都低头行礼:“陛下请讲。”

  “二位觉得,现在到了建立三省的时候了吗?”

  中书,门下,尚书,是三省六部的核心。

  中书起草政令,门下审核政令,尚书统管六部,施行政令。

  如今,这三个职能,其实都在眼前这中书二相之手。

  杜谦与姚仲对视了一眼,然后对着李云低头道:“这个事情,臣与姚相也商议过,三省自然是要创建的,问题是人选。”

  “陛下,有没有什么心仪的人选?”

  “我的意思是,受益兄依旧做中书令。”

  他看着姚仲,笑着说道:“姚先生,去尚书省,做尚书左仆射。”

  杜谦若有所思,问道:“那门下侍中,是不是让子望兄来?”

  李云默默点头:“目前,似乎也只有他比较合适,但是御史台也需要他来。”

  姚仲看了看李云,低声道:“陛下,许子望不适合做门下侍中,应当让他继续主持御史台,臣觉得,工部尚书卓光瑞,可以拜相。”

  “而且,也不必强分三省。”

  姚仲低头道:“旧周之时,三省职则便已经不分明,大多事情,俱出自政事堂议事,陛下可以再造政事堂。”

  “这样,三省有个地方可以协调,不至于互相掣肘。”

  李云闻言,认真考虑了一下,然后点头道:“这个事,我再想想。”

  说着,他把九司关于关中的文书,递给了杜谦,然后看着姚仲,开口说道:“二位…”

  “都看一看。”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