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出租车。
“师傅,就停这儿吧。”
“好嘞,一共23块。”
乘客熟练地掏出手机,“扫这个码就行是吧?”
“对,就那个。”
滴——
“我去?微信怎么维护了?!”乘客盯着屏幕上“服务暂不可用”的提示,一脸错愕。
司机愣了一下,指了指二维码牌背面:“微信怎么会不好使?那你翻过来,背面是支付宝…”
乘客皱着眉抱怨道:“支付宝页面复杂得要命,谁现在还用这个啊…”
“那…现金也行。”司机无奈地说。
乘客一脸为难:“这年头出门谁还带现金…”
两人面面相觑片刻,随后乘客掏出手机点开高德地图,在上面查着什么.
“师傅,麻烦您再往前开300米,那儿有个ATM机…”
“得嘞,坐稳了您内!”
一间网吧门口,三三两两走出一群人。
“操,基地就差50滴血就爆炸了”
“彼岸要不要这么准时,晚几秒会死么?”
“哈哈,断的好,让你装逼,还打的不错”
“吃饭吃饭”
“我刚才发现了一套荣耀对决新赛季巨牛逼的阵容,机架狂魔流!一会分享给你。”
“妈的,老子打个三国杀,跟彼岸有毛关系?怎么也不能玩了?”
“说不定服务器托管在彼岸云上呢~~~”
此起彼伏的抱怨声、调侃声、叫嚷声在其间交织回荡。
“严谨,你前东家怎么搞的?微信怎么还不好使了?”
“微信响应国家要求停机维护,就一个小时,忍忍就过去了。打电话就为这事?”
“哦哦,家里饭做好了,你接到娃后买个西瓜回来,如果看到桃子就买两斤…”女人顿了顿,重新修正指令:“记住,到家的时候,你手里得有一个娃、一个西瓜,还有两斤桃。”
“哦,好。”
半个多小时后,家门打开。
“怎么这么慢?饭都凉了。”
“培训班拖堂了,再加上买水果,这已经是理论执行的最快速度了。”
“那你没想过调整一下优先级,先去楼下把水果买了,回来正好赶上娃下课,起码能节省一半时间。”
“你不说的么,接到娃后.”严谨挠了挠头,觉得自己对于指令的理解没问题。
女人无奈苦笑,“严谨啊严谨,你名字还真是没取错”
微信不能通信、支付无法使用、游戏全线停服、京东小米无法下单、顺丰暂停收件、大疆官网临时维护、胖东来直接闭店半天。
尽管抖音、高德、饿了么等业务并未完全停止,但由于其主要依托彼岸云服务器,临时切换至备用服务器后,就当进行灾备演练。
但整体负载能力较平日低了不止一个量级,不得不采取限流措施。
各行各业无数使用彼岸云服务的企业和商户,早已提前挂出“系统维护,敬请谅解”的‘免战牌’。
就连像12306之类依托于彼岸云服务的政务网站,切换到备用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彼岸系服务“集体掉线”,人们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不知从何时起,这些软件和服务早已像水、电、煤一样,深深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上一次出现类似情况,还是某些特殊时期暂停公众娱乐活动之时。
即便彼岸提前数天进行预告并公布了补偿方案,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迅速引发全网热议:
“这也太不方便了吧!我中午正打算用微信给朋友转账救急,结果发现支付不了,打电话才知道停机维护,就不能选个更合适的时间吗,这不是耽误事儿嘛!”
“中午跟女友约会,结果微信挂了,回归打电话和发短信这种古早方式沟通,好麻烦啊”
“虽然微信支付用不了有点麻烦,但看到公告里说‘响应国家数据安全要求’,突然就理解了,毕竟之前数据泄露的新闻太多了,企业肯花时间做安全加固,总比出事了再补救强。”
“提前三天就开始推送通知,还反复提醒时间点,上面提前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得出在尽量减少影响。补偿的措施也都很有诚意,起码态度到位了。”
“提前预告有什么用?我的小店全靠微信支付收款,一个小时不能收钱,生意全停了!现金找不开,银行卡刷不了,损失的流水谁来赔?”
“连一个小时都忍不了,不会提前做好时间规划,也就这点出息了。”
“想开点,中午12点停机其实挺合理的,正好处于人们吃午饭的时间,总比选在工作日的办公高峰期强吧”
“彼岸云计算停机前,我们公司提前收到了彼岸的邮件,连备用方案都给了建议,还让人做到什么程度?”
“彼岸就是垃圾,说维护就维护,一刀切吓唬谁呢?没了微信还有支付宝,缺谁不能活?”
“那要这么说,几年前有家大厂光缆被挖断直接部分服务中断长达8小时,最后只是一封道歉信了事,连个赔偿都没有不是更无耻?是哪个宝我就不说了.”
不仅大众争论不休,各路早已蓄势待发的媒体第一时间:
《南方周末》:“有阿里技术专家表示,市值万亿的科技巨头竟需全局同步停机,是架构的失败。现代分布式系统应追求灰度发布与故障隔离,这种‘一刀切’方案极不专业,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新京报》:“在‘永不离线’成为默认标准的时代,彼岸主动停机维护反而是一种‘逆潮流’的清醒。
企业愿为长远安全牺牲短期流量,是对用户负责的体现,这种‘慢下来’比‘跑得快’更需要格局。”
《钱塘晚报》:“彼岸停机一小时,相当于小半个华夏数字社会停摆。这已远超企业行为,而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共事件。
它清晰展示了什么是‘大到不能倒’,也警示需对这类企业加强公共监督。”
《华夏互联网周刊》:“停机维护的本质是技术迭代的必要成本。
彼岸敢于对微信、游戏、云计算三大核心业务‘动刀’,侧面印证了其系统架构的可扩展性——敢停机的企业,往往有底气在短时间内完成高难度技术切换,这比‘永不宕机’的空喊更显技术自信。”
《澎湃新闻》:“彼岸系公告称为了‘安全加固’和‘响应国家整改’,但为何如此仓促?安全维护更新应是持续、静默的过程,而非轰动华夏的‘网络罢工’。
不得不让人怀疑背后有非技术因素的驱动,或是向监管层的强势表态.”
《36氪》:“.我们粗略估算,彼岸本次停机一小时明面损失超5亿,潜在的损失更是高达数十亿。
幸好彼岸未上市,否则市值影响更大。
而且通过刚才评估,为了消除停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安抚公众情绪,彼岸这次额外的补偿规模大概在百亿左右。
从中可以看出,即便遭遇这种不可抗力的维护,提前发布预告、彼岸还是依旧是那个彼岸,一切为用户着想,试图把影响降至最低。
说实话,小编觉得陈默也不是故意的。”
我就是故意的!
南山壹号院里,男人端坐在书房,手中拿着那部能控制华夏互联网半壁江山的手机。
像个幕后终极大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