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671章 老大和老二又打起来啦

  8月11日,晴空万里。

  青天白日下的打的出行,却打出雷霆一击。

  秉承兄弟公司“请客吃饭”的风格,打的出行推出“请你打车”补贴计划。

  宣布在20座重点城市同步推出,具体补贴如下:

  所有用户每日前三单免起步费;

  剩余车费可享110元随机立减;

  新注册用户首单直接0元体验;

  这套组合拳让短途出行成本骤降,20元以内的行程实际支付金额运气好甚至低于地铁票价。

  活动上线后,大量原本依赖地铁、公交和滴滴的用户纷纷转投打的出行。

  市场反馈极为热烈:

  补贴首日,20城总订单量就从日常的100万单激增至150万单;

  随后几天保持日均50万单的增长速度;

  五天后,随着补贴范围扩大,单日订单量直接突破300万大关。

  面对订单量暴增,打的出行立即启动“司机招募计划”,通过极具竞争力的待遇抢夺市场运力资源。

只要占领承上启下的司机资源,对方不战自溃,总不能让乘客自己开车、或者让车自己跑吧,毕竟后来智驾发展连L3都没达到  司机才是网约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如去年外卖平台争夺骑手一样,这次他们要让对手陷入“无司机可用”的困境。

  如果说前期的舆论造势和补贴大战是针对用户端的攻势,那么这场司机争夺战就是直击行业命门的杀招。

  没有足够的司机运力支撑,再多的乘客需求都无法转化为实际订单。

  这也是《打滴行动》第三式的核心思想:挖你墙角!

  先发动舆论攻势,在心理层面动摇对手军心。

  紧接着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瞄准其安全薄弱的环节发起集火打击。

  最后采取釜底抽薪之策,断对手立足之基。

  这套针对滴滴量身定制的组合拳,由陈默运筹帷幄,彼岸团队精准操盘,打的出行等多部门协同执行。

  从需求侧的价格闪电战,到供给侧的运力围剿,形成了一套环环相扣的立体打击体系,正在从根基上动摇对手的市场地位。

  自8月11日打的出行发布司机招募令以来,网约车市场格局骤变。

  该平台以仅8的抽成比例(较滴滴15近乎腰斩)及订单激增带来的收入提升,司机月均收入从万元跃升至1.5万元。

  由于没有二选一的限制,许多滴滴的司机纷纷倒戈,加入打的出行的阵营,大量滴滴司机开始“叛逃”。

  不同于以往“二选一”的市场约束,滴滴司机此次出现了规模性迁移。不仅城市司机集体“倒戈”,周边县域司机更是闻风而动,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奇特景观。

  媒体敏锐捕捉到这场行业地震:

  《打的出行掀起新一轮补贴大战,滴滴遭遇“闪电突袭”》

  《司机大规模迁移,滴滴市场份额受到冲击,恐遭遇美团困局》

  《烧钱大战再起,这次谁能笑到最后?》

  或是因为乘客、或是因为待遇、或是因为印象.

  多重因素叠加下,滴滴司机端活跃度出现反常下跌。

  到了8月15日,滴滴平台司机数量已锐减20,且颓势未止。

  乘客最直观的感受是——等待时间正以分钟为单位持续延长。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黑格尔  纵观五千年王朝兴衰,在王朝初立的八十年左右的关键时间段,都会发生足以改变帝国命运的大事件。

从西汉与匈奴的漠北之战、到唐朝初立的武周代唐以及神龙政变、再到明朝的土木堡之变等等、清  如果细心总结规律,就会发现基本都是立国后八十年左右的时间段。

  为什么偏偏是八十年?

  因为立国八十年往往是制度僵化与变革突围的关键节点。

  此时利益格局初定却未固化,人才储备充足而上升通道尤存,恰是破局的最佳时机。

除了八十年、还有一个三百年定律  这种历史规律就像深沉的大海,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无法撼动,因为这是人性。

  像历史周期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展现出惊人复刻。

  距离EMB外卖大战结束尚不足年,人们渐渐忘却某平台“无骑手可派”的窘境。

  前车之鉴,如今滴滴重蹈覆辙,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坐拥海量用户,却面临司机流失的悖论。.

  这一数据最直观的反应在了滴滴数据监控中心。

  周末两天,滴滴总部灯火通明。

到了8月17日,滴滴终于公布了新的应对措施,核心思路就是对等补贴  如果说在游戏界有句名言叫做,“一切战术转换家!”

  那么一切手段转烧钱,就是互联网的万金油打法。

  这场被媒体冠名为“网约车大战”的较量,迅速演变为资本与技术的双重博弈:

  《南都报》市民版:“记者实测:早高峰用两家APP同时呼叫同一路线,打的出行产生了暴击,免了打车费,而滴滴4.3元。据司机透露:'他们的待遇其实没变,都是在烧投资人的钱'。”

  《36氪》特别报道:“补贴大战背后是技术的暗池之战:据悉双方都接入了新的监控策略,能根据竞争对手的补贴力度实时调整优惠策略。这场战役已不仅是资本较量,也是技术实力的对垒。”

  《第一财经》:“网约车补贴大战正式开启!打的出行'请你打车'计划首周订单量暴涨300,滴滴紧急跟进的补贴政策让市场重回'双雄争霸'格局。

  分析师指出,这次补贴力度较2014年的外卖大战更为可观,按照打的出行日均补贴高达千万,一个月就是3亿资金的消耗,要知道去年外卖大战,百度、美团和饿了么,三家合计一共才消耗近三十亿.”

  网友的狂欢折射出市场残酷:

  “作为每天打车4次的社畜宣布:本月交通费预算直接全部砍掉!”

  “求你们一直打下去不要停,自从外卖大战结束,饿了么价格恢复正常,白嫖外卖都消失了.”

  “简单算笔账:按日均300万单估算,双方每月各烧掉近2亿。简直恐怖如斯.”

  “两家打架第三方消失的剧本,和其正默默点了个赞.”

  “优步华夏:不知为何我感觉有点冷,这场面好像在哪见过”

  或许是嗅到了市场风向的转变,亦或是感受到了生存危机。

  网约车市场的“老三”优步终于按捺不住,于8月20日正式加入战局,同步加码司机和乘客端的补贴力度。

  优步的补贴政策堪称“疯狂”——司机只要每月完成70单,即可获得7000元额外奖励,相当于每单补贴100元!

  这一政策瞬间点燃市场,乘客欢呼“跟过年一样”,而司机们则迎来了真正的“接单黄金期”。

  很快,网约车司机们纷纷化身“当代吕布”,车上至少备着三部手机,根据三家平台的补贴政策灵活接单,忙得不亦乐乎。

  截至8月下旬,网约车市场已形成新的三强格局:

  打的出行凭借凌厉的补贴策略和顺风车业务,市占率飙升至46,再度反超,稳居榜首;

  滴滴虽奋力反击,但仍滑落至33,退居次席;

  优步虽以12的份额暂居第三,但背靠国际资本,仍有翻盘可能。

  这场大战的背后,是三大巨头的资本博弈,至于其他都是被视为炮灰的选手。

  打的出行隶属彼岸集团,资金雄厚,手段诡谲,最具潜力;

  滴滴有阿里巴巴撑腰,底蕴犹存;

  优步则依托国际资本,随时可能加注。

  市场普遍预测,这场烧钱大战将演变为一场持久战,毕竟互联网行业的补贴拉锯战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然而,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对面出动了我们这边的人反馈对方在频繁跟目标人物接触”

  “可能发现这些原本被遗忘的人们突然成为烫手山芋,让他们乱了阵脚,也是好事,我们就可以以此做些文章。“

  “行,我这边把资料汇总后发你,剩下就看你的了。”

  “张总辛苦!”

  “见外了,都是为了彼岸!”

  当陈彤接到张长发那边的消息后,感慨着:没想到“守株待兔”的策略,在数字时代依然奏效。

  几天后,8月底。

  月初的那些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澄清“事实真相”,声称之前都是“误会”,随后盛赞某平台。

  这些“反转言论”迅速引发舆论哗然。

  网友纷纷质疑:“前几天还恨不得对方倒闭,怎么突然就歌功颂德了?”

  这些人前后不一的画风立马引起舆论的注意和大众的猜想。

  一天后,一大波更劲爆的猛料被爆出——聊天记录、转账截图、封口协议陆续曝光。

  舆论瞬间炸锅,原本的危机非但没有缓解,反而陷入了更深的信任泥潭.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