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把瓜籽压平机拉回到县里,进大院子后也没往下卸,第二天一早,吃过饭后就开着吉普车去了四小队。
吉普车先开到了大哥院子里,大哥不在。
“你大哥去给队长家开荒去了。”梁月梅正在收拾木锨和木叉——马上要割麦进场了,这木叉是麦子打场前挑捆子、打完场挑麦草用的;木锨则是扬场用的。
“给队长家里开荒?”李龙愣了一下,问道,“队长家里也要开荒了?”
“嗯,在东面样子渠那边往东,东大沟边上。昨天队长过来了,他不光要开荒,还让你大哥看着给能不能犁出一条渠来,就是把队里的渠往东面荒地延长一些,到时好浇水。”
样子渠是四小队东面一片地的名称。那里有一条样板农渠,当初渠修的非常平整,作为模样样板。那一片开垦出来的地总称就叫样子渠。
嘿,这个许成军,这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啊。
许成军家后来也是队里的富户,当然不属于村霸那种。他不干占别人地、贪污别人补贴的那种天怒人怨的事情。
作为生产队长,他有太多的机会能够让自己家里和家族人家里发财了。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国家给队里搞一个滴灌示范项目,这个项目拿下来的时候,乡里通知时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这时候他给家里人说一声,提前布局先建个滴灌带厂。
四小队的所有耕地加起来最多的时候是一万两千多亩,给乡里报的基本农田示范区七千亩。这七千亩的改造费用是一千多万近两千万。
而这里面,光采购各类滴灌带就有好几百万。而且滴灌带这玩意儿不能一直使用,每年都要用新的——当然可以用旧的换新的,但不是一比一兑换。
滴灌带这玩意儿不算什么高科技的东西,有一台机器,采到到塑料原料就能生产。
这个项目本身就在队里进行,采购的事情,生产队长也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施工建设方也不太可能舍近求远。头一年只要把价格压低一些,不要赚太多,那施工方肯定会从当地采购滴灌带。
从第二年开始,队里人种地就年年得买滴灌带。
你想想队里有人建厂了,那大部分是不是得从队里购买?
这一亩地滴灌带费用在八十到一百块钱,全村就近百万的采购。
这滴灌带厂可不光供一个村子,最开始的时候,是供一个大队到半个乡!
刚开始有这个意识的人并不算多,等其他滴灌带厂建起来的时候,许家第一口肥肉已经吃到撑了。
这只是其中之一。
再说一个,刚开始的时候,国家有些项目补贴,生产队长去乡里开会的时候,乡里会通知,然后回来后,队长只需要在大喇叭上延迟那么几天通知,先给自家人知道,那晚几天,有些项目别人就拿不到了。
比如良种牛羊补贴,比如药材种植补贴等等。
各种补贴,后来自治区印了一个“明白手册”,上面对于常年都有的补贴写的很明白,但这样的手册发到村支书一级,会不会继续往下发,就看村委怎么操作了。有的会发,有的就“忘记”了。
当然,落回到原处,还有就是开荒。
二零零几年,某一年棉花的价格一下子暴涨,第二年承包地费用升了起来,队里兴起了开荒热,因为棉花能在盐碱地里生长。
说到具体的,某块地有人想承包开荒,但承包钱一时不凑手,去给队长说一下看能不能先开荒,队长说研究研究——然后就没下文了。
没两天,拖拉机开动,这地他家亲戚开荒了,你去问,他家说别人已经先给了钱,和队里签了合同,你有啥办法?
所以后来许队长家里很富,钱哪里来的?不都是这么来的?
当然,基本上都是利用政策,队里人虽然羡慕,也有嫉妒,但大都没啥话说。
毕竟事情在那里放着,人家没多占低保名额,该发的补贴一样不少,该从乡里往队里争取的好处也不少。
有些时候还会把一些补贴发到德高望重或者困难的人家里——比如国家要建高压电线塔,地下埋涵管。这玩意儿路过耕地,是要给农民补贴的。
他只需要给建设方提示一下,往哪里偏一偏,那补贴的对象就不一样了。这样的情况,队长有几次直接会把补贴偏到五保户或者队里那些老住户、有困难的住户家里,这样的事情,谁都没话说。
还有就是队里只要有白事,他直接大喇叭上喊着叫那些青壮劳力去帮忙,他自己也干,风雪天也一样,凝聚力就是这么起来了。
所以李龙其实还是挺佩服许成军的——会干事,能赚钱,名声也不错。
“我拉来一台压打瓜籽的机子,”李龙说道,“咱家里现在没那种打瓜籽了,我去大强家里试一试。”
“压打瓜籽的?”梁月梅有些好奇,“不用手压?”
“不用,用拖拉机带。”
这时候民用电还不稳定,电机使用不普遍,所以杜厂长设计的这个瓜籽压平机是用小四轮带动的——其实也就是柴油机带动。
李青侠对李龙所说的这个瓜子压平机非常感兴趣,原本在菜园子里是弄菜的他听到李龙这么一说以后干脆从菜园子里出来,坐上吉普车跟着李龙一起去到陶大强家。
吉普车开到陶大强家的时候,陶大勇正开着小四轮拖拉机进了大强家的院子。
李龙的吉普车直接跟着拖拉机也进了院子。
陶大勇从拖拉机上下来的时候,李龙和李青侠也刚从吉普车上下来,看到李龙,陶大勇还有些尴尬。
陶建设和陶大强夫妻俩都在院子里压着打瓜子,孩子坐在边上玩。他们看着李龙李青侠过来,都起身打招呼。
“我借着大强的拖拉机去我们那边的麦场,拉滚子压了压。”陶大勇给李龙解释着。
李龙想笑。陶大勇是陶大强他哥,他用陶大强的拖拉机也用不着给李龙报备和解释。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自己在陶大勇这些人心目中威信还挺高。
其实也没啥屁用。
李龙笑了笑问了一句:
“你家那边的场都弄好了?”
“好了好了。”陶大勇急忙笑着回应。
自打和马春红结婚之后,陶大勇直接转到了马家那边的麦场。按常理来说,他应该和他爹和他弟在一个麦场,只不过陶大勇先前几年脾气比较软,比较听马春红的话,分了家之后就和岳丈那边合伙了。
这两年陶大勇缓了过来,重振夫纲,但麦场这玩意也不能随便乱换,他现在就是想和他爹他们在一个麦场,还得要麦场里其他人同意。
“大强呀,我拿了一台机子,用你们家的拖拉机做个实验。”李龙跟陶大勇没多的话说,打招呼表示客气一下,然后就和陶大强说起正事。
“啥机子?”李龙发话,陶大强自然是没话说,过去就把拖拉机的斗子卸下来,从大轮取下来一根皮带放着备用,然后跟着李龙搬东西。
“就是压平打瓜子的机子。”李龙解释着,“把泡软的打瓜子下进去,打开机器就能直接压平,剩下晾晒就行了。”
“有这么好?”陶大强惊讶的问,“这是哪生产的机子?”
“我找人专门设计加工的。”李龙说,“先试试看行不行。”
把机子放在小四轮前面固定好,底下的平台用几块砖头垫实,联接上皮带轮,陶大强就拿着摇把子准备发动。
陶家人都很稀奇,包括原本准备离开的陶大勇都停了下来跟着帮忙。
李龙搞的这个压平打瓜子儿的活没他的份儿,他很羡慕,但也知道这些活都分给了那些和李家比较亲近的人家。
他只能怪自己当初不争气,眼皮子那么浅,偏偏在李龙和大强合伙的时候,去分大强拉回来的东西。
不过现在也不算晚,这两年因为种打瓜的事情,和李家的关系好了不少,陶大勇相信有弟弟,在自己在努把力,以后肯定也能搭上李家这船。
所以实验的时候他也挺卖力,主动把那些泡好的打瓜子桶挪过来,接下来李龙让干啥他就干啥。
看机器已经固定好了,李龙就让陶大强把机子发动着,看机子运转顺利,他就开始往料斗里加泡好的打瓜子。
李青侠则拿个袋子在出料口那里撑开接着,等着看出来的打瓜子怎么样。
陶建设就站在他边上,神情有些紧张。
陶大勇则是端了一盆打瓜籽在李龙边上等着,心情最平静的是杨萍萍。家里的车子一多,这机器的轰隆声挺响,她害怕吓着孩子,直接就把娃娃抱到了院子的最里边。
头一次启动机器,李龙担心进料太多,会导致瓜子压的不均匀,所以他从陶大勇端的盆里舀了一马勺瓜籽,只倒进去一半。
能听到机器的声音突然大了一点,小四轮的转动声更加浑厚有力,然后出料口开始稀稀拉拉的掉出了打瓜籽。
李青侠伸手接了几个看,仔细看完扔进了袋子,又接了一把把刚落下来的,看完之后笑了:
“嘿,不错,都压平了!”
李龙没有继续往里面加料,他也过去从袋子里抓了一把压好的打瓜子看。
果然这半瓢瓜子全都压平了,入手还有点热。
开局顺利,那就开始试验着加大进料,从刚才的半瓢到现在的一瓢,接着两瓢往里加。
实验过后发现,往进料口持续两瓢两瓢的加料,速度不要太快的话,压出来的打瓜子都是平的。
如果加的速度过快,或者一下子加的比较多,超过五公斤以上,那从出料口掉出来的就有没有压平的瓜子,还有压断的瓜子。
“嘿,照这个速度,那一个小时不得压平两麻袋?”李青侠一边接着瓜籽一边感叹着,“一天弄个十来麻袋没问题呀。”
陶建设拿着新袋子在边上等着,很快就换了手。
他的话虽然有点儿夸张,但也不是不能实现。
机器照这个速度进行的话可比人工快多了。有这么一台机器,以后真要还有压打瓜子的活,李家就完全不需要找人,上两台机器,有两个人就够了。
“这机器就定制了一台,大强先放你这里用的。”李龙说,“反正现在也就这么多打瓜子了,你用的时候发现有什么问题也给我说,我去让厂子里那边改进。”
“好好好。”陶大强笑着说,龙哥还是对自己好啊。
机械这玩意儿,男人没几个不喜欢的。从陶建设到李青侠,再到陶大勇,每个人都上手试了试,把陶家泡的打瓜子儿都给压完了才算罢手。
总体来说效果不错,李龙这边算是放心了。如果等到秋天打瓜子下来的时候,白修名那边还需要的话,那他就可以从队里收购打瓜籽来压了。
那个时候收购的打瓜籽儿压平的和压平没压平的就可以不同的价格。
开着吉普车,载着老爹李青侠回到了大哥的院子。这时候老娘杜春芳也从前院回来,刚才她在前院忙活菜地的事情,李龙过来的时候也没听到。
这时候看到爷俩一块回来,她就笑着问李龙明明昊昊咋样了,还有家里的情况——现在家里生活过的好,她就比较关心小辈们的成长。李娟李强在身边看着,明明昊昊虽然离的也近,但不能经常看到,就挺想的。
李龙在院子里坐着跟老爹老娘聊起了家常,梁月梅去做饭,杜春芳就主动去烧火。
链轨拖拉机的轰隆声由远及近,李龙听得出来,这是大哥回来了。
拖拉机从门口经过,开到了前院。李龙站起来往前院走,进院子刚好看到大哥熄火,然后从拖拉机上下来。犁地灰大,尤其是盐碱地那边,植被少,尘土更多。
虽然链轨拖拉机有驾驶楼,李建国下来的时候,脸上头上身上还是有许多灰白的点子。
他一边拿个毛巾扑打着身上脸上的灰,一边跟李龙打着招呼:
“小龙啥时候过来的?县里那边都好着吧?”
“好的。我是弄了一台压平打瓜子的机子,刚才和老爹一起到大强家里试了试。”
“压平瓜子的机子?”李建国有些好奇,问道,“咋样?好用不好用?”
“怪好用的,一台机子一天干的活,顶两三家人。”李龙说,“一天压平个十来麻袋没问题。”
“嘿,那可不是顶两三家人呀。”李建国更意外了,这效率可真不低!
李龙笑笑,这就是机械化的优点了。
目前国内还是以密集的劳动力发展为主,但在北疆片区,机械化的威力已经开始显现,李龙要的就是逐渐以机械化发展来实现自己的一个个目标。
这就算是降维打击。
这个时候,陶家人还在院子里研究着那个瓜籽压平机。李家人走后,陶大勇也没那么束手束脚了,他研究着这台机子,边看边说道:
“等打瓜下来,要弄两台这样的机子,到时往谁家地里一摆,打瓜籽挤出来后就直接往里一倒,压平了一晒,不就好了?唉,以后这钱啊,不好挣了。”
陶大勇的话不无道理。
但陶大强摇了摇头:
“那要是弄台机子,就收打瓜籽往平了压,卖价就能高一些。我听龙哥说,去年其他地方没压平的打瓜籽供销社那边收一公斤两块。咱们去年卖三块五,为什么?不就是咱们的打瓜籽压平了嘛。
如果想赚钱,那就弄台机子收瓜籽压啊,压平了倒手赚钱就是了——不过今年这打瓜籽种的这么多,价格肯定卖的更低,能不能赚上钱还两说哩。我说还是先老老实实准备割麦吧。”
陶大勇去年种了打瓜赚了不少钱,但是那些钱给家里添置了不少东西,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等等,改善生活也花了不少,想买拖拉机就缺钱了。
他这时候倒有了骨气,虽然知道弟弟家里有钱,但也没去借——其实他也想弄台小四轮,再搞个收割机,然后去其他乡里割麦赚钱的。
媳妇马春红给他说了好几次了,让他去和弟弟陶大强说。
毕竟陶大强都帮着自家小舅子杨勇弄了台拖拉机和收割机的。不帮着自己哥哥,怎么都说不过去。
陶大勇硬是没去说,他反驳马春红,杨苹苹坐月子的时候,她老娘过来帮忙,呆了一个月,出月子后杨苹苹又去三小队娘家住了一段时间。那时候马春红连露头都没露头!
陶大勇也想让自家媳妇去帮着照看一下弟媳妇,顺便缓和一下两边的关系,但马春红嫌晦气,就是不去。
人家有难的时候你不去,现在你找人家帮忙,能开得了口?
陶大勇羡慕归羡慕,但借钱的话一直没提。今年他抽了二十亩地,照着李家的说法种了花葵,目前看长势不错,陶大勇的意思是等花葵收了卖了钱,就去买台小四轮。
他其实还有想法,有了小四轮,等到冬天就去北面的沙窝子,或者西边的无人区去打黄羊,哪怕一天只打一只呢,也能赚不少钱。黄羊的冬皮子,残皮至少三十,全皮五十。他能搞到枪,到时打到了,肉自家吃、皮子卖到收购站——叫上大强一起,一个冬天,说不定就能赚回一台收割机的钱。
眼下生产队的地越来越多,全县种粮食的也不少,收割机虽然也多,但就陶大勇来看,想找到割麦子的活还是很容易。
毕竟不是哪个小队都能像四小队这样,一年有三次赚钱的机会,要说家底的话,可比其他小队富多了。
陶大强并不清楚自家大哥受刺激之后,有点发愤图强的意思,他现在就想着赶紧用这机子把打瓜籽的活干完,然后把拖拉机和收割机好好保养一下,上上黄油,随后就准备去割麦了。
一年赚大钱,就看这个时候了。
果然如李龙所想,白修名十几天后,就再次回来将剩下的十九吨打瓜籽给收了。在知道目前就只有这么多,想要的话只能等到下次打瓜季了,白修名还有些遗憾。
“说实话,我们的货拉回去,炒熟包装出售后,非常受欢迎!”白修名对李龙说,“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到秋天的时候,你这边的货一定要留给我。”
“行啊。”李龙笑着说,“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白修名笑了。
他笑了,董志超笑不出来了。
李龙这边的货少,他没在意。他们炒货厂那边的销售把功劳给贪了之后,炒货厂的上层自然也没怎么在意。
叶兰兰其实是知道一些的,但她人微言轻,还真起不到什么作用。
等白修名他们食品公司的货一下子占据了市场,炒货厂这边才急了,通过市场调研才发现,原来错失了这么大的机会!
董志超被要求再次去北疆找这种瓜籽,他这时候那个苦啊。
向一个毛头小伙子低头吗?
他不甘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