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八百七十七章 总有识货的找上门来的生意

  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李龙对于钱主任还是有点愧疚感的,毕竟人家这么帮自己,最终事情没搞成。

  但钱主任却是大风浪见多了,笑着宽慰李龙说这很正常。事情如果都那么容易做事,也就不会等到现在了。

  在钱家吃过午饭,李龙告辞离开,在北庭市逛了几圈,买了一些零碎东西后就离开了。

  离开的时候他还去那个“幸福”收购站的位置看了看,发现这里大门紧锁着,不知道有多久没开了。“幸福”收购站的牌子也已经摘掉了,显得有点空。

  也不知道那个老板现在怎么样了。

  李龙回了玛县,去了自家的收购站。

  收购站院子里还有十来个人在排队。农闲的时候,有不少人出门找闲钱。现在改开了,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有些人心思活的找副业赚钱。这有跟人学的,也有自己慢慢琢磨的。反正这年月资源还非常丰富,只要肯动手动脑,总能找到钱路子。

  来卖蘑菇的居多,还有贝母、党参、甘草。说实话这时节党参还真不怎么样,但人家来卖,自己这边也没理由不收,价格给低一些就好了。

  还有拿来新鲜雪莲花的,这就比较希奇了,李龙看了两个,然后给其中一个说:

  “这采雪莲可别把根给刨了,你把根刨了,那明年它咋长?以后不越来越少了嘛?”

  那个提着一捆雪莲花的人脸就有些红。

  是的,一捆,这一捆雪莲花得有二十朵,挺大挺重的,看着也漂亮。

  雪莲花虽然听着名贵,但在北疆真不值钱,这时候收购站一朵两三块的收。到十五年后,在ZS县的大街上还能花五块钱买到新鲜的雪莲。

  涨不起来,再往后,国家管控,这二级野生保护植物,自然是不能采了——虽然年年都有旅友盗采且拍视频的,但抓住的极少。

  毕竟在无人区,有些人的道德下限就低了,不知道低到哪里去了。

  顾博远和孙家强配合的极好,来这里的人大都知道规矩,没人闹事,毕竟时不时的会有公安过来维持秩序。

  李龙也没在这里久呆,看了看,检查了一下就回大院子去了。

  周一,李向前让周园过来找李龙,要他去县里开会,这回代表是确定了。李龙不仅成了代表,而且还主动的递交了申请加入组织的书面材料。

  成为代表,他可不是啥都没做,直接给县教育局捐了价值一万元的书桌板凳,这手笔在这年头可不小了。

  事情是通知了马晓燕的,她过来采访,这回是让李龙上到了北庭日报——上到自治区日报还有点勉强。

  李龙又私下里给本乡的中小学各捐了价值一千元的书桌板凳。教育局那边需要全局考虑,那些书桌板凳基本上都发到了偏远地区的学校。

  本乡的学校特别是中学虽然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但比那些偏远山区的还是要强。

  等三十年后,反倒是偏远地区的学校比县城附近的要好太多了。一来是国家投入,二来那些社会慈善机构、个人捐款,都瞄向了偏远地区。

  反倒是这距离县城比较近的,位置比较尴尬,既不在县里,领导无法关注到,面子工程轮不到;也不在偏远山区,无法因为穷困而受到社会的关注。

  李龙两世头一次当代表,身上的使命感还是挺重的。捐款给教育部门是他的第一步,第二步原想着要好好的调查一下民情搞搞提案的,李向前让他消停一些。

  眼下大家都在关注发展,他努力把自己那一摊子搞明白,然后用从供销社那里搞来的任务,带着乡亲们致富就行了,别七想八想的,到时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李龙随即就明白了。

  自己能当这个代表,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民族团结搞的好,是个标杆;第二个就是乡村致富的带头人,这两个事情可不能丢。

  于是他就明白了,安心的在家里呆着。时机不到,他眼下也做不到什么。

  随后顾博远就给他找了个活——收割机卖完了,还有人过来订货,马上到麦季,顾博远让他赶紧去再拉些收割机回来。

  拉收割机得去奎屯,一来一回两百多公里,必须提前准备。

  李龙去运输公司找车,谈好之后,约定第二天清早出发,便回了大院子。

  “去奎屯一趟,我打算到二哥家里看看。”晚上李龙给顾晓霞说,“给他们带些东西过去。二哥家里就靠着他的工资,估计日子过的比较紧。”

  “那是应该的。”顾晓霞点点头,“也带些钱过去吧,这大夏天就是带的东西过去,有些也不好长期存放,给二哥他们带些钱过去,他们有啥需要的,就可以直接买了。”

  自己家里生活比较宽裕,顾晓霞也不是小气的人。她自己娘家这边没啥亲戚,但从李龙这边感受到了亲戚的那种温情。

  无论是李家的这些,还是梁月梅家那边的,顾晓霞觉得都挺好。

  李龙如果知道她的想法,肯定会说,你厉害了,周围都是好人。

  顾晓霞不想那么多,自己过的好,总不能看着亲戚家里过的勉强吧?

  毕竟给教育局都捐了一万了,也不在意这点零碎钱了。

  李龙想着还是带些东西过去比较好。他这回要开着吉普车过去,到时卡车把收割机拉回来,他自己开着吉普车和杜厂长商量一下下一步的生产计划,然后就去二哥家里。

  至于买的东西,米面什么的都准备好了,这是李安国家最需要的,也是最大的开支。李龙拉了两袋米两袋面,够二哥一家吃两三个月了。

  光有米面肯定还不行,李龙又给李安国一家准备了不少的风干肉。

  李龙家的储藏室里常年放着大量的风干肉,大都是从山里带回来的,也有自家宰杀的羊风干的。

  目前他还没把冰箱买回来,所以弄回来的肉基本上都是风干的。

  好保存,吃着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第二天吃过早饭,杨大姐早早接手了明明昊昊,李龙等卡车一到,便开着吉普车出门,往西而去。

  天很热,好在有风。从玛县出去,一直到石城西边一四三团场,路两边的树都挺多,再往西树就少了,慢慢到了无人区,就只有灌木。

  有一段时间没来,李龙明显能感觉到路上的车多了起来,两边的戈壁滩里能看到的黄羊少了,一路经过乌兰乌苏、沙湾,快到安集海的时候才看到有一群黄羊,远远的在北面戈壁上。车子经过的时候黄羊很警惕,一有动静就跑掉了。

  吉普车和卡车一前一后进入奎屯的时候,时间还早,不到吃饭的时间,便直接去了农机厂。

  杜厂长正在工间里和工人们一起搞生产,门口响起了喇叭声,门卫看这车的架势就知道过来买收割机的,又有吉普车带头,立刻就跑着去通知杜厂长。

  “李老弟,你终于来了。”杜厂长两手都是油,迎过来的时候笑着说,“我就不和你握手了,走走走,去办公室。”

  说着又让门卫把司机带着去休息。

  引着李龙到了会议室,叫人倒了水之后,杜厂长说道:“你先坐,我洗了手就过来。”

  等杜厂长洗了手过来之后,李龙笑着问道:

  “最近怎么样?收割机卖的还可以吧?”

  “很可以了。”杜厂长笑着说,“每个月至少卖出几百台,现在我们的生产是三班倒,就这个订单都排到几个月后了。”

  “那我得插个队。”李龙笑着说,“这一回拉的不多,就要十台。”

  “你来了肯定是没问题的。”杜厂长笑笑,“对了,有没有新的思路了?”

  “你还别说,还真有。”李龙点点头,“这段时间我也在琢磨,这小四轮拖拉机要光搞运输就有点亏了。只带着收割机也就用那么一个月,所以就想着看能不能有其他用途。”

  “那你想出来没有?”

  “想出来了,中耕机。”李龙说道,“就是后面带着给庄稼除草用的那个,可以开沟可以除草。现在的小四轮后面都带着挂架嘛,直接挂在架上就行……比收割机用着还方便。”

  说着他就比划起来。

  杜厂长听着听着也就明白过来。

  这玩意儿其实并不复杂,用是真有用。

  现在种地,科技力量没那么发达,除草剂虽然一直在发展,但说实话效果不是太好。

  主要还是因为杂草的种类太多,特别像芦苇这样的,生命力太强,非常难以根除。

  所以种庄稼的过程中就需要一遍一遍的锄草。

  中耕机的存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也不说解决,至少在北疆这种地块大的特定环境下,用处很大。

  毕竟现在一家几十亩地,要全用人工锄草,你把自家地里的草锄一遍,先前最开始锄草的地方草又长满了。

  用拖拉机就不一样,中耕机过一遍,几十亩地只需要半天时间。

  虽然机器弄一遍不可能有人那么细心,和庄稼缠绕在一起的那些草锄不掉,但搞个六七成还是可以的。然后人工再进行查漏补缺就完事了。

  所以李龙这么一说,杜厂长就明白了。这个是可以搞,但肯定没收割机卖的那么好。

  厂子里有没有人想过这个方案?

  肯定有类似的,但是因为大家憋着一股子劲总想搞个和收割机差不多的“爆款农机”来,所以这一点就忽略了。

  现在李龙提出来了,而且说的很充分,杜厂长觉得,可以做。

  也许没有收割机那么火,但总不能靠着收割机吃一辈子——现在已经有厂家开始仿制收割机了,这收割机的红利吃不了太久了。

  必须得经常有拿得出手的新产品出来,不然总会被淘汰的。

  这一点危机感杜厂长还是有的。

  所以李龙一说出来他就同意了。

  “这回我就不给你说代理的事情了。”杜厂长笑着说道,“就按以前你提的那种,生产出来,每卖一台,我给你提成,怎么样?以后咱们合作,都这样搞。”

  他觉得李龙脑子里应该还有不少的东西,只是没拿出来。现在这个收割机已经卖两年多了,依然红火,可以说养活了他们厂子,让他们厂子的效益蒸蒸日上,这和李龙分不开。

  改开之后,国营企业也在搞活,他这个厂长的自主权在扩大,杜厂长觉得李龙的思路非常不错,可能以后还能出个爆款,如果自己不拿出足够吸引人的东西来,恐怕留不住。

  他要随便找个其他厂子搞个好东西出来,自己这边岂不是亏大了?

  “那可太好了。”杜厂长的这个决定对于李龙来说,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都已经两年了,收割机的红火依然在继续,如果这时候他还不能承认自己的价值,那以后的合作也就可以慢慢淡了。

  但那个药罐的设计目前还不能放出来,毕竟现在棉花只在兵团种了一些,还没扩大到整个北疆。

  最需要防虫的作物就是棉花,而只有棉花的种植面积扩大到足够大的时候,药罐的作用才能体现出来。

  眼下,还不行。

  李龙给杜厂长画下了中耕机的图纸,杜厂长是行家,一看就明白了,这玩意儿生产起来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比收割机简单多了,技术含量不高,很容易仿制。

  不过他还是相信李龙,也相信现在随着开荒面积的增加,北疆机械化种田已经在铺开,中耕机这种过渡性辅助农机,是真的有用的。

  李龙还想让杜厂长给设计一个打瓜籽的压平机,毕竟在家里搞这个太麻烦了。如果能搞一个压平机,电动的那种,那么人工只需要把打瓜籽泡软,剩下的交给机器。

  原理他都想好了,筛选、传送、挤压,只需要这三个过程就能搞定。

  “这个……我得和我们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一下。”杜厂长说道,“只要一台的话,这个我们还不能放在正事上面,不过小李你既然提了,那我们尽量给你搞出来。生产出来还需要实验……”

  “你生产出来给我们单位打个电话,到时我给你拉一麻袋打瓜籽过来实验一下,搞得好的话,我这边也给你们给奖金。”李龙半开玩笑的说道,“其实你们也可以搞这个种特殊机器设计。反正技术人员那边闲着也是闲着,有人有需求的话,你们都可以给设计生产嘛。”

  这就是定制化设计生产服务,目前国营企业还放不下这个架子搞这种活动。

  等过几年,生产任务少了,工资不好发出去了,到时就有了。

  卡车上装了十台收割机,李龙和杜厂长告别后离开,他给司机给了五块钱,让他半路上自己解决午饭的问题——司机可太高兴了。现在去国营食堂,一份拌面才不到两块钱,李龙这么大方,他自然高兴。

  李龙让司机把收割机送回到县收购站,他则开着吉普车,去这边的牛羊肉店买了肉,提着去二哥家里。

  李安国家换了新院子,开春的时候写信回来告诉了李建国这边,李龙知道地址,他是按着地址,又一路问人才找到地方的。

  李安国还没下班,陈丽蓉才准备做饭,看到李龙开着吉普车过来也挺开心的。

  院子比原来的大了不少,和李龙送给杨大姐的县城南院差不多,收拾的很干净。

  李龙从吉普车上往下搬东西,看着四邻一个个挺羡慕的——院子四周都差不多的格局,这时候正好是做饭时间,各家大门开着,很容易能看到。

  陕省,某市。

  市场上新出来的一批炒瓜籽非常受顾客的欢迎,两百五十克的份量,虽然包装是老包装,但磕起来非常丝滑,几乎不会有什么磕碎的现象,价格也没变,两块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愿意磕这瓜籽的人还不少。

  所以一上市,立刻就有许多人批量购买,一些门市部也发现了这一点,开始大量进货。

  然而,就在许多人以为这是炒货厂新的炒制工艺,以后都会是这样的情况的时候,下一批次的瓜籽突然就变成了原来那样。

  许多人一下子就不乐意了。

  这不是吊人嘛。

  炒货厂销售这边接到了不少出货渠道方面的电话,反映希望能够继续进上一批那种瓜籽。

  而炒货厂的对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他们在通过多方“打听”后,把事情锁定在了原料进货方面。

  这时候商业情报信息工作在国内初创的私营企业里基本上不被重视,除了那些保密配方,其他的只要稍微用点心,就能打听到。

  然后,就有人打听到了,炒货厂上一批货之所以那么好,还是原料的问题,而原料,出自于北疆。

  立刻就有人动起了心思。

  而最先被打听到的,是贾天龙。

  这段时间贾天龙在口里,他不光要在北疆那边收购药材,口里这边的出货渠道也需要维护。

  所以在药材收购淡季,他大多数时间会在这边,然后就被人找上了门。

  “你说打瓜籽?”贾天龙对于有人找自己问打瓜籽的渠道,还真是有些意外的。

  请:m.llskw.org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