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八章 病毒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别敲了,别敲了,谁啊……”

  睡眼惺忪,胡子拉碴的青年擦着厚底眼镜打开门,然后愣愣得看着堵在门口的黑西装,一时看不清对方的脸……哦,黑人,那没事了……

  “桐生和雅,苇原大学BSL4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桐生和雅咽了口唾沫,

  “是,是……可我已经离职一年了。”

  佩耳麦戴墨镜的黑人面无表情,

  “芦屋海雄教授是你导师?”

  “是……啊不是,所以说我已经……”

  “请和我们来一趟。”

  “等,等你们谁啊喂!”

  然而抗议并没有什么卵用,桐生和雅直接被彪形大汉架起来,扔进楼下车窗都漆成黑色的陆地巡洋舰里。

  “苇原大学医学院生物安全工程学士,病毒学硕士,毕业后加入无国界医生组织,中非埃博拉应急小组,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之后回国结婚,入职苇原大学BSL4实验室,担任助理研究员。

  主攻丝状病毒的病毒复制机制及宿主免疫应答。熟练掌握BSL4实验室操作规范、病毒分离与测序技术、反向遗传学系统构建,在《JournalofVirology》发表过埃博拉病毒GP蛋白功能研究论文……”

  被彪形大汉夹在中间,对面同样黑西装,戴墨镜,配耳麦的白人,也是面无表情念着平板上的台词。

  “你们是邦联的特工?”

  桐生和雅咽了口唾沫,知道自己可能惹上大麻烦了,汗流浃背,努力解释,

  “我,我知道病毒学听起来好像很恐怖,事实上也是有点恐怖,但我只是初级研究员啊,说白了就个是打扫卫生抄数据的苦力啊!

  所以如果是芦屋教授搞出什么生化危机病毒泄露的,那真的不关我的事啊!我辞职纯粹是因为老婆嫌我研究员薪水太低闹离婚啊!”

  但黑西装们根本不理会他的辩解,显然桐生和雅就是他们要找的人,于是一路无话,陆地巡洋舰咆哮着飙车,猛冲了大约一个小时车才停下,然后黑西装们把桐生架着下车。

  桐生四下望去,发现这似乎是什么山洞隧道,周围都是荷枪实弹的邦联宪兵,不远处的隧道口被架起了密封负压隔离区,高效HEPA过滤器呜呜排风,更衣区里挂满了橙红色的防护服。

  桐生和雅立刻懂了,

  “操了,你们真的搞出生化危机,找我打扫卫生来了……”

  黑西装才懒得和他废话,直接和宪兵签字移交了桐生,就开车去抓下一个倒霉蛋了。

  而宪兵也面无表情得端着枪,给桐生和雅护送到更衣区着装。

  桐生和雅当然不傻,他也知道摆出这种阵仗的时候估计事情已经大条了,根本没有道理可讲的,算起来邦联的操作已经很文明了,还给他一身防护服呢,要是非洲那些军阀,直接把村子一围开始哒哒哒了……

  于是桐生唉着声叹着气,在更衣区熟练完成三级防护装备的穿戴日常,先穿上连体防护服,佩戴N95口罩和护目镜,再套上橡胶手套并检查气密性,确保所有袖口用胶带贴死,防止埃博拉病毒等致命病原体的气溶胶接触,最后在俩个同样全副武装穿上防护服的宪兵押送下,通过多道化学淋浴紫外杀毒进入污染区。

  这地方大约是邦联在苇原的军事基地,哪怕桐生一个不怎么看新闻的平民,也知道最近世界局势紧张,各地冲突频发,各地都有恐怖袭击,陷入疯狂的人群越来越多。

  而考虑到这地方距离市区车程才特么一个小时。桐生自然也理解军事基地病毒泄露爆发生化危机的新闻传出去会是何等之劲爆。身边这些宪兵肯定是被授权开枪了。

  桐生还想活着看到明天的太阳呢,自然不敢闹腾,于是一路和鹌鹑似的,乖乖跟着宪兵穿过多重门禁,反复通过荷枪实弹的隔离区,警戒区,化学冲淋,消毒杀菌,直达最底层的试验室,见到了正在试验室中忙碌的人群。

  “哟,和雅。好久不见。”

  一个年青人出来完成了交接,赶走了宪兵,欢快得打招呼。

  “……秀三郎?你怎么在这儿?教授呢?”

  桐生一时疑惑,他自然认得这个同校同期同舍的秀三郎同学,毕竟对方的毕业论文都是他帮写的。因为这位也是个芦屋,不过是芦屋教授的儿子,一毕业就回家继承医院的少爷。按常理来说,绝不可能穿着防护服出现在这种一线才对。

  秀三郎苦笑,带着桐生进入试验室,指了指负压生物安全柜内,正被微量移液器提取到生物培养皿里的橙红色溶液。

  “喏,在那儿呢。”

  “详细的我也不清楚,只知道前两天研究所里出大事,人踏马的全死绝了。

  你也知道,老爹给我各种挂名,搞了一堆头衔撑门面。

  结果整得现在,我成了苇原仅存的病毒学专家了,逃都逃不掉,唉……”

  桐生斜眼看他,

  “不会是你派他们抓我来的吧?”

  秀三郎撇嘴,

  “可能吗,我说话要是那么管用,早第一时间逃出国了。你也别想了,现在这个项目已经是邦联大统领办公室在盯着。整个苇原有点相关经验的人都被抓过来干活了,你可是有真才实学的,真觉得自己逃得掉吗。”

  桐生叹气,看着一旁视频中正反复回放,研究人员一声不响被融化成血沼肉泥的录播片断。

  “所以这到底是个啥啊?真的是传染病吗?肯定不是埃博拉吧,这玩意看起来已经是恐怖片了啊……”

  秀三郎一摊手,

  “你问我我问谁?不过目前情况暂时安稳了,起码我还没和老爹融在一起不是吗。

  好啦好啦,总之你放心,现在我勉强还顶着个院士头衔,负责现场管理。

  同学一场,不会安排你去重度污染区收集样本的,就在试验室做数据分析吧。”

  “……多谢。”

  桐生总算也松了口气,毕竟不可名状的病毒虽然恐怖,但试验室的工作他早习惯了。

  以前他在BSL4实验室的核心工作,集中在高致病性病毒样本的处理与分析。而这个军事基地,似乎原本就是个高规格的试验室,如今还有各种设备仪器不断被邦联送进来,说是军事基地,其实已经和试验中心差不多了。

  于是桐生也不用人吩咐,熟练的开始他的日常。反正大家都不知道是啥玩意,就当作是病毒处理呗,取样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通过Ct值判断病毒载量变化,病毒生长曲线、电镜照片等原始资料,所有实验数据即时录入实验室的云端系统,定期汇报自己负责的病毒稳定性实验结果……

  嗯……不过你还别说,和丝状病毒还真有点像呢……

  虽然现在大部分研究人员其实冲着核辐射的方向调查去的,但由于桐生本人的专业经验,他觉得这还真有可能是一种丝状病毒。

  丝状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单股反链RNA病毒目,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病毒粒包裹在外套膜中。顾名思义,病毒的外形呈丝状,或具分支多形态,或U形,6形,或圆形,表面有瘤状突起的形状,散布在脂质双层膜中。

  丝状病毒通过表面糖蛋白直接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细胞结构破坏和功能紊乱。内皮细胞损伤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引发组织水肿和低血压。

  病毒感染触发凝血级联反应,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同时纤溶系统过度激活,引发广泛性出血。

  通过直接损伤血管内皮、激活凝血系统、引发免疫过度反应及多器官衰竭等多重机制导致出血。这些过程相互关联,最终表现为严重的出血性症状和高病死率。

  这些病状确实都和目前基地中出现的情况很类似,只不过基地里发病血崩的速度程度,实在过于夸张,人体简直和气球一样被一扎就破了。

  而且最关键的还不仅仅是病状,是病毒本身。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摄的病毒细胞共定位图像,桐生从收集到的残留样本中,也发现了残留的病毒样本,只不过已经不是‘丝’状了,是‘字’状。

  是的,或许那些教授博导院士们会说他发了疯,但桐生看起来,这病毒简直就像是什么疫病的魔神,用RNA写了个扭曲的汉字,而且过于扭曲,就像上古的篆字,鬼画符,实在难以分辨。

  于是桐生试着找到从病毒样本中一个个得找出这些‘字’,然后进行重点培养实验,却又陷入了更深的疑团之中。

  因为和他的猜想不同,这显然不是纯粹的丝状病毒,某些特性反而和逆转录病毒有点像。

  一方面,它像丝状病毒一样释放溶解酶,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侵蚀宿主的血管系统,导致细胞膜结构崩溃。

  另一方面,它又类似逆转录病毒,其逆转录酶成分将病毒RNA转化为DNA,将自身的编码信息嵌入宿主细胞的DNA中,从而操纵细胞的生命周期。

  这种双重入侵,使得病毒能够突破传统病毒的单一感染模式,可能在几小时,高浓度状态下可能只有几分钟内,完成对人体循环系统的全面渗透入侵。

  而当病毒侵入生物体后,其表面蛋白会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细胞膜的溶解。与此同时,病毒携带的逆转录酶会将病毒RNA转化为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这种整合不仅使病毒能够长期潜伏,更关键的是,它赋予了病毒对宿主细胞代谢途径的精确控制能力,甚至可以自我选择溃散解体和聚合再生,并根据周围环境状态营养程度,选择繁衍或者凋亡。

  是的,从收集到的样本看,这病毒居然能自己判断选择生存和死亡的,简直就像有某种自我意识一样。

  可能是通过某种尚不知晓的环境传感器,感知温度、pH值或机械压力变化吧。当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就主动通过修改细胞的凋亡程序,病毒可以诱导宿主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解体。

  生物样本的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连接蛋白被降解,导致血管通透性急剧增加,血小板和血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被病毒蛋白覆盖,使这些细胞失去正常的黏附功能,最后,病毒释放某种凋亡诱导因子,促使宿主细胞主动解体。

  但这种溃散状态并非简单的细胞死亡,而是病毒对生物材料的精密解构,大部分细胞成分仍保持活性,只是暂时脱离了原有的组织框架,转化为储备能源以减少损耗,确保核心原体留存进入类似冬眠的低功耗状态。

  而同理的,当病毒检测到适宜生存的富营养环境时,判断时机成熟后,又能触发细胞的再生机制,重新激活宿主细胞中的某种再生基因,引导游离的血细胞和血浆成分重新排列。

  这一过程类似于液态金属的自我修复,血小板在病毒信号引导下形成临时框架,血细胞则像磁铁般被吸引到特定位置,最终恢复为完整的组织形态,形成半流动的液态聚合物。

  当然可能由于这种特殊溶液的营养大部分来自人体,而且富含大量铁离子,合成血红蛋白,参与细胞线粒体的能量合成。因此收集到的这些充斥生物细胞和组织液的样本,看起来都和粘稠的血浆一样。

  不过这么说起来,莫非当营养足够充足,环境足够合适的话,莫非这些血浆,最终还能凝聚成形,重生成人的吗?

  也太不科……呃,好像还挺科学的……

  当然说到底,以上这些也只是桐生的猜测,甚至他其实并没有任何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因为桐生自己也无法理解,有相当多的信息,是他盯着那些‘字’研究时,突然出现在脑海中的。

  就仿佛在他盯着实验数据的时候,有什么看不见的人,用听不见的语言,在他的耳旁低声说话。把其他研究人员,教授专家,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的原理和答案,一股脑得灌输进来,烙印在他的脑海里。

  当然,桐生并不会去质疑这些突如其来的,知识的源头,信息的真假。

  毕竟自己想出来的有什么好质疑的?

  这就是他自己脑子里的‘猜想’,自己思维碰撞的‘火花’。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本来就是科研工作者做事的方法嘛。

  于是桐生也开心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听着脑海中的回响,观摩着显微镜下的血字,用那不言自明,不学自会,不问自知的知识,把一个个的‘字’摘出来,培植排列在一起,形成前所未见,前所未有,生命的原体。

  这就完成了。

  这就完成了?

  接下来把它养大就行了。

  太棒了,起个名吧。

  茥?这是什么字?

  茥,蒛葐,覆盆也,实似莓而小。

  覆盆子?有点牵强吧?算了,无所谓。

  就叫你血茥吧。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