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383章 原来这就是代价

  “开玩笑,你说得简单,这么大个座舱盖,一体化可不好弄。”

  “不一定要一体的嘛,就分成两段,中间那一点框架也不至于就产生很大影响了。”

  “也对哈,在中间框体上考虑上吸波涂料,就能把这框子的影响去除掉。”吸波涂料的事情,同志们还是多多少少知道一些的。

  “扯淡,吸波涂料比起座舱盖来困难多了……”知道归知道,但是怎么弄出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高振东听到这里,抬了抬手笑道:“涂料的事情,你们不用考虑。”

  得,还忘记了这里还蹲着一尊材料学方面的大佛,防工委总工心里笑道。虽然高振东在公开半公开,是以搞金属材料出名,但是谁知道他对这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没准儿也很有两把刷子呢。

  毕竟都知道,高振东横跨的领域多,整得跟条八爪鱼似的。

  高振东:铁氧体也带铁字嘛,没毛病。

  西南所的同志们对视一眼,眼中皆是兴奋!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可能用上吸波涂料的,可不止那细细的一根座舱盖框架而已。

  “还是有些问题,你看啊,就算是用两段式,这个座舱盖的面积还是很大,厚度小不了,对弹射联动系统的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这位一看就是对那一块非常熟悉的。

  一体化座舱盖的厚度的确非常大非常结实,会带来不少的其他麻烦,所以高振东知道的是,我们的第一架四代机在一开始用无中框一体座舱盖之后,后来还是在内部加了一根中框,就是权衡之下的结果。不是不会做,而是没必要,搞技术可以炫技,但是没有必要为了炫技而牺牲实际的好处,那叫吃饱了撑着了。

  高振东又插嘴了:“没那么麻烦,直接把座舱盖炸开!”

  “炸开?”别说是西南所的同志,就连空装局的都惊呆了,这是救人还是杀人呢。

  想想一个炸弹在座舱里炸开的情形,所有的同志都觉得这未免新颖过头了。

  高振东笑道:“是真的可以,飞行员有头盔的。而且不是用炸弹,是一根细细的导爆索,也不是非要把座舱盖直接炸开,只是把结构炸得更加脆弱,弹射座椅更容易顶开就行了。”

  同志们这才有点相信是真的有可能,如果只是要把座舱盖结构炸得脆弱一些的话。

  “这个事情,我们会请相关厂所做实验,你们用成品就好。你们要做的,就是做好配合,提好要求!”防工委总工道。

  高振东说话,向来都不会信口开河,他既然这么说了,就说明这件事情他是真的考虑过,而且大概率有实现的可能。

  见防工委将这个事情揽过去,西南所的同志们彻底放下心来。然后他们将目光盯向了飞机正面最大的那个口子,也是最麻烦的地方——进气口!

  看着这东西,同志们都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高委员,这个进气口,就实在是有些麻烦了,说实话,把这个进气口搞成现在这个样子,保证飞机的气动和动力特性,已经到了我们的当前的极限……”

  高振东看了看飞机的草图,和他预想中的差不多,是一个类似后来白熊的1.42的可调进气道,而且和所有早期机腹进气一样,包括花旗的F16的皮托管、十爷的恶棍、欧洲的台风等,也在机腹和进气口之间,加了一块隔离。

  然而正是这块隔离,带来了最大的问题——这里信号反射很容易就非常强烈。

  对于经验还不够丰富的西南所的同志们来说,这一块的确是很难处理。

  “这个隔层,是为了解决附面层对吧?”高振东指着进气口的上唇道。

  “对,这是解决附面层最简单的办法。至于进气口可调,是为了解决在不同速度下的进气效率和气流稳定性问题。”高委员不愧是拿出过飞机气动外形设计教材的人,在这方面可谓一眼就明白。

  高振东笑道:“现在你们有两个办法……”

  还能有两个?!!!我这儿一个都没有!西南所的同志无不欢欣。

  如果说他们自己搞,是在做填空题的话,那高委员这里,就是在做选择题,甚至上面还全都是正确答案。要是读书的时候考试也是这样,那就太好了。

  “高委员,有哪两个方案?”

  高振东将手指向机腹部位:“第一个,将这个隔板和机体之间,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修型,修到尽量贴近机体,且间距基本一致,即机腹和进气道上沿唇口基本平行,同时仔细根据需要对付的雷达波长,调整上唇口外形和与机体的间距。”

  上唇口是一条齐平的直线,对雷达信号的反射本来就强,换成有一定角度的等腰三角形就好一些。而那个与机体之间的缝隙,如果间距合适的话,同样是能大大衰减特定波长的雷达信号的。

  花旗佬也不是傻子,F22的加莱特进气道和机体之间同样存在缝隙,但是并不影响它的正向反射面积依然做得很小。

  高振东边说边解释,西南所这边边听边点头。

  虽然进气道的上部不能无限制的修改,但是可以同时修改一点机体外廓来将就一下进气口的上缘,双向奔赴之下,这一点还真有可能做到。

  “至于第二个办法嘛,就有些麻烦……”高振东沉吟着,这个用在这个方案上也许不是最好的。

  “麻烦没关系,有路就行。”麻烦不麻烦的,反正不一定非要用在这个飞机上嘛。西南所的同志有了一个保底的办法,心里的压力小得多。

  高振东点了点头,也是,反正先把办法拿出来,至于什么时候能用得上,用到哪一代上,这个就看同志们的进度了。

  “实际上,想要消除附面层,并且尽可能增大对速度的适配,不一定非要这个隔板,甚至都可以不需要调节装置,就能很好的适应从低速到2.5M高速所有的速度范围。”

  再往上估计是不行,但是这个速度范围高振东还是心里有数的,毕竟他见过现货。

  西南所的同志们是彻底惊呆了,还有这种技术?什么都不要,就能适应2.5M的高速?

  低速战斗机什么都不要也就罢了,但是他们还没见过有什么简单的方式,什么都不要,就能适应如此宽广的速度范围,而且还能解决附面层问题的。

  都说不能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可是高总工这话却分明就是既要又要,而且这种既要又要,甚至比部队的那帮同志还过分。

  全是好处,甚至飞机还减重了、简单了,这让同志们觉得自己前面的工作岂不是白干了?

  也不对,也许高委员才把这条路趟出来呢,在这之前,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很有可能的,毕竟这么天方夜谭的东西,不花点时间那是不可能的,哦,对了,花了时间,看起来好像也不太可能。

  “高委员,这……说实话,我们是真想不到。”西南所的同志们很老实,这已经超出他们思维的极限了。

  高振东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鼓包,看得有些年轻同志面红耳赤,这玩意看着……啧啧啧……

  防工委总工和空装局的同志自然没有这种想法,特么的,搞装备呢,严肃点儿,只是这东西看起来简单过分,想来是没画完。

  然后高振东寥寥数笔,然后就把粉笔给扔下了。

  同志们目瞪口呆,合着那个鼓包真的是你说的那个技术秘密?因为高振东后面这几笔,画的都是机体和进气道外廓,而这两者没有任何反常的地方。

  看这架势,他口中的那个逆天的进气口技术,就长这个样子,简单至极。

  高振东看着同志们的表情,笑了起来:“同志们猜对了,这个小鼓包,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看起来很简单是吧?但这个只是个示意图,至于到底这个包在不同的飞机上该长什么样,多高多大多圆曲线到底如何取,这才是最麻烦的地方!”

  这玩意看起来是真的简单,除了加工略微麻烦一些之外,全是好处。但是它的坏处,全在设计上!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别说二十爷那个范围超宽的进气道,就连类似球电2那点儿速度的,全世界真正能弄出来的也就两家,我们、花旗佬。

  “高委员,这东西真的能行?”

  高振东乐了,别的我没信心,但是这个小包包真的能行这件事,我敢打包票!

  “真的能行,这样,先抛开具体的实现,我给同志们介绍一下理论方面的东西……”

  “好好好!”具体实现肯定是不可能一蹴而就,能听到并听懂原理,西南所的同志们就觉得很开心了。

  高振东就这么在这里开起了鼓包(蚌式)进气道的启蒙课。

  “……这个蚌式进气道,关键就在于这个鼓包,会对气流起到压缩和排移附面层的作用,同时还能形成波系,并且在不同的速度下……”

  高振东长篇大论,同志们也没人舍得打断,包括听了不懂的空装局的同志也听得津津有味,听不懂怎么了?我听不懂,我还不会掐时间,看表情么?

  时间越长,西南所的同志们脸上表情变化越大,这事儿就越靠谱!搞技术管理配合工作,也是可以使用社会工程学知识的嘛。

  空装局的同志猜得没错,随着高振东持续的讲解,西南所的同志们脸上表情极为丰富。

  震惊、佩服、兴奋、顿悟……

  几乎技术人员在找到一条新路时的所有表情,都能在他们的脸上找到。

  “……根据我的初步推算,这个进气道的最佳工作区间,是在亚音速到1.6马赫这个范围……”

  “嗡”的一声,同志们顿时就炸了锅。这个固定不动,除了一个鼓包什么特殊之处都没有,还节约了一块隔板和大量调节装置的东西,最佳工作区间居然这么宽!

  虽然这架飞机的要求是2.2M,但是同志们都知道,2.2M是用得极少的,而且最佳工作区间不等于在这个工作区间之外性能就不能接受了,高委员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1.6马赫!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进气道能像传家宝一样,传好几代!”西南所的一位同志激动的道。高振东的讲解,他都是听懂了的,除了类似1.6马赫这种数字还不能肯定之外,但是原理是绝对没问题!这个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可行性极高!

  这话还真没错,这东西连教练机都用上了,可不是能传很多代?

  除了来自白熊的27系的飞机之外,其他的主力非主力战机,从教练机到外贸机,再到天涯六比零的真.十爷改,再到最新的四代机,全都用的是它!

  “这东西连维护工作都基本等于0,比起别的可调进气道,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空装局的同志高兴得很,这个他还是有发言权的,这都不需要任何技术基础,肉眼可见啊!

  “不止啊,它节约了隔板、进气道调整等一系列设施和机构,最少能节约一两百公斤的重量,而且大大降低了进气系统的故障率,增加了可靠性和可用性!”

  同志们在技术人员听懂了、非技术人员看明白了前提下,兴奋的各抒己见,全是好消息。

  高振东笑着一边点头,一边又泼了一盆冷水。

  “不过这个东西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一来是设计非常困难,二来,这种结构对这个机腹双发进气的进气道来说不太友好,对进气道分开的双发进气要友好得多……”

  设计上的困难就不用说了,一来要风洞,二来要计算机,第三需要大量人手进行大量实验,同志们都懂。

  所以高振东说的第一个困难,对同志们来说没有任何影响,什么当头一棒之类的完全不存在,反而觉得这才是正常情况。

  这么好的技术,不付出点代价,同志们总是觉得心里不踏实,原来代价在这里,那就合理了。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