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学》的杂志上面出现林有成的《朗读者》的那一刻,整个京城的文学圈子都沸腾了,目光随之聚集,无数的热爱文学的青年,那些文学工作者都在第一时间去买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学》的杂志。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林有成发表新了!
林有成的新名字叫做《朗读者》!
甚至早就有消息传出来,林有成的这部最新《朗读者》同样也是爱情故事,而且还是相当大胆的爱情,这样的传闻自然早就让一众文学青年都期待不已,都很想知道林有成会带来什么样的爱情故事。
一如之前的《人民文学》脱销,现在林有成发表最新《朗读者》的同样也是让《人民文学》一书难求。没办法,谁让这是林有成发表新,绝对的万众瞩目,要不然那些文学期刊的编辑又怎么会不断地向林有成约稿,因为林有成这位作家的名字就已经意味着作品的动人与优秀。
“真的很不容易买到这一期的《人民文学》啊!”
马维都走进海马工作室,瞧见王蒴手里正拿着一本《人民文学》,不禁笑了,说道:“嘿,我还想着给你带过来看,没想到你这边已经看上了,他们都说林有成的这部《朗读者》相当牛逼,怎么说?”
“真有那么牛逼吗?比他上一部《赎罪》还要牛逼?”
王蒴听见马维都这话,摇了摇头,吐出三个字,“不一样。”
“不一样?”
“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但是都忒牛了!”
王蒴是发自内心地佩服林有成,完全被林有成的这部《朗读者》给惊到了,望着马维都,说道:“你还没看吧,赶紧看看,他这真写得好啊!”
马维都听见王蒴的话,心里自然很是好奇,越发想着自己要赶紧看一下林有成的这部,又问道:“这一次真还是写的爱情?”
“没错。”
王蒴一脸动容,似乎还在想看的这部《朗读者》,内心依旧有些不平静,声音都有些激动地说道:“十五岁小伙子和三十六岁女人的爱情。”
真得?”
马维都听见王蒴的话,整个人表情都变了,瞪大了眼睛望着王蒴,很显然是没有想到王蒴说得,林有成这一次的《朗读者》居然是写的十五岁小伙子和三十六岁女人的爱情,那可真够大胆得啊,难怪之前会有传言说新稿子的尺度很大。
“是的,而且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同样也写了人性和战争,罪恶与救赎,但故事和《赎罪》完全不一样。”
王蒴内心很是触动,他一直都很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认为自己写得很牛,还想着自己写出来的不是《红楼梦》就是《飘》这样的作品,但是现在看了林有成的这部《朗读者》,他是真得服气,真得让他都深受震撼。
“真不愧是林有成啊,忒牛啊!”
很显然,一如王蒴所说,林有成的这部《朗读者》真的就是让一众读者都看得目瞪口呆,深受震撼。
读者们压根就没有想到林有成居然会写一个相差二十岁的爱情故事,关键这个爱情故事的情雨描写是如此的精彩,绝对的惊心动魄,但是真正惊心动魄的还是在林有成笔下这一场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写出了另一种极致,复杂矛盾超乎想象,关于自卑、羞耻与自尊,关于忘年恋,关于战争杀害、审判与善恶的极致冲突,都让一众读者看得头皮发麻。
真的就是惊心动魄,让人心惊不已。
读者们从未想过林有成居然会写这样的故事,一个女人因为欲望和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少年在床上开始缝宽学习,而这位女人每次都让少年给她朗读课文,而且这位女人最惊人的秘密,又或者说她一生最大的羞耻竟然是自己不识字,并甘愿为了保守这一秘密而承受牢狱之灾。
不仅仅是京城的文学圈子,应该说是整个文坛都没有想到林有成这位作家居然会在《赎罪》之后,带来《朗读者》这样一部激烈的文学作品。
前一部《赎罪》可以说是一位充满文化的文学作家的人性,那么现在这一部《朗读者》则是一位文盲女人的人性。
文学与文盲的之间就是这样截然不同的故事,但是都是一如既往地冲击整个文坛的心脏。
可以说一时间,关于林有成最新《朗读者》的讨论风潮在整个文学圈传开,又或者说是不仅仅是文学圈子,相当强烈的冲击,不管是林有成的这一次突破尺度和想象的爱情,又或者关于尊严与自由,乃至于生命的讨论都是对文坛有极大的冲击力。
全国各地文学圈都在讨论林有成的这篇大尺度,超乎想象的《朗读者》。
可以说是,第一时间就有相当多的文学期刊予以转载,像《中篇选刊》在头条位置转载,《北方文学》第一时间给予转载……
没办法,林有成的这部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
又或者说,伴随着情与色的描写,相差二十多岁的不论之恋都让更多的人去看这部,于是整个》朗读者真的不仅仅是轰动文坛那么简单。
4月5日,《文学评论》刊登了评论学家张慧的一篇关于《朗读者》的评论文章,毫不掩饰对林有成这部的欣赏和赞美,评论写道:“我们可能都难以理解,为什么那个女人杨菊,会宁愿认下所有的罪名,都不愿意暴露自己不认识字,这一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对人性,甚至可以说是生命复杂性的探求,也是林有成这部文艺作品的美之所在。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为人知的秘密,甚至可以为了保守它而付出一切,而这些做法经常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
“那种彼时年少为你朗读的画面太过美好,令人动容,杨菊要江夏朗读是对知识的渴望,但跟杨菊上床是沉沦欲望,还是爱的疯狂。江夏最后没把能让杨菊减刑的证据告知任何人,探监时在临近牢房的路上转身折返时,我相信江夏不单单是自私逃避,也是因为他是懂杨菊的,懂得她所有的骄傲和自卑,他把这种心意藏在一盒盒朗读好的卡带里,他先影响了她,其后击垮了她,而她对他的影响从15岁持续终生,他和她明明只是纠缠了一个夏天,林有成这部的厉害就在于,它能借爱情之口讲述世间一切不能被定义的东西。杨菊在录音带里听到第一个音节的惊慌失措,然后一直在中艰难学习认字,在写信时一笔一划写上自己的名字,那些日子都随风飘去,唯爱永存。”
这样的一篇评论毫无疑问引发了非常多读者的共鸣,这也是他们心中所想,但读者的想法却不仅仅于此。
很多文学报刊都有在转载,刊登相关的评论文章。
《北方文学》予以转载林有成的《朗读者》,并刊登评论文章,“爱情也许是这部最矛盾的地方,杨菊在江夏这里的形象是割裂的,一部分是那个幽惑他的带他初尝禁.果的女人,一部分又是杀了那么多同志的内战分子,江夏无疑深爱着女主但又无法接受她,这也最终导致了杨菊出狱时选择了无望的自杀。……”
《文论报》上面就有文学评论家评论文章,写道:“林有成的《朗读者》这篇的情节紧凑和高潮逐渐随着的深入浮出,就像被绳索缠住,越缠越紧,从最初的惊心动魄到最后结局时的崩溃大哭,很难说清是文字的魅力还是情节的魅力,整个文字和想象相当耀眼夺目,令人惊叹,杨菊为什么羞于承认自己不识字?江夏为什么难以启齿于这段蒙上罪责阴影的恋情?曾几何时,在江夏的臂弯里为情节悲伤地抽泣,出于天性的欲望,混杂着道德、历史、战争的复杂因素,局内人与局外人的价值分歧,只能在较为客观的录音机和文学里回温,无法执笔回信,最后掩熄于岁月成为回忆……”
《上沪文报》报纸也在第一时间刊登了文学评论家黄晖的评论文章,称:“这并不是一本爱情,这是一本关于人性的。女主杨菊最后的生的希望寄托在那个长不大的小情人身上,最后因为态度的误解,希望破灭,踩在书上,告别了世界。去世前再次见到他,他不再是15岁,那个爱的毫无保留的少年了。那些不会轻易对别人讲自己过往的人,会不会都藏着一些不敢回忆的故事呢?历史与人性的巧妙结合,她的复杂倔强,她对历史的冷酷,却在听到的情节会禁不住哭泣,林有成写得这个角色杨菊令人太印象深刻,无法忘记,杨菊在监狱中为了心中爱的火苗,翻开书学字时,感动到了顶点……”
与此同时,《青年评论家》杂志也有文学评论家的评论文章称赞这是林有成继《赎罪》之后的又一关于爱情与人性的力作,称:“继《赎罪》之后,林有成又一部人性深刻的文学作品,对于爱情与欲望的讨论,以及人性的深度挖掘与多角度剖析颇令人不寒而栗……”
这些关于《朗读者》的讨论在整个文学圈还只是冰山一角,因为林有成本身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每一次作品发表就备受关注,现在又是带来的这样一部《朗读者》,完全不输《赎罪》的爱情与人性的讨论,看似直线式的叙事结构,但是整个故事随着情节发展依旧冲击力十足。
不单单是文学杂志上在激烈地讨论,现实的文学院校里面同样也在激烈地讨论林有成的这部《朗读者》。
余桦就一脸羡慕地说道:“林有成写得真的太牛逼了!”
“是啊,写得真的太好了,前大部分一直轻松愉悦,结尾虐心,引人深思的,相当震撼,在林有成描述下,杨菊中年女人的粗野古板以及类于母性的原始的柔美都写绝了,少年迭整好衣裤,沉入水中,独自仰浮于水面,把那种间于青涩与成熟的湿漉漉的夏日迷惘同样写得太有画面感了!”
苏潼也是佩服不已,连连点头,说道:“整个故事都相当有画面感,十分真实,不过真的难以想象,一个女人宁愿承认自己枪杀过无数同志,也不承认自己不识字,这就是尊严吗?”
莫唁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道:“杨菊其实一直都有在展示她的自尊心,并以极致疯狂的方式去维护。她对文学美好的情节落泪,也就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那么也就会对自己的文盲身份越厌恶。至于江夏越是隐藏那段回忆,就越是丢失自己。”
“最后江夏的朗读给她太多希望,也给她罪恶感。最终隔阂让希望成为绝望,她踩在书本上结束了矛盾的一生,理性与尊严的抗争,理性永远敌不过真实的生活。”
“你说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强烈的对比,作为《赎罪》里面的作家林雪用书本去虚构想象赎罪,而杨菊则是直接选择了自杀。”
一旁的其他作家同学也都纷纷点头,十分认同莫唁的话,甚至都开始分析讨论起《赎罪》的文学和《朗读者》的文盲,这两个爱情故事里面的人性与善恶。
程红听着自己身边这些作家同学对于人性的讨论,没有说什么,虽然她也深受震撼于里面的人性和尊严的撕扯,但她内心深处更感到痛心的还是杨菊和江夏的爱情,虽然年龄相差悬殊,还有少年,但这一场爱情的情欲与纯爱都是成熟且动人的。
可就是这样成熟的爱情最后还是走向了那样悲伤的结局。
程红现在想到杨菊最后自杀对江夏留的那一句“谢谢你”,她还是会心痛落泪。
在程红看来,林有成这位鳏夫作家他真的是一个爱情刽子手,写得爱情故事实在是太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