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833蚝油初显神威

  市局还是很给力的,今儿送过来的菜有洋白菜和芸豆,每一种都接近百十斤,供这么多人吃两顿还是没问题的。

  洋白菜好弄,扔桶里洗一下外面的泥,“咔咔”四五刀就能切完一颗,但芸豆就没那么好处理了,得洗完一个个摘丝,还得视长短决定折成小段。

  “圆哥,能给我留个人打下手吗?择菜这一块,我一个人恐怕干不完。”等那边队伍分列完毕,唐植桐走过去跟方圆要人手支援。

  “行,要几个?想要谁?”方圆看着那一堆菜,确实也不像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押运处食堂的高师傅好歹还有五六个人打下手呢。

  “两个人吧,一个舒晴,另一个圆哥看着安排。”唐植桐琢磨着自己时不时得回去一趟,第二天再过来差不多就接近中午了,人手充裕一些,自己回来只炒菜就行,耽误不了事情。

  要舒晴肯定是因为在食堂这边帮厨比下地劳动要轻松,怎么着都是万向阳的爱人,有机会照顾一下自然不能错过。

  唐植桐其实也挺想将余英留下,省的这帮老爷们觉得自己不如一个娘们,但方圆和陈大姐之前说过,要趁这几天给余英找个婆家,那余英就不适合在食堂了,去田里抛头露面、表现一下,说不准能引起小伙或其父母青睐呢。

  这年头农村男青年找媳妇,能生育和勤快基本是并列的,好看倒成了其次。

  “可以。”方圆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朝旁边喊了一嗓子,将舒晴和付彩云喊了过来。

  名义上只有舒晴和付彩云归唐植桐调派,但由于今天上午不再劳动,余英、陈大姐都过来帮忙,有了陈大姐带头,其他女同志也不好意思坐屋里凉快,于是择菜的速度就快了起来。

  唐植桐虽然喜欢做菜,但不耐烦刷锅,更不喜欢择菜,也得亏有这么一帮女同志在,他可以安心的过去汲水洗菜。

  洗菜当然要用井水,别小瞧这井水,虽然口感不咋滴,但细菌不超标,绝对比某地的自来水要干净,起码它不臭啊,而且不用交水费!

  最好洗的菜是洋白菜,只要稍微一冲,将表面的泥土、浮灰洗净即可。

  眼下粮食、副食都不富裕,即便是表面破损的菜叶子,也得留着,如果里面有青虫那就更好了,权当加了荤腥。

  洗完洋白菜,唐植桐在案板上“咔咔”的切着洋白菜,陈大姐在后面一边择菜,一边打趣道:“小唐啊,高师傅就差喊你师傅了,今天可得拿出些看家本领来。”

  “陈大姐放心,我一定好好为大家做菜。”唐植桐笑呵呵的回应着。

  虽然炉灶是露天的,也有人围观,但锅大了,做手脚的空间就足了。

  市局那边不光送过来了菜,还有油、盐、酱油、醋、葱姜等基本的调味品。

  在炒菜之前,唐植桐找了把铁锹,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刷了个干净,炒大锅菜,用铲子是不好用的,得用铁锹这类大家伙。

  刷好铁锹,唐植桐又跟医学院的大学生要了块无菌纱布,把从押运处带过来的大料挑出来了一点包起,打算等会炖芸豆的时候扔里面遮人耳目。

  三口大锅,有两口归白案,只有那口用来烧开水的归唐植桐使用,谁让炒菜不是全天候的呢?

  唐植桐做的第一个菜是炒洋白菜,两勺花生油下锅,待油热后又是一把葱花,略微翻炒后,立马倒入刚才切好的洋白菜。

  洋白菜撑空间,三大筐洋白菜下去,铁锅基本就满了。

  唐植桐用铁锹翻炒几下,倒入一瓶酱油,又撒进去了七八两盐。

  再翻几下,酱油的颜色就上来了,有了酱色作掩护,唐植桐开挂朝锅底扔了四五勺蚝油。

  对唐植桐来说,蚝油基本是0成本的,只要有时间和空间,能熬一卡车,优化一下邮电系统职工的伙食体验,这点消耗不算啥。

  在蚝油的加持下,香味很快就飘散开来。

  “唐科长有两把刷子啊,怎么闻着越来越香了?”本来就有好事的人在看唐植桐做菜,香味一出来,围观的人就更多了。

  “我猜你大概是饿了,只要饿了,闻啥啥香,吃啥啥好吃。”唐植桐一边翻着锅,一边插科打诨。

  “你大概猜对了,就着这菜,我还能再吃三个馒头。”尽管刚吃过早饭没多久,但这香味拿人,让人感觉自己的胃恨不能翻出来将锅一块吞进去。

  炒洋白菜这活有点累人,由于梗和叶子厚薄不一,如果翻的不勤快,很容易出现菜叶子已经炒糊了,菜梗却还带生味的情况。

  想全熟也简单,只需往锅里加水,把锅盖一盖,焖上五分钟,所有的都能熟透,不过这种做法做出来的洋白菜只是熟了,吃起来缺少脆感,没有灵性。

  有瓶酱油和洋白菜自带的水分打底,唐植桐选择不加水,不过挥舞着铁锹的频率在增加,只要翻得够快,菜叶和菜梗受热就能均匀一些,不会出现炒糊的情况。

  待第一锅炒好,唐植桐一铁锹一铁锹的往外盛到盆里,然后擦把汗接着炒下一锅。

  蚝油的威力还是很明显的,盆被抬到了旁边空地上后,有些受不了香味的职工已经围了上去。

  有各部门的领导在一旁压阵,没有人做出格的事,最多用筷子夹一片菜叶子尝尝咸淡。

  “唐科长,绝了嘿!”有人尝了一口立马朝唐植桐竖起了大拇指。

  “这味地道!都赶上国宴了。”

  “这话说的,跟你吃过似的。”

  “跟唐科长做的菜比起来,我家那口子做的菜简直就是在喂猪。”

  “喂猪也没把你喂胖喽,是不是让嫂子去养殖场取取经啊?”

  “哈哈哈……”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冲淡了饥饿带来的阴霾……

  唐植桐做了两锅洋白菜、一锅芸豆,将所有的菜都盛出来摆好,锅也没刷,拎上两桶水倒进去,等烧好后就是一道上好的饭后汤。

  在蚝油的加持下,唐植桐在农场的首秀非常成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虽然部里食堂的日常伙食水平要高一些,但部里下来的领导也对唐植桐手竖起了大拇指。

  对于这么一个厨师的好苗子,个别领导是非常惜才的,恨不能将唐植桐调到食堂掌勺,然而唐植桐身上不仅是受过接见,还是邮电部的组织代表,也是四九城的人民代表,再加上是有军功在身的在职大学生,这种想法刚冒出苗头就被死死的摁了下去。

  饭后的时光是惬意的,农忙嘛,没有人顶着大日头下地干活,前来劳动的职工和大学生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聊天。

  不过聊天的环境并不好,因为日头正晒,临时宿舍这边也没有太多的遮挡物,大部分人都是坐在太阳底下的。

  有斗笠或者帽子的还好点,没有的人只能用饭盒盖子或者手扇点风。

  唐植桐顾不上凉快,这会正在众目睽睽之下“咔咔咔”的切着洋白菜的根儿。

  作为特殊年代的一名半吊厨子,食材是不能浪费的。

  洋白菜的根虽然又硬又柴,但用调教好的灵魂汁子泡一宿,明儿就是一道爽口的小咸菜。

  唐植桐挥汗如雨,那些闲着的也没好到哪儿去。

  坐惯了办公室的人是受不了长时间暴晒的,经过大半天的风吹日晒,裸露在外的皮肤已经有些火辣辣的疼了。

  亲身感受到这种疼痛,再看到大家的被晒的模样,部里下来的一位领导朝苏庆祥提议道:“老苏,市局能不能协调点毛竹或者木材?咱们明儿搭个架子,上面铺上点秸秆,好歹让同志们中午有个阴凉地歇歇脚,总不能干了一天活,回来还得晒着吧?”

  “这个提议好,搭好架子不仅可以为同志们遮风挡雨,还能未雨绸缪保证粮食安全。万一这两天下雨,也能把麦子拉到这里存放,有效避免粮食损失。”在旁边的另一位领导又为搭架子递过来一项正正当当的理由。

  “行!我这就去生产队打电话协调这件事。”苏庆祥同样被晒得很难受,现在已经有了搭架子的理论基础,那这事就得当成首要任务给办起来。

  拌完咸菜,唐植桐终于能歇一歇了。

  由于大太阳晒着,仅有的一点阴凉地也坐满了人,这时候其实去哪都一样,避免不了太阳公公的热情。

  唐植桐选了个人扎堆的地方。

  大热天的,人扎堆肯定是有热闹可看。

  唐植桐围过去一瞧,好嘛,医学院的学生在这支了摊儿,正在给邮政系统的职工看牙呢。

  这幅场景,似曾相识。

  在白桥集市还没有被取消前,每逢集市,都有牙医竖着个“祖传牙医”的幌子给人看牙。

  唐植桐不知道牙医是不是祖传的,但知道他肯定没有行医执照,因为这时候还没有针对牙医出专门的证书。

  那时候的牙医主要有两项活儿,一个拔牙,一个补牙。

  拔牙是没有麻药的,用老虎钳硬拔,玩的就是一个心跳。

  在民国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专门的牙科诊所,不过那里面收费高,令人望而止步。

  小老百姓考虑到自己的钱包,牙实在疼的受不了才会去牙摊儿上拔牙。

  拔了牙也不镶牙,就这么凑合着用,因为拔牙也就花个四五毛钱,镶牙可就贵了去了。

  补牙的价格比拔牙要贵一点,但比镶牙便宜,补牙的可看性也高一点,没有那么血淋淋的。

  在57、58年以前,街面上有两句俏皮话:“金牙金缝缝,皮鞋毛背心”,“戴手表的拍大腿,镶金牙的咧大嘴”。

  民间讲究二鬼把门,有人镶金专镶二门牙,嘴巴一张,金光灿灿,觉得特有面儿。

  不少人甚至以此为号,比如天桥的“大金牙”、“小金牙”。

  57、58年后,社会风气变了向,镶金牙被认为是奢靡之风,再加上新材料的出现,汞合金开始逐步走出补牙材料的历史舞台。

  小摊儿补牙是不禁止人围观的,每当服务好一位顾客,顾客试试效果、夸上几句,都是对摊位的免费广告。

  医学生也没禁止职工围观,唐植桐看着这帮看热闹的职工,感觉里面不是在补牙,而是有一帮人在里面锔锅锔盆、洗地毯、锻刀、修蹄子……

  “过来,跟你说点事。”唐植桐在人群中看到了施正则的身影,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

  “咦,唐老师也过来看补牙?”施正则有些意外,挤出人群后,先是拍了一顿唐植桐的彩虹屁:“唐老师厨艺真棒,今儿中午都多吃了两个馒头。”

  “吃吧吃吧,能这么敞开吃的机会不多见。”唐植桐乐呵呵的,话头一转,谈起了孵化器的问题,苗小琴上次说有单位想用,当面再跟施正则说一声,让他闲暇之余多想想正事,别把精力放在看热闹上。

  “那敢情好,谢谢唐老师,我还以为没人能看得上呢!”施正则听后很兴奋,搓着手,准备大干一番。

  “哈哈哈,天生我材必有用嘛,回去加油干,到时候让农场那边开开眼。”唐植桐哈哈一笑,鼓励道。

  “嗯嗯,肯定不给唐老师丢人。”施正则没觉得这是不务正业,相比起船模,他甚至觉得这种发明更有意义,还没做好就找到了应用场景。

  这边刚聊几句,生产队的钟声再次响起,职工和学生们三三两两的拿上工具再次上工。

  唐植桐过去嘱咐舒晴和付彩云两句,让她俩把剩下的菜给择好、洗干净,自己则又推起独轮车,打算再去田里劳动一会。

  尽管这样做会累一点,但谁让集体下基层的表现机会难得呢?

  另一边,四九实验中学代表队也抵达了目的地,床是没有的,大家一起打地铺,不过条件比唐植桐他们好一些,好歹给找了几间屋子,在地上铺上一层秸秆就算齐活了。

  若不是看在这是一群女娃的份上,生产队连屋子也不会给协调。

  都是城里的金贵女娃,如果住外面的话,万一有人吃了狗胆,晚上摸过去干点坏事,生产队和学校都担不起责任。

  在学校里说的好好地,学生过来之后捡捡麦穗,但生产队这边不太乐意,捡麦穗这活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干,一帮初中生即便不会割麦子,帮着运运麦捆、拉拉独轮车总行吧?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