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336章 该走的都走了

  长安的消息,在公孙续之前就已经被刘虞知晓。

  但出于各种原因,刘虞最终还是选择了让公孙续自己做决断。

  征讨三韩的事,公孙续是禀报过的,毕竟这都是三韩自己找死。

  当然了,刘虞并不知晓,征讨三韩之事,公孙续预谋已久。

  襄平城,公孙续的七千人马,只用了两日便集结完毕。

  此番出兵长安,包括公孙续在内,全部都是一人双骑的配置。

  至于粮草,也只能尽量的少带。

  为了行军的速度,这样的选择亦是无奈之举!

  “主公,七日的口粮,是不是太少了?”临出发前,戏志才依旧在为此事担忧。

  “为了行军速度,此举颇为无奈!至于沿途的补给,全靠子仲兄的安排了。”

  如今的公孙续,头顶着一个大汉燕王的光环,若是不能够做出表率,必然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

  当然了,普天之大,有心人还是占据着绝大多数的。

  待所有人准备完毕,公孙续也只是大手一挥,该安排的,都已经安排,该说的也都已经说了,现在公孙续要做的就是和时间赛跑。

  七千大军,浩浩荡荡从襄平出发,万马奔腾之状亦不过如此!

  两日之后的长安,总算迎来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希望已久的好消息。

  那就是,西凉军内讧了!

  根据细作传来的消息,昨夜的西凉军大营,李榷、郭汜二人吵得不可开交。

  最终双方爆发了冲突,就连李儒也是惨死于乱军之下。

  得到消息之后,当今天子刘协喜极而泣。

  即便是王允,那消瘦的脸庞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经过吕布的探查之后,攻击长安西门的西凉军确实撤了,不仅如此,大营内还留下了双方火并的痕迹。

  “司徒,是否可以出兵追缴?”

  吕布没有冒然出兵,因为他没有见到李儒的尸体,这是不是计谋还不好说。

  “温侯耐心等待三日便知!”王允打起了官腔,弄得吕布一头雾水。

  等待三日?三日后恐怕西凉军早就跑的没影没踪了!

  虽然心存疑虑,但吕布还是照做了。

  王允为何如此说,这里面自然是有着他的一点私心的。

  王允正真想做的,则是要抢在吕布之前,派遣皇甫嵩前去收拢李榷和郭汜手下的西凉兵。

  不过,想法虽好,可却不曾想到,皇甫嵩居然病重了。

  而且躺在床上不滴水不进,估么着已经没有多少时日。

  这种情况别说是前去劝降了,就连下床都做不到。

  而噩耗还不止这一个,就在王允准备去见第二人选的时候,卢植的死讯传开了。

  由于前些日子守城的压力太大,卢植的死讯并没有被家人对外公布。

  如今西凉军以退,那么这个消息自然是要上奏朝廷的。

  毕竟,作为平定黄巾叛乱的主要功臣,卢植在朝廷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如此以来,卢植驾鹤西去,而皇甫嵩抱病在床,当下在长安的,也就只剩下一个老将朱儁了。

  可是朱儁的威望虽然很高,但相其本的能力,较于前二人还是相差不少。

  并且,昔日平定羌族叛乱的时候,朱儁可是力主杀掉董卓的,他与西凉军将领之间的关系,并不好。

  若是真的派朱儁前去收拢西凉军,估么着劝降不成,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王允肯定是不会亲自前往的。

  诛杀董卓,是他一手谋划的,若他去当说客,那还不等同于自投罗网?

  但是,为了能够手中有足够的兵力日后与吕布抗衡,王允只得前往宫中,请求天子刘协派遣使者前去劝降。

  至于为何压制吕布,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

  一旦西凉军溃散,整个长安,拥有绝对实力的就属吕布了。

  如果吕布听话还好说,但按照吕布的性格,王允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控制住他。

  “王爱卿,该派何人前往?”原本被提给刘协的皮球,又被刘协踢了回来。

  王允皱了皱眉,说实话他已经想不到合适的人选了。

  就在王允沉默的时候,蔡邕的声音传了出来。

  “陛下,老臣愿往!”蔡邕出列,对着刘协行礼言道。

  闻言的王允心头一喜,他怎么讲蔡邕给忘记了?

  别的不说,就凭蔡邕的名望,李榷、郭汜之流也不敢轻易将其斩杀。

  更何况,蔡邕的女儿蔡琰,迟早都会成为公孙续的新任夫人。

  换句话说,就凭蔡邕即将成为公孙续的岳父,西凉军的一众将领也不敢将其怎么样。

  “老臣复议!”短短的几个呼吸间,王允便同意了。

  虽然蔡邕去劝降,有可能会助长公孙续的势力,但在目前这种局面下,肥了公孙续也比肥了吕布要强。

  至于貂蝉,在王允的眼中,自始至终就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罢了!

  刘协顿了顿,心中知晓劝降是存在风险的,可朝中又威望的老臣,该走的都走了。

  猛然间,刘协突然想起,董卓的尸体是蔡邕找人掩埋的。

  想到这里,刘协长出一口气,就凭借这一点,西凉军也要对蔡邕感恩戴德才是。

  俗语常言,人死为大,入土为安!

  “既如此,朕这就将诏!”

  约么一个时辰之后,蔡邕乘着一辆马车,仅仅待了一名随从,便出除了长安西门。

  如今的西凉军,已经分成了两个大营。

  李榷在长安西南,郭汜在长安的西北,双方形成了对峙之事。

  大的冲突没有发生过,但小的摩擦却是不断。

  蔡邕抵达李榷的大营时,一群伤兵正缓缓的进入营内。

  帅帐之内,蔡邕向着李榷滔滔不绝的讲了一番大道理,而李榷亦是表现出一脸的惭愧之情。

  “李将军,老夫该说的都说了,如何决断,全在将军一念之间。”蔡邕说完,急忙喝了一口已经有些微凉的茶水。

  刚刚的这一阵说辞,完全是即兴发挥!

  见到李榷迟迟做不了决定,蔡邕也不再停留,毕竟还有一个郭汜。

  “李将军三思,老夫还要前往郭将军营里传召。”语毕蔡邕便起身离去。

  李榷一脸谄媚的将其送到了营门,直到蔡邕的身影消失在视野之中,这才返回。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